器物年代鉴定六法第一法看包浆无论是瓷器、木器、铜器,还是玉器、砚台、印石等,各类传世的古玩艺术品,因年长日久,器品上均会留下岁月侵淫的痕迹,即所谓包浆。
有包浆的器物只要拿干净的燥布轻轻的揩擦,立即就会出现一种光亮,而且有越揩越亮的感觉,这就是所谓日包浆亮。
有人为了追求包浆效果,常常将新品用蜡打,皮鞋油擦,椰子油擦,色拉油浸,于是也出现了一种光亮,但仅仅是一种肤浅的浮光,玉精光深邃的包浆亮差之千里。
近年作伪的铜器,如佛像、香炉等,可以做成旧色,看似古色古香,可是难以造成包浆亮,就露出破绽。
用氨水等化学药水浸泡的瓷器,可退去火光,形成一定程度的宝光,却毫无包浆。
木器更是这样,凡是高级的木器,如紫檀、黄花梨、红木、乌木等其本身就有一种油性,加上包浆,就会越揩越亮,精光内含,灵气四溢,另人百看不嫌。
可是有人不知包浆的珍贵,硬是用热水和洗洁精,将包浆洗的一干二净,变的白乎乎、燥兮兮,毫无灵气可言,殊为可惜。
其他如古籍善本、书画也同样村子包浆,不过没有出现光亮,只是一种旧色,阴阳面有明显的色差,作伪书画用茶水喷洒,混充包浆,正反面就没有色差。
有种色差也称阴阳面,请参见《辨阴阳》。
包浆是一种难以伪造的时代特征,传世时间越久,包浆也越深,因而容易出现包浆亮。
包浆是传世古物的标志,新品与旧物的试金石。
只要学会看包浆,即能鉴别器物的新旧,推断其年月的长短,可以少花冤枉钱!自从北京王世襄先生在80年代发表《明式家具珍赏》后,海内外掀起了收藏中国古典家具热潮。
在各大拍卖行中,中国古典家具特别是黄花梨、紫檀、铁梨、鸡翅以及红木家具,价格直线攀升,出现了数万元乃至千万以上意见的高价。
这一收藏热更折射到大街小巷,人们都想争购古典家具,以图厚利,于是高仿品便应运而生。
他们用现代化的加工手段和作旧技术,一件件貌似古朴苍劲的名木家具便陆续上市,同时涌向拍卖行。
要识别是传统旧物还是高仿新品,关键的一点便是看包浆。
新品易仿,而包浆难造。
如传统的黄花梨家具,就有一种因年长日久而形成的包浆,有类似缎子一样的辉光,且越揩越亮。
因为高级名木的特性,加上长年累月空气侵蚀、手摸布揩等附上的一种“油层物质”,这是传世物品的珍贵“衣裳”,任何仿品,都无法与其类同。
两者比较,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
所以,新老器物只需观其是否村扎起包浆便可知其真伪!同时用手抚摸来回滑动,旧物有一种滑不溜手的感觉,即所谓手感。
木器、铜器、瓷器等都有相同的道理。
有一位外地企业家托朋友当眼,高价购入了一张黄花梨画桌,十分高兴,因他初涉古玩界,还不懂如何让看包浆,用打火机照看桌子背面,倒是完全古旧,其实那是木匠采用旧桌木板贴衬,蒙混过关。
所以,看木器的关键先要设法观看真家伙,仔细观察,留下印象,方能识别赝品。
其实,黄花梨新品也完全可以收藏,因材料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贵。
至今正宗材料价值昂贵,可知收藏前景看好,只是旧物与新品,在历史价值上有天壤之别,不能混为一谈。
;最近在古玩市场出现了一张前屏“全拷头”架子床,主人介绍说是红木制作,一流水平。
粗看是红木,是色泽近黑的一种老红木,从床杠起全都采用“拷头”的床较为少见,不仅做工考究,而且甚有气派。
但仔细观察不见包浆,木纹又未见黑线,因老红木虽黑,也一定有若隐若现的黑线。
一无黑线,二无包浆,就应排除第一印象。
难道不是红木?再仔细观察才发现是花梨木涂上染发液而成,原来包浆早已被罩掉、染黑,终于发现了破绽。
因此如发现器物无包浆,就要注意有伪!特别是木器尤应注意。
有两把黄花梨南宫帽椅,从照片看上古色古香,且有一块牙板是新补,可是椅子毫无包浆,令人怀疑。
据说椅面也不是藤面,而是板面。
因为藤面容易鉴别,藤面愈细,质量愈好,年代也较远,而且制作比较难,今缺乏古代旧藤,采用新藤则一目了然。
可是用作座板却十分方便,也容易作旧,因此可以作出判断,此椅尽管要价高,实为新仿无疑,新配的牙板是故意释放的烟幕,以起到诱导作用。
另有一种方法是将椅子材料,全用石灰水浸泡,椅脚再用盐卤或硝酸浸过,然后对方在露天场地,任其风吹雨打日晒。
这样时间一久,木质已完全褪色变灰白,然后再将整把椅子的全部零件捆起来,当作年久散架之椅出售。
这种“散伙”之椅,榫头等处也都老旧,仿出磨损痕,容易令人上当!传世的瓷器也同样有包浆。
现在高仿红釉器,如瓶、盆、罐等,缺乏鉴别经验的人看不出是新是旧,可用布揩。
旧瓷充满包浆,新瓷却没有。
有包浆的旧瓷用手去摸,没有涩度,比较滑手,新器没有这种感觉。
这主要是包浆在起作用。
最近发现高仿青瓷海浸作伪之法,即让刚出窑的仿晋唐瓷品,如怪兽、羊、天禄等,用网袋包裹,全部沉到海水里,并设法让一些寄生物如海贝、牡蛎等来叮吸。
一年以后,打捞上来,再将寄生物大部分清理掉,只留下小的以及剩余的痕迹,混充古物。
对这种“新发明”稍不注意即会上当,因为出水、出土的古物不存在包浆,藏家不可不察。
榉木有很漂亮的木纹,像鸡翅木,俗称’鸡翅榉“,为榉木上品,其木纹有如行云流水,特别是红榉因为年代远,文物和理事价值高。
甚至是榉木的本身,也是帮助鉴别产地的作证。
如故宫所藏的明式黄花梨架子床,制作异常精美。
该床由山西藏家捐献,究竟产地在哪里引起有关专家争议,而王世襄先生就是根据一根床柱子是榉木断定为苏州产品,因为苏州出产榉木,但宁波何尝不产榉木?该床苏甬之争姑且不论,断定该床为南方出品,则无可争议。
总之收藏传世家具,对纪念铭文和包浆、铜件锈色,以及了解木材本身,都有相当重要意义,可千万别忘了传世铭文有包浆。
前几天有消息说乡下有”康熙铭款“的条桌要转让,因铭文的吸引力,发心赶去,一看倒确实是康熙年制字样,但墨色漂浮,笔力软弱,更无包浆,显然是后添款,一目了然。
第二法听音韵据传五代柴窑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说。
柴窑虽已失传,今天纵然发现柴窑碎片亦成国之瑰宝,所以我们已经无法聆听“声如磬”的的柴窑音韵了。
但这一说法证明听音鉴别古已有之。
鉴别声音大致可区分一下几种:“叮叮”、“咚咚”、“当当”、“嗡嗡”、“的的”、“笃笃”、“仄仄”、“朴朴”等。
翡翠以及玉器相互敲击,会出现“叮叮”的金属声,并伴有“仄仄”之音。
寿山名石白芙蓉,敲击有的的之声,而人工模压成形的人造翡翠和白芙蓉,虽然以假乱真,但毕竟混有化学成分,其声音和真品相比会有差异。
刚刚出窑的新瓷,因胎骨坚实,火气方刚,其身“叮叮”如金属。
而年久的瓷品,经过岁月和外部因素的陶冶,其声“咚咚”。
“叮咚”之音似很分明,但有些器品具体听来却又似“咚”如“叮”,无疑老者偏“咚”,新器偏“叮”。
传世年长日久的大瓶或大碗,有响亮的“当当”声,其音如铜,并伴随“嗡嗡”余韵,久久不散,真令人觉得有声自天外来,声越响、韵越长就越佳。
有些经过修补和暗裂的瓷器,一敲就有吵哑声。
古人甚至鉴别砚台也听敲击听音,有说“笃笃”,有说“朴朴”。
老墨不仅崩缺处发亮,且声音“叮叮”,而新墨因水分挥发未尽,“朴朴”呈木声。
当然不同的物品和不同的敲击器,会有不同的声音。
因此,音乐家用大小厚薄不同的碗,敲击出动人的乐曲,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这大概是听音鉴别的延伸和妙用。
在古玩买卖中,常有编故事、发誓和声东击西的现象,就需察言观色,细看细想,尤其要听口音。
其实有些一听即明,笔者称之为“听古玩”。
如北方各地送来的名器大器,没有不假之理,难道送货人不怕冒风险,收藏家只有南方有?!紫砂茶壶是十分流行的茶具,不仅陶都宜兴生产的紫砂壶名闻海内外。
而宁波慈城在晚清时也曾经生产紫砂壶,以及盆.罐.钵之类,窑名为“玉成窑”,有说是“玉岑窑”。
制壶艺人有何心舟.玉东石等,提款有梅调鼎.姚梅伯等人,山农丰粟居士.艾农的等为之镌刻。
壶色多为黄里透红,非常精致细腻,光亮滋润。
这种壶色为玉成窑特有,可知配出如此精美雅致的色泽,为配泥师的杰作!据说玉成窑只生产了七年,便不再续产,给后人留下了遗憾!近年宜兴有专门仿玉成窑的作品问世,形象颇为逼真,但仔细比较,没有真品红润细洁,文字和刻工也不及真品有功夫。
由于年代久远和传世品不多,至今已很难觅得玉成窑作品。
前几天,有友忽然告以佳音,说宁波慈溪发现了玉成窑茶壶,约我前去观赏。
当主任出示茶壶时,玉成窑特有的壶色顿使人心旷神怡。
壶为三柱提梁,是何心舟的杰作,上有半粟居士铭文,“沙水一壶一气清”,可谓人见人爱,壶也完好无损,可是当用盖轻敲壶身时,有些“朴朴”的沙哑之声,证明此壶已有裂纹,只是裂纹细小不用放大镜,难以发现,殊为可惜!所以用盖轻敲壶身是检验有无裂纹的最好办法。
现在虽然普通商品壶价格已跌至每把几元,但高级工艺大师的壶依然要每把数万,传世名家名壶更是价值高昂。
多年前,一把明代李茂林的紫砂壶,成交价为150万人民币。
名壶倘有不一察觉的裂纹,其价值就大打折扣。
所以购砂壶时定要轻敲、细听“音韵”。
另一种是经过修补的紫砂壶和瓷器,也能用听音鉴别。
近年因补瓷技术已基本过关,高手修补出的作品,很难看出,特别是不容易引起注意的地方,常被忽视。
当然轻敲时要征求主人同意,薄胎瓷器应避免使用此法!以免损坏(可采用《透胎骨》)!一般修补过的瓷器,在修补处其音沙哑!用敲击之法,也能用以鉴别青铜器。
新铸的青铜伪器,尽管表象锈迹斑斑,经敲击声音大多比较清脆,露出新铜声韵。
而经过地下腐蚀较深、年代久远的青铜器,铜质已基本矿化,所以声音以浑浊沙哑者居多。
当然在北方极其干燥又纯粹的土层中出土之青铜器,敲击之音也有较响亮的。
第三法辨阴阳一件漆器,新与旧引起争议,因底部光亮如新,令人怀疑;一只未上漆的黄花梨底座,也同样如此,表面看似旧物,视底却如新品。
其实,这就是所谓阴阳面。
器物表面即阳面因常受光线和揩擦的影响,所以比底部旧,而底部即阴面也就比阳面新了。
在通常情况下,有阴阳面之物其新旧应不言而喻。
否则倒反而可疑了。
象牙器对光比较敏感,仔细观察就有因长期背光和面光而形成的阴阳面。
这些阴阳色差均匀自然,一般色越深越浓,年代也越久。
据笔者观察,在同样条件下,骨嵌和牙雕,清末民初之物,其色为白色和微黄,稍黄的为清中晚期,微红或稍微的为清中期和早期,带微黑开裂的为明或更早之物。
相对来说骨嵌受色的影响较慢又较淡。
有些用烟熏成的牙雕,其色浮于浅表,用药水浸过的象牙,呈红褐色没有阴阳色差。
古瓷也常有阴阳面,这是古人用松柴烧窑,窑火阴阳相背而产生的时代特征。
现代设备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有些仿器伪者为了取得这一特征,故意在一面多上了一次薄釉,给人造成阴阳面的错觉,但仔细观察能看出分界线,破绽毕露。
近年来瓷器伪品大量仿造,因石灰釉甚薄,无论真赝阴阳面很难看出,但推而广之,可将土锈当作阴阳面来看,土锈多的为阴面,没有的为阳面。
有些赝品在生坯时就造成伪锈颇能以假乱真,或者烧成后,用硝酸黄土包裹,硬做土锈。
但没有规律,要善于识别。
“李唐名器人间少,赵宋官窑晨星看”,收藏者不能有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