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
摘要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基本结构,调整生产布局;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多元化对外经贸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事关全局的战略举措,也是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民族地区要积极抢抓机遇,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科学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产业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
这些都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
事实上,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人才、科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
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并且,经济全球化并非是经济上的世界一体化,相伴发生的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在的问题
1.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大。
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储蓄、人均消费、人均收入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通讯上。
通讯线路少,质量低,整体通讯能力严重不足,通讯基础设施亟需改善。
3.产业层次低,比较效益差。
少数民族地区是全国主要的农业经济区域,而农业是效益偏低的产业。
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等资源型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投资效益较差。
4.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市场化意识比较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这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之所以难以实现高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提高我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问题时指出:“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贫困问题,特别是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正是这种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之一。
”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不尽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温饱,就谈不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因此,通过扶贫开发,缓解和消除贫困,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
务。
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
要把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作为一个主攻方向,切实增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支柱产业,发展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二是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先机、引领未来的重要支撑。
民族地区必须紧紧把握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的一个战略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探索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
同时,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在民族优秀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和旅游业方面取得率先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特色农牧业及其加工业发展。
农牧业是不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和根本。
很多民族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条件得天独厚。
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呈现“一流产品,二流销路,三流效益”的尴尬局面。
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上迈出新步伐,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畜产品业、制糖工业、棉纺织业、花卉种植业等特色效益农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改善农村面貌,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是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长期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因素之一。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自主创新。
要进一步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要着力推进重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努力在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实现新突破。
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积极构筑人才“小高地”。
要全面落实国家对民族地区人才支持计划,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五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的最大财富和最大优势之一。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有深刻教训。
当前,一些民族地区生态功能下降,环境污染问题有所突出,迫切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要提高对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有力地抓好生态建设。
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继续推广低碳技术;深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构筑全国生态安全屏障。
六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
息相关。
没有相应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配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难以实现。
民族地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要进一步促进就业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民族地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伍琪凯梦催亚虹: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李红梅;非正式制度约束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8.02.
[4]奂平清;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J];甘肃社会科学;2007.06.
[5]林桂英;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原因与对策[J];北方经贸;2007‘11 [1]罗剑. 毕节布依族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途径[J].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04:46-48.
[2]王兴贵. 论民族素质对布依族经济发展的制约[A]. 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贵州省布依学会:,1990:9.
[3]王科琼. 市场机制下布依族经济发展初探[A]. 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贵州省布依学会:,1993:11.
[4]李俊峰,岑红. 试论布依族传统生产性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J]. 贵州民族研究,1997,01:126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