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同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研室

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同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研室

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
1、近三年的教学改革及解决问题
(1)统筹规划、联动改革确立新课程内容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计算思维进行改革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但如何在我们的课程中实施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将整个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体系统筹考虑、联动改革。

通过摸底调查、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小步伐快节奏逐步确立新的课程体系内容。

将第一门课大学计算机基础按理工类、综合类和人文类进行分层教学,为第二门程序设计课程的联动改革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中,将第二层次的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部分前移到第一层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讲授,既加强了第一门课程中知识传授向思想传授方向的转换,又为第二门课程向更加深入、综合方向发展提供了学时上的保障。

(2)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强化思想传授的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虽也意识到思想传授的重要性,但受学时和教学内容本身的限制,除了注重在算法分析过程中强调算法思想的讲解,基本上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

联动改革和新课程内容体系条件下,变知识教学为思想教学成为可能和我们追求的目标。

尤其对问题求解和文件管理系统设计等提高内容的引入,在教学中我们强调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学会用计算思维的思想解决问题;强调问题求解过程的分析、求解方法的对比选择、问题求解与系统设计中异常问题的处理等等,使学生不局限于用某个知识点解决简单问题,而是具备对复杂问题通过自顶向下进行全局把握的能力。

(3)多管齐下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我校的C/C++程序设计课程历来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从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过程管理再到考核方式的导向等多方面入手,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主要措施如下:
①实验定位、限时提交电子文档
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若在实践过程中再放松管理,学生上机实验课的效果便更难保证。

为此,我们对上机实验课规定了固定机位、限时提交调试过的电子文档的过程化管理方式,保证了实验课的出勤率和效果。

②以考促练、重在平时
早在1998年,我们的C语言课程便开始尝试无纸化机考,后来又不断开发和完善自行设计的考试系统。

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之后,进一步加大了对学生编写、调试程序能力的考核,这种导向作用在相当程度上促使了学生对平时上机实践的重视。

③设计分层实验方案、适应不同学习能力需求
为照顾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我们针对不同的技能点设计了
分层实验方案,包括基础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

对基础型实验我们要求
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对综合设计型希望大部分学生能够选择完成;而对学有余力
的学生则希望他们能够结合专业进行面向应用的研究,对完成这部分实验的学生,可参考期中考试成绩的基础上,通过项目答辩代替期末考试成绩。

2、近三年的教学研究成果
(1)以课程负责人杨志强教授为项目负责人、教学队伍多人参与的项目“以卓越人才培养为主线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获2014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2)教学队伍中的青年教师肖杨老师获同济大学2014年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同时获“最佳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奖”。

(3)编写了与新的课程内容体系配套的新版教材并已向高教出版社交稿。

(4)在上海市计算机二级C语言考试中多年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组学生参加
上海市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程序设计组比赛获得包括一等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5)发表多篇教学研究论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