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
按照XX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为加强我校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强化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从2011-2012学年开始,将进一步深化我校本科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级)的教学方式,加强数据库应用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下称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
一、改革目标
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社会和用人单位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尤其是学生程序设计语言的应用能力。
通过教学改革,将对我校本科生重点加强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逐年提高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的通过率,以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
二、改革方案
1.从2011级开始,本科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级)由学生根据教学要求进行自学,学校开放机房供学生练习,并在第一学年中组织对学生进行上机操作考试,考试合格者获得1学分,以确保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
本科各专业均开设《软件技术基础》32学时和《数据库及其应用》或《程序设计语言》(语种包括C、C++、VB)64学时两门公共计算机必修课程,《数据库及其应用》或《程序设计语言》由院(系)根据情况在其中至少选择一门,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进行教学。
2.英语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法律系、日语系和艺术学院的2009级、2010级本科专业从下学期开始增设《数据库及其应用》课程,课程性质为专业限选课(必选),总学时64,其他院(系)的2009、2010级本科学生继续执行原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与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相关的课程。
3.修改学校学士学位授予办法中对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的要求,从2008级开始本科生的学士学位授予条件中对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暂不作要求。
4.学校已决定从2012-2013学年开始,将各院(系)本科生的全国或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的通过率纳入院系二级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各院(系)应组织好学生参加全国或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的考试工作。
从2011级开始,本科学生可自愿在学校报名参加全国或江苏省
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考试。
三、实施安排
1.从2011级起上述计算机课程列入正常教学安排。
第一学期开设《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第二学期文、管、经、农、艺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及其应用》课程,第三学期理、工类专业开设《程序设计语言》课程。
2.在2011-2012学年的两个学期分别完成2009级相关专业1500名本科学生(含“专转本”学生)和2010级相关专业1100名本科学生增设的《数据库及其应用》课程教学。
由于我校晚上开设有公共选修课和其他课程,周六经常组织全国和省级大型考试,为了尽量避免学生上课时间冲突及减少调停课现象,确保教学效果,故增设课程的开课时间定于周日。
3.增加机房的开放时间,采取学生自主上机和学校有组织地安排上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课外自主学习条件。
四、保障措施
1.调整开设课程的师资,满足二级教学需求。
为了适应全校所有院(系)都开设语言类课程需要,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应根据开设课程合理调整师资,平稳完成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到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教学的师资调整,以充分满足我校计算机二级的教学需要。
2.积极引进水平高,能力强的计算机教师,充实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师资队伍,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3.完善考核制度,加强考核力度,并通过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措施,来激发教师的创造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加强与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其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单位的学术联系,聘请高水平的教师来校任课。
5.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强化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上机练习的要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6.更新并完善机房硬件的配套建设,充分发挥万维考试系统的作用,加强题库建设,为学生自学提供合适的平台。
7.各院(系)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督促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上机练习,争取尽早通过等级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