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小区地质勘察报告

某小区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1.1场地位置及拟建工程概况受某某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委托,某某岩土工程勘测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某某场地详细岩土工程勘察。

拟建场地位于1.2 勘察目的、任务及依据的技术标准1.2.1勘察目的勘察目的:遵循国家现行有关技术规、规程,对拟建工程场地进行详细岩土工程勘察,提供设计所需岩土工程地质参数。

1.2.2勘察任务我公司对其拟建工程进行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其目的是为建筑设计提供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

本次勘察主要任务是:1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建议;3查明建筑围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4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5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6 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7 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8 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2.3依据的技术标准(1)《岩土工程勘察规》(GB50021-2001)2009版;(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11);(4)《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10);(5)《建筑桩基技术规》(JGJ94-2008);(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7)《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等相关规标准执行。

1.3岩土工程勘察等级拟建住宅楼层数为13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56862.21㎡,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GB50021—2001)(2009年版)第3.1.1条~3.1.4条,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等级为二级,综合划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为乙级。

1.4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1.4.1勘察方法和质量(1)勘察施工中的主要设备及技术要求钻探采用XY-150型液压回旋钻进岩芯取样钻机,终孔口径≥φ91mm,孔深累计测量误差≤±5cm;原状土样用薄壁取土器在钻孔中采取,以Ⅱ级试样为主,部份为Ⅲ级试样;标准贯入试验贯入器长660mm,径35mm,落锤质量63.5kg,落距76cm,钻杆直径42mm;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锤重63.5kg,落距76cm,探头直径74mm,锥角60°,钻杆直径42mm,贯入10cm记录锤击数;。

高程系统采用某城建坐标系及1985国家基准高程系统,图正南北方向布置,高程以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点为基准,用全站仪测量各勘察钻孔的孔口高程。

详见钻孔平面布置图1。

(2)波速、地脉动观测波速及地脉动测试委托某省地震工程研究院进行,波速测试仪器采用某某岩土力学研究所研制的FD-P204工程动测仪,采用单孔法测试,测点间距取1.0m,每次测试记录各测点的两个水平分量及一个垂直分量信号,并存入计算机。

(3)野外地质编录由我院专业人员技术人员现场编录,并及时、准确记录,原始资料可靠、完整。

(4)图件及表格编制各种图件及表格采用计算机完成,制图软件采用理正软件及Auto CAD2004中文版,绘制完整、规。

1.4.2勘察设计施工本次勘察采用以钻探为主,配合以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等原位测试及取土样室试验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勘察。

钻孔沿拟建物边角线及中心线布设,共布设钻孔33个,编号为ZK1~ZK33,控制性钻孔15个,孔间距一般12.30~16.0m,地下车库按基坑开挖围外扩3.6~10m布设基坑孔,共布设基坑孔27个,编号为JK1~JK27,孔间距一般18.0~23.60m。

勘探孔深度设计:控制性钻孔40.0m,每一幢各施工1个深度为50.0m 的钻孔,一般性钻孔深度36.0m,基坑孔深度30.0m场区共施工完成勘探孔60个,实际完成钻孔深度:控制性钻孔40.20~41.80m,每一幢50m钻孔最终施工深度50.10~50.40m,一般性钻孔35.20~37.10m;地下车库钻孔29.90~32.30m;场地实测地震波速孔3个,共完成60个测点120次测试记录,地脉动测试点1个。

1.5勘察完成工作量我院于2012年11月13日进场,2012年11月26日完成野外施工。

在钻探施工中,除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地震波速测试等原位测试工作外,还分批次将野外所取的土样送至实验室进行室试验,并及时整理室资料。

整个勘察过程,完成的勘察项目及工作量详见表1。

实际完成勘察工作量一览表表1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

照片1:拟建场地地形地貌2.2岩土层特征据钻孔揭露地层资料,地基表层为第四系人工活动(Q4ml)素填土、耕植土,其下为上(晚)更新统冲积、湖积黏土(Q3al+l)。

根据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特征,现自上而下描述如下:(一)第四系人工活动层(Q4ml)第①层:素填土褐灰色,松散,欠固结,稍湿,主要由黏性土组成,含少量碎石。

场区连续分布,层厚1.20~4.30m,平均厚2.68m。

(二)上(晚)更新统冲积、湖积黏土(Q3al+l)第②层:黏土褐黄色,可塑状,稍湿,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光滑,干裂现象显著。

压缩系数a1-2=0.33~0.61(MPa-1),平均0.45MPa-1,属中等偏高压缩性土。

自由膨胀率60~110%,平均值75%,膨胀潜势中等为主。

场区连续分布,顶板埋深1.20~4.30m,层厚2.30~6.20m,平均厚4.05m。

第③层:黏土浅灰色,可塑状,稍湿,土质均匀、细腻,刀切面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干裂现象显著。

压缩系数a1-2=0.47~0.62(MPa-1),平均0.53MPa-1,高压缩性土为主。

场区连续分布,揭露顶板埋深4.50~9.40m,揭露层厚0.90~4.10m,平均厚2.30m。

第④层:黏土灰色、深灰色,可塑状,稍湿,土质均匀、细腻,刀切面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偶含腐植物及螺贝化石碎屑。

压缩系数a1-2=0.32~0.58(MPa-1),平均0.51Mpa-1,属中偏高压缩性土,高压缩性为主。

场区连续分布,揭露顶板埋深7.40~11.40m,揭露层厚18.70~41.80m,未揭穿该层。

以上各土层空间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平、剖面图及柱状图。

2.3气象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2.3.1气象水文某某境地处暖带,为北纬高原大陆季风气候。

冬季气温较低,夏季气候凉爽,干湿两季分明。

全年无霜期220d左右,年均气温11.6℃,最热月7月均温19.8℃,最冷月1月均温2℃,极端最低气温-13.3℃,极端最高气温33.5 ℃,全年活动积温≥10℃的3217℃,年均日照时数1902.02h,年降水量735㎜。

2.3.2地下水的基本特征上覆土层为人工回填土及上(晚)更新统冲积、湖积黏土,第①层土结构松散,属透水层,第②、③、④层地基土均为黏性土,为相对隔水层。

场地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地表迳流及潜水形式向低处排泄。

据各钻孔终孔观测,钻孔均为干孔,地下水埋深较大。

2.3.3土介质的腐蚀性评价受气候及渗透性影响的土介质评价,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GB50021—2001)第12.2.2条,受气候及渗透性影响的土介质腐蚀性评价见表2。

表23场地岩土工程评价3.1特殊性土及不良地质作用分析与评价3.1.1膨胀土工程特性评价(1)场地第②黏土,通过取11件土样作膨胀性试验及场地一期勘察成果,自由膨胀率为60~110%,平均值75%,膨胀潜势中等。

膨胀土试验指标如表3。

膨胀土试验指标表场地现有地形坡度一般>5°,为坡地场地。

(2)膨胀土大气影响深度及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的确定根据《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GBJ112—87)第3.2.4条及3.2.5条相关容,根据地区蒸发力及降水量值(表4),综合确定站膨胀土大气影响深度及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表4注:Ψw=1.152-0.726a-0.00107c=1.152-0.762×0.28-0.00107×202.1=0.7由《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GBJ112—87)表3.2.5可知,大气影响深度da为4.00m,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为1.80m(即4.00×0.45)。

(3)膨胀土地基综合评价1)根据《某省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定》(试行),依据表2.5.1,气候分区为B区,依据附录2—7,某地区分级胀缩量Sc=6.76~12.23cm,平均值约9.5(6<Sc≤11),依据表2.5.2—2,地基等级为Ⅱ级。

2)场区大气影响深度da为4.00m,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为1.80m。

第②层黏土埋深 1.20-4.30m,埋深较段均为近期人工回填土所至,埋深小于大气影响深度da为4.00m,其中埋深多小于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1.80m,膨胀土对建筑物基础影响大,采用浅基础时须采取地基处理措施,经地基处理后才能采用浅基础,膨胀土地基处理可采用换土、砂石垫层、土性改良等方法。

3.1.2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分析与评价场地周边未发现滑坡、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分布,区域构造稳定,属稳定场地。

3.2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分析评价场地位于盆地,地势开阔,地形平坦,无全新构造运动。

场地未发现滑坡、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分布,查明无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地基土为冲洪积、湖积黏性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现状下拟建场地属稳定场地,采用适宜的基础型式及必要的结构处理措施后,适宜工程建设。

3.3地基土的工程特性评价3.3.1地基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勘察采用标贯、室常规岩土试验等测试手段获取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并对上述成果进行数理统计与回归修正。

地基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选取原则:(1)天然密度、孔隙比、天然含水量、液性指数、压缩系数、标贯试验依据数理统计的算术平均值选取。

(2)抗剪强度、压缩模量依据数理统计的算术平均值进行回归修正后选取。

(3)地基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依据常规土工试验成果及原位测试成果及地区性经验综合确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