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宗商品业务知识培训

大宗商品业务知识培训


• 波动率差(结构性贸易)
回顾过去,在08年之前,交易模式相对简单直接,期货市场仍不成熟,中美利 差机会也未出现。因此贸易模式主要以传统为主,搭配少量基差交易。08年之
后,随着交易模式不断升级,期货市场不断发展,及美国量化宽松不断加码。
融资性贸易逐渐占据了市场的重要地位,甚至在外贸交易额中占据首位,传统 贸易利润不断变薄,退居二线,波动率交易随着金融贸易企业的入场做市也开 始蓬勃发展,不断壮大。
四、贸易与资金相 互关系
四、资金结合,盈利点主要在汇差和息差两个方面。具体又可分
为两地汇差、近远汇差、同币种息差、跨币种息差+锁汇四大类。 贸易是绝大多数资金业务的基础,资金业务是绝大多数贸易的重要 利润来源。例如,近几年来通行市场的转口贸易,就是利用境外美 元利息低过境内人民币这一特性,不断的通过开证到国外买货并迅 速销售,内存人民币外贷美元并锁汇,不断加杠杆套取息差收益。 在转口业务中,现货处于打平甚至略亏,主要的利润来源纯粹靠资 金业务。
一旦金属跌势企稳,保底单可能会有所复苏;融资贸易,虽然利润越来越
薄,但物极必反,不排除内债外用出现好的机会。总的来说,道路曲折, 但前途依然光明。只要我们能把握市场脉搏,紧跟创新节奏,就一定能在 市场变化中持续赚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谢谢!
二、期货部分
综合看来,当前贸易公司的各种期货交易模式在不断磨合与交叉,整 体的发展方向跟现货类似,也是由投机性交易为主逐步过渡到套保与 套利占据主导。在具备较大交易规模且稳定操作套保套利模式的基础 上,企业可逐步建立自己的自营盘,最大效率的把握期货获利机会。
三、比值操作详解
三、比值操作详解
1、现货配比值
频繁交易获取差价。
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价差交易与投机交易等传统交易的类型也不断丰富,具体表现为: ①在交易方式上,近年来长单交易份额不断增长,点价和均价在长单中平分秋色。 ②在点价方式上,对现货网站、对期货不同月份等点价方式不断丰富。 ③在点价期限上,先交货后点价,先点价后交货等模式不断创新。 在当前,传统模式已由单纯的赚价差演变为品牌差、地区差、上下游不对称差价互相组合, 与价差一起实现综合收益。
二、期货部分
2、套利
期货套利——即利用期货的高流动性,快速扑捉机会。例如比值或基 差交易中,当现货流动性不足以支持整个策略时,可以先行在期货下 单操作,锁定收益,待现货流动性具备后,逐步将期货转移成现货。 对于可交割货物,还可直接将现货交仓了结期货头寸。
二、期货部分
3、期货投机
期货投机——即利用期货的高杠杆,获取超额收益。在投机交易中, 可以用1份保证金下10倍于保证金的头寸,放大了风险与收益。当企
过一笔贸易及时锁定收益。
一、现货部分
现货模式总览
1、价差交易与投机交易 2、基差交易与比值交易
3、结构性交易
4、融资性贸易
二、期货部分
二、期货部分
1、套期保值
套期保值——即利用期货的规避价格波动,例如在常规现货交易中, 当有现货敞口时,可及时期货抛出,规避价格波动,实现稳定收益。 融资性贸易中,当手中持有现货库存暂未销售时,即可抛出期货,规 避价格下跌风险;反之,当已销售上游未点价时,则可买入期货,规 避上涨风险。
大宗商品业务知识培训
一、现货部分 二、期货部分 三、比值操作详解 四、贸易与资金的相互关系 五、回顾与展望
一、现货部分
一、现货部分
1、价差交易与投机交易
价差交易——即利用市场信息不对称,从上游拿到较便宜的价格,从下游拿到高于市价的 订单,从而“左手进右手出”赚取差价,俗称“搬砖”。 投机交易——俗称“炒卖”,即利用自己的主观判断,通过“买入→持有→卖出”,利用
进口外盘现货成本如下:
(LME价格+调期+升水)*汇率*(1+关税)*(1+增值税)+运杂费 内盘现货价格构成如下:
内盘期货价格-现货升贴水
由于报关利润=内盘现货-外盘成本,因此只要通过比值套利,锁定“内盘期货价 格/LME价格”的比值,配合锁定汇率,即可实现将报关利润基本锁定。
由于税收和运杂费均为固定成本,所以当前唯一的风险在于内盘现货升贴水。因
四、贸易与资金相互关系
一个不亏钱的贸易业务对于有效嫁接资金业务尤为便利。当前,外
管和银行的监管越来越严,转口业务面临着越来越多限制,很多购
汇业务都要有真实有效的报关证明方可操作。因此,在贸易不亏钱 的前提下,利用期现结合灵活把握机会,构造不亏钱贸易流,并以
此作为基础嫁接资金业务变得尤为重要。
贸易会结合资金业务收益不断调整。由于资金收益相比贸易更加稳 定快捷,因此,很多时候在真实贸易的背景下,贸易的方向和方式
一些企业逐步建立了自己的自营盘,在规避风险敞口前提下最大效 率的把握期货获利机会。
五、回顾与展望
回顾贸易整体环境,贸易不生产金属,只是差价的搬运工。大宗商品贸易市场 发展至今,交易模式千差万别,但本质上离不开以下几类差价: • 价差(传统贸易) • 基差(期现套与比值) • 息差汇差(融资贸易与跨境汇率套)
步演变成为一个维持贸易量的通道,企业将基差息差和结构贸易根 据市场时机及企业内在情况有机结合,在传统贸易的基础上不断创
造收益。
对于当前各种期货交易模式,同样在不断磨合与交叉,整体的发展 方向跟现货类似,也是由投机性交易为主逐步过渡到套保与套利占
据主导。在具备较大交易规模且稳定操作套保套利模式的基础上,
应该买外盘抛内盘(正套,预期比值收窄),等待进口盘报关后比值回
归,平仓赚取收益。反之,则应买内盘抛外盘(反套,预期比值抬高), 等待国内实需盘将采购需求移回内盘,从而比值抬高获取收益。
一、现货部分
3、结构性交易
结构性交易——主要是在一笔现货贸易中通过保顶保底等条款,嵌入期权实现非对
称损益结构,即盈亏不对等。对于期权卖出方而言,收益有限风险无限,但获胜概 率大;对于期权买入方,收益无限风险有限,但获胜概率小。因此,期权作为期货 的衍生品,构成相对复杂,是一种包含“时间+收益+概率”等多种要素的波动率产 品。 期权主要的交易策略均基于波动率进行: 第一种是“卖权赚权费”,主要是利用期权价格高于预期波幅这一机会,抛出期 权赚取权利金,如当前市场的保底合同下游。 第二种是“搬权如搬货”,即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的期权价格不同,在规避好汇 率和比值等相关风险后,在两市之间跨市交易,低买高卖。
此,我们首先要在锁定报关利润时,留出足够空间,以备不利变动;另外,我们 可以尝试根据现货到仓时间,提前锁定升贴水卖货给下游。
三、比值操作详解
2、纯比值交易
纯比值交易——即为根据我们对于市场理论报关盈亏的估计与判断,根据市场情况在
期货市场做出的正套或反套操作。首先,基于历史统计,我们对于各个品种的报关盈 亏做出范围估计,例如铜为-1200-0之间,锌锭为-800-300;其次,我们根据当前市
②境内主体将货物报关进口或转口销售给下游,获取人民币资金,通过高息存款、高收益理财、高贴息银承
等存款工具,获取境内人民币高息。 ③在实现以上的境内外利差后,合理规避近远期汇率差价,做到少亏或不亏,实现整体融资交易获利。 ④做完一轮交易后,马上利用境内存款产品质押,再次向外开证,尽可能多上杠杆,扩大收益乘数。 融资性贸易,相比以上三类基于价格波动的贸易模式,环节多出很多,主要是因为该模式需要贸易背景和银 行产品高效结合,对于银行产品的操作技巧和运作效率尤其看重。操作融资性产品,需要时刻关注“境内存 款息,境外贷款息,锁汇成本”这三大基本要素,同时需要时刻保持畅通的贸易渠道,一旦出现机会马上通
场状况,分析主流贸易动向,做出是否建仓决定;最后,我们选择合适时机建立套利
仓位。本质上,纯比值交易中,我们不操作进出口,但是我们的期货头寸依赖市场的 进出口实现回归获利,可以理解为借风而行。 对于纯比值交易由于没有现货作为化解头寸的手段,因此理论上存在亏损可能,主要 的风险来源在于内外盘期货结构及现货升贴水,化解方式主要有二: 一是选择合适时机搭配现货; 二是设好止损止盈及时出局。
业对一项交易十分有把握和信心时,可以利用期货来增加杠杆。
二、期货部分
4、自营模式
自营,即为当企业的现货和期货交易均具备较大规模和稳定盈利模式后,成立由专业人
员组成的自营团队,精选几个可以长期操作且稳定获利的自营项目,在做好风控的前提 下,由企业将资金定向投入到项目中,由自营团队独立操作管理,实现利润最大化。 自营的本质是一个企业内部封闭式基金,最大的特点为专业、稳定、灵活。 专业,即为自营团队一定要具备专业有经验的人员,在操作中,要具备足够的专业水 准,及时快速把握市场投资机会。 稳定,即为自营项目一定要本着风险第一的原则,选出可以长期稳定获利的项目。 灵活,即为在满足风控要求前提下,自营交易要灵活组织各项交易要素,将期货现货 等多种交易手段灵活结合,通过积极操作不断获取超额收益。
一、现货部分
2、基差交易与比值交易
基差——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之差价,当现货价格大幅低于期货价格时,
即是贴水,可以买进现货抛出期货,等待到期交割(即按期货价销售货 物),赚取基差利润。反之,如果现货大幅高于期货(升水),则可买
期货抛出现货,获取移仓收益。
比值——“上海交易所期货价格/LME价格”的数值,比值与进出口紧 密相关,当比值过高时,外盘金属价格明显低于内盘,报关进口有盈利,
一、现货部分
4、融资性交易
融资性贸易——即为利用贸易的融资功能,将贸易与金属的价格波动彻底脱钩,把金属纯粹当做一个资金载 体获取利差、汇差。在当前中国利息普遍高于欧美的大环境下,融资性贸易的主要逻辑为: ①在上游嵌入信用证、保函、海外贷款等融资工具,借入境外低成本美元或欧元资金,以此资金由境内主体 向境外采购货物。
五、回顾与展望
分析今日,随着美国加息预期不断明朗,中国不断变相宽松,息差不断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