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医学

法医学

法医学题型:简答、不定项选择、判断改错、综合论述、案例分析1.法医学的概念:是主要应用医学、生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尸体、活体以及人的组织、体液斑,已解决法律上有关问题的一门应用学科。

因此,法医学是联结医学与法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2.法医学的任务:揭露犯罪、澄清案件性质、证实无辜、调解纠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法医学的国家。

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封珍式》,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掘。

1247年宋代的宋慈的《洗冤集录》是比较成熟的法医学著作。

4.法医学检验的基本方法:①现场勘查:一般包括静的观察和动的勘验②尸体检验:尸体检验是查明死因,估计死亡时间,判断死亡性质与致死方式,分析损伤,推断认定凶器,识别身源等项工作的基础。

包括尸体外表检验和尸体解剖检验:对于死因不明,并通知家属到场。

为查明死因不明,暴力和怀疑暴力致死的尸体的死亡原因,死亡性质,死亡时间以及体内损伤、中毒、病变的详细情况,有必要进行尸体解剖。

③活体检验:主要有损伤、精神、劳动力、亲权、性能力、个人识别、酩酊状态检查、检查虐待老人和儿童所致的损伤和疾病等。

④物证检验,只要指法医物证,也叫生物物证。

⑤文证检验,对案件有证明意义的文字资料。

5. 法医学的鉴定程序:①受理②检验③鉴定6. 法医学鉴定书:①一般情况②案情摘要③病历摘要④法医学检验⑤分析说明⑥结论7. 死亡的三种判定方式:心死亡、脑死亡、肺死亡脑死亡的概念:是指不可逆转的全脑功能丧失,处于昏迷状态,即便是机械复苏维持其心肺功能,也无法恢复意识。

脑死亡的意义:停止复苏和器官移植8. 死亡的过程:①濒死期(不是每个死亡者都有这个阶段)②临床死亡期(出现呼吸停止、心跳停止和各种神经反射消失,以心跳停止作为死亡时间)③生物学死亡期:这种在个体死亡时间之后,某些器官、组织、细胞还保持短暂的生命力,并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现象,称为超生反应(是指在人死之后)。

死亡后的人不能发生活体反应。

9.死亡的分类:暴力死亡和非暴力死亡(即自然死亡,疾病和衰老引起的正常死亡)10.尸体现象:人死后在体内外和某些生物因素的作用下,尸体本身发生一系列有相对规律性的死后变化,有些是人的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称为尸体现象。

(一)早期的尸体现象有:①尸冷:人死后代谢停止,体内不再产生热量,而尸体原有的热量随着辐射传导对流和水分蒸发不断散发,尸体温度逐渐降到与外界温度相当或略低。

②尸斑:心跳停止后血液失去循环动力,沿血管流向尸体的低下部位,坠积于低下部位未被压迫的血管,进而红细胞破裂溶解,血红素渗透扩散到血管周围组织细胞间隙,在皮肤上呈现紫红色斑块。

通常在死后2-4小时出现,12-14小时高峰,24-36固定(分三个时期:a,坠积期<手指压迫可完全消退,移开恢复;尸斑可转移;有血滴从断端流出;毛细血管充满完整的红细胞> b,扩散期<手指压迫可部分褪色;尸斑部分转移;有血滴从断端和组织中渗出>c,浸润期<手指压迫不退色;尸斑不转移;断端无血滴流出>)③尸僵与尸体痉挛:尸僵:人死后全身肌肉经过一段时间的松弛,逐渐强直变硬,将尸体固定成一定姿势。

尸体痉挛:人死后没有经过肌肉松弛阶段,在死亡瞬间,全身的肌肉立即僵硬将临死的姿势和表情固定下来(尸体痉挛无法伪装,是判明死者临终状态和鉴别他杀、自杀的可靠依据)④皮革样斑:分为生前损伤性皮革样斑(创面呈褐红色,有痂皮覆盖,切开皮肤有时可见皮下出血)、死后损伤性皮革样斑(呈褐色和褐黄色,没有痂皮,切开皮肤无皮下出血等生活反应)和自发性皮革样斑⑤角膜混浊:是新鲜尸体判断死亡时间的常用依据。

⑥自溶:人死后,组织细胞在自身释放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溶化,使其形态结构模糊消失,产生器脏变软、粘膜易于脱落的现象。

⑦自溶晚期尸体现象:①尸体腐败:尸体蛋白质在腐败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液化,逐渐毁坏和消失的过程。

包括:尸绿、腐败血管网、腐败水泡、腐败巨人观、白骨化影响尸体腐败的因素:温度、湿度、空气、尸体自身因素②干尸(保存型的晚期尸体现象)③尸蜡④除干尸和尸蜡外,保存型尸体还有软尸、特殊保存型尸体等尸体现象的法医学意义:可以确定一个人死亡;推断死后原始状态,是否移尸,何时移尸;判断死亡时间;鉴别死亡性质;确定死者身份等。

11.死亡时间的判断①从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a)新鲜尸体:是指从死亡到腐败绿斑出现的尸体(b)腐败尸体(c)白骨化和保存型尸体②从尸体肠道食物推断死亡时间(a)胃肠食道食物消化程度(b)食物成分与进食地点和时间③从尸体昆虫生长发育状况推断死亡时间(a)利用蝇类发育周期推断(b)根据昆虫在尸体上的演替规律推断④从死后化学变化推断死亡时间(a)眼球玻璃体钾离子浓度(b)脑脊液的变化(c)血液的变化(d)根据组织学变化⑤从其他方面推断死亡时间(a)超生反应(b)尸体的其他变化(c)能证明死前状况的时间依据(d)与死亡时间有关的现场现象:气候、日历、血迹变化12.机械性窒息:压迫性窒息和堵塞型窒息①压迫型窒息:a,压迫口鼻b,压迫颈部c,压迫胸腹部②堵塞性窒息:a,液体堵塞b,固体堵塞13.窒息死的一般征象:③尸体外部征象:a,颜面青紫肿胀b,尸斑呈暗紫色c,眼结膜下有点状出血④尸体内部征象:a,血液呈暗红色;b,内脏於血;c,各内脏的浆膜和粘膜下出现出血点;d,肺气肿、血肿。

塔雕氏斑出现原因:a,血管壁痉挛,毛细血管内压升高;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c,肾上腺分泌,血压升高;d,这些部位组织疏松,组织压低14.缢死的机制:呼吸道闭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反射性心跳停止;颈椎骨脱臼或骨折伤及骨髓15.缢死的征象:(缢沟的宽度小于缢绳的宽度)颈部有生前形成的缢吊索沟;颈部有生前缢吊形成的损伤;窒息现象;其他征象:口鼻有分泌物流出;舌尖伸于牙列之间(典型缢死,舌尖不会伸出口外)16.勒死的鉴定:性质的确定:他杀的勒死(绳索勒得很紧,索沟深而明显有表皮脱落;圈数多;结很紧)、自杀的勒死(绳套紧张度稍差;圈数少)和意外勒死17.扼死的机制:压迫气管引起的窒息、压迫血管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压迫迷走神经引起的反射性心跳停止18.溺死的征象:①尸体的外部征象:a,口鼻有蕈形泡沫(可确定为生前溺死);b,手中握有水里漂浮的水草、树枝等杂物;c,尸斑颜色淡、出现慢;d,窒息现象;e,皮肤苍白皱缩、鸡皮疙瘩形成②尸体的内部征象:a,肺气水肿,浆膜下有出血斑;b,呼吸道内有溺液;c,左右心血浓度不同;d,消化道内有溺液;e内脏器官能检测出硅藻(不能确定是生前溺死)19.溺死的鉴定(鉴别生前溺死还是死后抛尸):①确定生前溺死的依据有:a,口鼻周围有蕈形泡沫b,手中握有水里漂浮的水草、树枝等杂物c,呼吸道以及消化道内有溺液成分d,肺气水肿、浆膜下有淡红色出血斑点e,左右心血浓度不同f,内脏器官能检测出硅藻②溺死性质的判断③水中尸体上损伤分析④关于水中尸体内毒物的分析⑤入水点的勘查⑥关于尸体捆绑问题⑦尸体在水中的停留时间⑧人身识别问题20.①性窒息死的概念:是性心理和性行为变态者用异常的窒息方式,引起身体一定程度的缺氧,以刺激其性欲、增强性快感的一种变态的行为。

②性窒息死的鉴定:a,地点的选择,常是隐蔽而僻静之处;b现场的物品多是色情物品;c,尸体着装多为女性装扮;d,捆绑方式使用绳索、皮带等物品;e,窒息的方式是多样的:常见的是用各种绳索,以立位或半蹲;f,索沟形态;g,现场痕迹,多次性窒息活动遗留痕迹。

21.①体位性窒息死的概念:是因受害者被强迫固定在一个特殊的体位,使呼吸运动发生障碍或上呼吸道阻塞及静脉回流受阻而导致的窒息死亡。

(受害人多为犯罪服刑人员,少数为儿童学生,大都为意外)③体位窒息死的机制:a,呼吸道通气障碍;b,肺换气功能障碍;c,代谢障碍22.锐器伤和钝器伤的区别23.机械性损伤的死亡机理:直接致死、间接致死和诱发致死间接致死:损伤后常见并发症①休克:a,出血性休克(成人5000ml占人体血液20%)b,疼痛性休克c,感染性休克;②栓塞;③窒息;④挤压综合征24.①锐器伤的种类:切、砍、刺、剪②切创的鉴定:(多见于自杀,一般切颈部)自杀的存在犹豫伤;他杀的切创分布无规律,一般有多个致命伤,单纯切割伤少见。

③砍创与切创的区别:25.中空皮下出血:棍棒,特别是圆柱形棍棒以较快的速度打击在软组织十分丰富的部位,如臀部、腿部,可一次性形成两条平行的皮下出血带,其中间皮肤苍白,故又称“竹打中空”,中空的宽度一般小于棍棒直径。

26.徒手伤:是指用自身肢体为作用物体所造成的损伤,常见的有,拳击、掌击、手扼、足踢、头撞、牙咬等。

27.坠落伤损伤的特点:①体表损伤较轻而体内损伤严重②坠落伤既可见于人体着地部位,也可发生于远离着力点得部位。

③无论人体哪一部位着地,都可形成广泛性损伤,一次外力往往在头、躯干、四肢同时发生损伤,即使是尸体表面损伤比较局限。

④坠落引起的骨折一般均较严重,但其外力作用的方向和方式是一致的,用一次外力作用形成可以解释。

28.交通工具损伤的基本特征:冲撞伤;摔伤;碾压伤;拖擦伤;挥鞭样损伤;颅底环状骨折29.弹创的基本种类:贯通创;盲管创;擦过创;跳弹创;回旋创;霰弹创30.枪弹创的基本形态①射入口:与体表垂直射击时,射入口呈圆形;否则呈椭圆形。

其口径略小于弹头直径。

若软组织较少,皮下衬有骨组织,其直径则等于或略大于弹头直径。

创口边缘整齐或略呈小锯齿状,弹头速度越快,创缘越整齐;皮肤内卷,中心组织残缺,不能合拢;创口周围有挫伤轮和擦拭轮。

a,射入口投射物直接损伤的特征:挫伤轮;擦拭轮b,射入口高温气流作用特征:烟晕;颗粒灼伤;枪口印痕;碳氧血红蛋白形成②射创管,一般呈直线,也有其他形状;断面的直径和形态差异很大;射创内容物;颅骨射创管③射出口,通常为撕裂创,呈星芒状,创缘可有皮下出血,但没有表皮剥脱和皮肤组织的缺损。

31.枪弹创的法医学鉴定:①射击距离:a,接触射击,发射射击在5cm以内。

若创下有骨质衬垫射击产生的气体将皮肤拱起,射入口呈星芒状,创口皮瓣内有烟灰附着。

若深层软组织较厚,则可留下枪口印痕。

如果贴近衣服射击,可形成“十”字或“T”形撕裂,内层衣服上沾有黑色烟灰。

b,近距离射击,通常指50cm以内,在射入口发现有规律分布的烟灰、火药灰烬。

C,远距离射击,指50cm以外,通常肉眼只能发现弹头的射入口,缺乏其他残留物。

、②射击方向和相对位置:确定射入口和射出口的连线③发射器的判断:根据射入口的形态,只留在体内的弹丸判断发射证据的取得:主要是在嫌疑人手皮肤上提取射击残留物。

32.爆炸伤的分类:冲击波损伤;烧灼伤;弹片伤;抛射物伤;继发性损伤33.爆炸现场勘查:确定爆炸点;判断爆炸物的种类;确定爆炸包装物和引爆装置;判定人员位置和姿态;查明无名尸体判断是否为引爆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