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

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

《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Criminal Procedural Law)课程编号:070408适用专业:法学(本科)总学时数:54学时学分:3分编制单位:社会科学系法学教研室吉海荣编制时间:2004年7月26日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四号黑)本课程是法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刑事诉讼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三大程序法之一,它是规定刑事诉讼程序的部门法。

本课程是法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法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程序。

教学中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司法工作或法律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刑事诉讼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与其它两大诉讼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刑法学知识,对我国的诉讼法体制有所了解。

三、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一)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2学时)1、基本要求(1)理解与熟练掌握: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刑事诉讼法的任务;不同历史类型的刑事诉讼模式;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

(2)了解与掌握:刑事诉讼法与其他部门法律的关系。

2、重点、难点重点:重点: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弹劾式诉讼、纠问式诉讼、当事人主义诉讼、职权主义诉讼难点:弹劾式诉讼、纠问式诉讼、当事人主义诉讼、职权主义诉讼3、说明:(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及作业布置要求的具体说明)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思考题(1)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

(2)弹劾式、纠问式、混合式诉讼的特点。

(3)刑事诉讼法的多种价值。

(4)刑事诉讼法的宗旨和任务(二) 刑事诉讼主体(3学时)1、基本要求理解与熟练掌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的组织体系及其职权;理解与熟练掌握: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及其权利义务。

2、重点、难点:重点:刑事诉讼中专门机关的性质和职权诉讼参与人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难点:3、说明教学方法:讲授法、模拟实践法思考题(1)刑事诉讼中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的性质。

(2)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的概念及诉讼权利。

(3)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概念及诉讼权利。

(三)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2学时)1、基本要求(1)理解与熟练掌握:刑事诉讼法各项基本原则的含义和意义。

2、重点、难点:重点:刑事诉讼法各项基本原则内容的确定及法律依据3、说明教学方法:讲授法思考题(1)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2)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原则的意义。

(3)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内容。

(4)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的内容及意义。

(5)公开审判原则的要求及例外。

(6)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的意义。

(7)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原则的意义。

(8)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不能追诉原则的内容。

(四)管辖(4学时)1、基本要求(1)理解与熟练掌握:管辖的概念及意义;立案管辖的概念;公、检、法机关在受理刑事案件上的分工及变通;审判管辖的概念;各级法院、同级法院在审判第一审案件上的分工及变通。

(2)了解:专门管辖2、重点、难点:重点:公、检、法机关的管辖的案件范围及变通;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案件的具体范围及变通难点:公、检、法机关的管辖的案件范围及变通3、说明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思考题(1)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2)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3)级别管辖的具体规定。

(4)地域管辖的具体规定。

(五)回避(1学时)1、基本要求(1)理解与熟练掌握:回避的概念和意义;回避的理由;回避制度适用的人员范围;回避的程序。

(2)了解回避制度的发展历史。

2、重点、难点:回避的具体理由不同人员的回避和决定回避要求的提出对诉讼进程的影响回避要求的处理3、说明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思考题(1)回避的意义(六)辩护和代理(4学时)1、基本要求(1)理解与熟练掌握:辩护和辩护制度;辩护人的范围和辩护的种类;辩护人的任务和地位;辩护人的权利和义务;刑事诉讼中的代理。

(2)了解律师的辩护活动和律师辩护的意义。

2、重点、难点重点:辩护制度的概念和内容辩护人的范围委托辩护和指定辩护辩护人的职责辩护律师和其他辩护人权利的差异难点:辩护律师和其他辩护人权利的差异3、说明教学方法:讲授法思考题(1)辩护人的责任、地位。

(2)辩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七)证据(4学时)1、基本要求(1)理解证据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证据的种类;证据的分类;证明。

(3)了解证据制度的发展历史。

2、重点、难点:重点:各种证据的概念和特点、证明对象和证明责任、不同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判断、疑案的处理原则难点:证明对象和证明责任、不同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判断3、说明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思考题(1)证据的概念与特点。

(2)证据制度的种类。

(3)法定的各种证据种类。

(4)证明责任及证明过程。

(5)证据理论上的分类。

(八)强制措施(4学时)1、基本要求(1)理解与熟练掌握:强制措施的概念和意义;各种强制措施的条件及程序。

(2)了解扭送2、重点、难点:重点:强制措施和刑罚的区别、各种强制措施的条件及具体运用、实施强制措施的程序难点:强制措施和刑罚的区别3、说明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思考题(1)取保候审的条件及程序。

(2)监视居住的条件及程序。

(3)逮捕的条件及程序。

(4)拘留的条件及程序。

(九)附带民事诉讼(2学时)1、基本要求(1)理解与熟练掌握: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意义;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范围;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程序(2)了解附带民事诉讼的上诉和抗诉;附带民事诉讼的执行。

2、重点、难点:重点: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提起的时间、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原则难点: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3、说明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思考题(1)附带民事诉讼条件。

(2)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及审理。

(十)期间、送达(1学时)1、基本要求(1)理解与熟练掌握:期间概念和计算;送达的概念和程序。

2、重点、难点:重点:期间的延长、不计入期间的情形、期间的恢复、直接送达、间接送达、留置送达难点:不计入期间的情形3、说明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思考题(1)诉讼中止与终止的条件和程序。

(2)送达的程序。

(十一)立案(2学时)1、基本要求(1)理解与熟练掌握:立案的概念和意义;立案的条件;立案的程序。

(2)立案的材料来源2、重点、难点:重点:立案的条件、对不立案的监督难点:3、说明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思考题(1)立案的条件及程序。

(十二)侦查(3学时)1、基本要求(1)理解与熟练掌握:侦查的概念和意义;侦查行为;侦查终结;人民检察院的侦查。

2、重点、难点:重点:各种侦查行为的具体程序对侦查终结的案件的处理难点:各种侦查行为的具体程序3、说明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思考题(1)侦查的概念与原则。

(2)每一种侦查行为的具体要求。

(十三)提起公诉(3学时)1、基本要求(1)理解与熟练掌握:提起公诉的概念和意义;审查起诉;提起公诉的程序;不起诉的程序。

(2)了解:免予起诉的废止2、重点、难点:重点:审查起诉的内容、提起公诉的条件、不起诉的种类、提起公诉和不起诉的程序难点:不起诉的种类、提起公诉和不起诉的程序3、说明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思考题(1)提起公诉的条件。

(2)不起诉的条件和程序。

(十四)审判概述(1学时)1、基本要求深(1)理解与熟练掌握:审判的概念和意义;审判组织。

(2)了解独任庭的适用范围;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关系2、重点、难点:重点和难点:合议庭的组成3、说明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思考题(1)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地位及作用。

(十五)第一审程序(4学时)1、基本要求(1)理解与熟练掌握:第一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对公诉案件的审查;开庭审判前的准备;法庭审判;简易程序;判决、裁定和决定。

(2)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2、重点、难点:重点:对公诉案件审查的性质、法庭审判程序、延期审理和中止审理、判决和裁定的区别难点:判决和裁定的区别3、说明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思考题(1)公诉案件开庭前的准备。

(2)法庭审判的程序。

(3)自诉案件的范围及程序特点。

(4)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及程序特点。

(十六)第二审程序(3学时)1、基本要求(1)理解与熟练掌握: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上诉和抗诉;对第二审案件的审判。

上诉不加刑原则。

2、重点、难点:重点:上诉、抗诉、上诉人的范围、开庭审理和不开庭审理、上诉不加刑难点:3、说明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思考题(1)上诉、抗诉的人员、理由及程序。

(2)二审的程序及上诉不加刑原则的限制。

(十七)死刑复核程序(3学时)1、基本要求(1)理解与熟练掌握: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意义;对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对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2)了解死刑核准权的变更。

2、重点、难点:重点:死刑的核准权、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死缓案件的复核程序难点: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死缓案件的复核程序3、说明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思考题(1)死刑复核程序的作用及要求。

(十八)审判监督程序(2学时)1、基本要求(1)理解与熟练掌握: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意义;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

(2)了解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材料来源2、重点、难点:重点: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条件、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对再审案件的审判程序、审判监督程序与二审程序的区别难点:审判监督程序与二审程序的区别3、说明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思考题(1)审判监督程序提起的条件。

(十九)执行(4课时)1、基本要求(1)理解与熟练掌握:执行的概念和意义;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执行的变更。

(2)了解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

2、重点、难点:重点: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执行的变更难点:各种判决3、说明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思考题(1)各种裁判的执行程序。

(2)监外执行的条件四、学时分配五、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各教学环节占总分的比例:作业及平时测验:30%,期末考试:70%六、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王国枢主编,《刑事诉讼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程荣斌主编,《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王圣扬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姚丽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

必读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1998年1月19日)《公安部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1998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年6月29日)《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1999年1月18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