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作品1、《梅鹤图》(虚谷立轴纸本设色、纵1248厘米横121.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鹤逸曾称虚谷作画“清而不枯,密而不乱”。
这一幅梅鹤图就充分体现了虚谷的用笔特点。
梅树始以湿笔淡墨写出,后以干笔复加勾点,线条断续顿挫,笔段而气连苍劲而松绣形成清虚的韵味。
梅花以圆笔勾画,瓣似珠玉,稚拙古朴。
鹤用笔极简用浓墨写头尾羽。
画面设色清淡,鹤顶却以朱红重色点醒,使整幅画冷俊之中又富变化,质朴而又耐人寻味。
《梅鹤图》由虚谷而作。
虚谷(1823~1896),清代著名画家,海上四大家之一,有“晚清画苑第一家”之誉。
俗姓朱,名怀仁,僧名虚白,字虚谷,别号紫阳山民。
虚谷的人物造型奇特,章法与众不同。
他善于调理把握章法的中、偏、正欹、平奇、虚实、轻重、藏露与布白。
使画面空灵,有强烈的空间感。
这在长条画幅上表现尤为明显,横斜排列巧妙,气势浩大。
2、由吴友如任主笔的《点石斋画报》,由英国人美查开办的点石斋书局印行,创刊于十年五月,每月出3册,每册8页,封面用彩色纸,图画为连史纸石印,随《申报》附送,每12册为1辑。
内容大致可分为6类;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军民的反抗;②清末统治者的腐败;③民间疾苦;④上海市民生活百态;⑤民间传说故事;⑥世界大事、域外风情。
全部作品约4000余幅。
吴友如(?-1894)清末画家。
名嘉猷,字友如,别署猷。
江苏元和(今吴县)人。
幼年贫困,喜绘画,自学勤练,并吸取钱杜、改琦、任熊等人画法,遂工人物、肖像,以卖画为生。
曾应徵至北京,为宫廷作画吴友如的绘画以描绘市井风俗、时事新闻为主,大则如中法战争、中日台湾之战,小则有邻里斗殴、怪闻趣事,还有不少反映西方科技新事物的画幅。
为适合石印制版,所画均以线条描绘,黑白分明,画风工整,构图繁复。
仕女形象消瘦柔弱,面部画法受同时代画家沙馥影响,称为“沙相”;建筑物、舟车的描画吸收了欧洲焦点透视的方法。
是一位将传统民间艺术与新的石印技术结合的画家,也是近代著名的新闻、风俗画家。
文学作品1、鲁迅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人间词话》,王国维著。
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
王国维根据其文艺观,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王国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
汉族,浙江省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3、李伯元《官场现形记》.自1903年开始在《世界繁华报》连载后,这一“嬉笑怒骂之文”一时在上海十分受人欢迎,1906年出版单行本。
《官场现形记》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极端腐朽和黑暗的官僚制度。
作者塑造了一群形形色色的官僚形象,他们官职有高有低,权势有大有小,手段各不同,但都是“见钱眼开,视钱如命”、鱼肉百姓的吸血鬼。
它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解剖,上自军机大臣,下至佐杂胥吏,全方位地摄入笔底。
书中人物故事多以真人真事为蓝本。
李伯元(1867——1906),字宝嘉,别号南亭亭长。
江苏武进人。
李伯元是个多产的作家,他构思之敏,写作之快,极为少见。
先后写成《庚子国变弹词》、《官场现形记》等书十多种。
其中《官场现形记》更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俄国艺术作品1、《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
,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
纤夫共11人,分为三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
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充分表现了在封建势力和资本家的剥削下,俄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11位纤夫的苦难代表了整个俄国的苦难。
画面的表现力,时至今日仍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是俄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半期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他以其无比丰富的创作和卓越的表现技巧,把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到高峰。
列宾在充分观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以其丰富、鲜明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肖像画,他的画作如此之多、展示当时俄国社会生活如此广阔和全面,是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2、《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是俄国画家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1879年创作的著名历史画。
长218厘米,宽375厘米,现存藏于莫斯科的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描写了17世纪发生在俄国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1698年,正当彼得大帝出国访问时,俄国发生了近卫军兵变。
彼得大帝得知后仓促回国,立即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兵变。
画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墙外和华西里伯拉仁诺大教堂的天球顶。
身穿海蓝色军装的彼得大帝骑在高头大马上,亲自监督处决“谋反”的近卫军。
他的背后是整齐森严的行刑队和一排绞刑架,他的右边是一群外国使节和他的宠臣。
占据画面大部分前景的是动乱的人群,一些农民装束的近卫军家属围绕在六个即将临刑的近卫军身旁,他们悲痛地哭泣着。
表现了宁死不屈的俄罗斯民族的坚强性格。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是苏里柯夫的成名之作,场面开阔,极为壮观。
它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突破了当时学院派历史画以《圣经》和神话为中心的虚构和表面效果,气势宏伟,人物形象生动,具有历史认识的意义和高度的美学价值。
苏里科夫(1848~1916)Surikov,Vasili Ivanovich俄国画家。
1848年1月12日生于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916年3月6日卒于莫斯科。
巡迥展览画派的代表之一。
成名作都取材于历史事件,表现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文学作品1、《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
文本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卓越的、令人惊叹的心理分析,生动、鲜活地描绘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令人激动的一组人物形象。
整部作品构思宏伟、气势奔腾,有力地展示出了俄罗斯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1812年卫国战争,展示出了战争前后俄罗斯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中,在表达对战争的不满的同时,从人物的刻画和人物的命运上,描写了对人道主义的赞扬;而作为虔诚的说教者,他又强烈地宣传“不要用暴力和邪恶抗争”和“道德上的自我改善”等博爱主张。
《战争与和平》虽然描写的不是农民生活,但是在描写战争与主人公安德烈之外,作者也塑造了很多其他的“悲惨”人物,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同情。
这一切凸显了托尔斯泰“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虽然故事发生在贵族阶层,但很明显,受迫害的绝不只是小说里的贵族,受到战争迫害的也不只是主人公安德烈,而是千百万劳动人民。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创造了史诗体小说。
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
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
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还在于刻画微观世界。
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
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的,它突出表现在性格塑造上。
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
2、《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
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
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
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弱肉强食”原则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这一原则的反人道主义的实质,并且从客观上否定了建立在“超人”哲学基础上的无政府主义式的反抗,因为这种反抗决不可能给被压迫者带来新生活的转机。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出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
他的小说创作主题大致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描写被欺凌与被梅辱者,竭力展示隐藏在贫民窟阴暗角落里,“”人物”的不幸与悲苦;二是描写自我分裂的人,揭示多重人格;三是表现人性的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