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4.12.19 授课教师:蒋冬梅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完全由学生探究的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
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测量物质的密度是让学生在前面经历一个比较单一的探究过程后,由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这既让学生加深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性质的理解,又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究实验,它是突出新的理念,实现学生由接受性向探究式学习根本转变的过程,因此对于实验活动的安排就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实验感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有效措施,通过实验教学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正确确立、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固体的体积,并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同形状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进一步巩固密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应通过本节课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初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量筒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六、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七、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量筒、盐水、
小石块、烧杯、细线、滴管
八、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一)、复习回顾
教师:
密度公式是什么?
(二)、引导过渡
问题:
1、怎样才能测定密度的大小?
2、用什么测量物质的质量?
3、怎样测量物质的体积?
(1)形状规则的物体
(2)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学生:
ρ=m/v
学生思考并回答:
1、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2、用天平
3、(1)用刻度尺等器材进行测量,并用体积公式进行运算。
(2)学生讨论:将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放入水中
复习回顾密度的计算公式,为本节课测量密度做准备,
强调密度的“大小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二
新
课
讲
授
教师展示——量筒
量筒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讲解:
(1)用途:用来测液体或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2)形状:见实物
(3)观察:量程、分度值
单位:ml 1ml=1cm3
(4)读数:应使视线水平对准液体凹面,展示实物图像。
今天,我们重点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测量盐水的密度。
学生观察:
量程、分度值
单位:ml 1ml=1cm3
学生检查桌面上的实验仪器是否齐全
培养观察、总结、分析能力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三
思
考
与
讨
论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与分析: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测量盐水的密度
两组实验的实验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实验设计思路,并说出具体的操作步骤
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共同探讨测量密度的方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学生展示讨论方案
测量固体(小石块)的密度:
(一)讨论:如何用水来测小石块的体积?
(二)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V1;
3.用细线拴好石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V2;
4.石块的体积V=V2- V1;
5.根据公式p=m/v 计算石块的密度。
(三)实验记录表格
学生:先在量筒中倒入一些水读出水面刻度V1,再把小石块放入量筒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小石块的体积:
V= V2 -V1
学生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实验方案
“排水法”
强调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适量”含义:
1.能淹没小石块
2.水面上升不能超过量程
学习多种测量方案,有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动手操作
课堂提问
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
先测质量,因为先测体积,物体上沾有水,测量的质量偏大,结果不准确。
引发学生思考,为下面分析误差做铺垫
学生展示讨论方案
测量液体(盐水)密度的测量:
讨论:如何测出盐水的质量?
实验步骤:
方案1:
(1)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m1;
(2)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3)盐水的质量m= m2-m1;
(4)把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
(5)利用公式计算p=m /v。
方案2:(1)调节天平;
(2)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3)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
(4)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m1-m2;
(5)记录倒入量筒中的一部分液体的体积V;
(6)根据公式ρ=m/v计算盐水的密度。
学生认真听取别的组的实验方案
学习多种测量方案,有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动手操作
课堂提问
测量液体时采用方案一存在什么问题?
2.测量液体密度时采用什么方案更好?
1.烧杯内有水残留,导致量筒中体积减少,根据公式ρ=m/v,质量是真实质量,体积比真实值减少,测出来的密度比实际要大
2.第二种方案
四
学生动手实验
提示学生操作要领
实验注意事项:
安全
天平的使用
量筒、滴管等实验器材的规范使用
巡视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和出现的其他情况,并予以指导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
1.测小石块的密度;
2.测量盐水的密度。
使学生掌握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密度的方法
五
交
流
与
讨
论
1.分组实验记录数据,计算结果
2.交流各组实验结果(投影展示)
提问: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为什么大家测量出得结果会不一样?
学生简要说出自己的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
学生讨论回答: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六
分
析
与
总
结
误差的来源在哪里?
学生分析:
操作和读数的过程中
1.引导学生找到误差的根源;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尊重实验的科学态度。
七
课堂
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巩固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思考题
1.如何测量石蜡的密度?
2.你进行实验的最佳方案?
密度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密度可以鉴别物质,为下一节《密度与社会生活》做铺垫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1.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原理:ρ=m/v
3.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盐水、小石块、细线、滴管
4.步骤: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