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题整理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题整理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题整理
1.孟子、荀子人性论的异同?
答:(异)
①“性”所指不同。

孟子“性善论”中的“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

“性
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
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

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
传的自然属性。

“生之所以然谓之性,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
能和性情。

②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

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
“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

荀子提出了“天
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

不为尧舜,不为桀纣”,并从理论上论
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
“性伪之分”:“凡性者。

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不可学,不
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③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

孟子通过“四端”
论,说明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

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
就有的能力。

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
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
累而成的。

从大方面来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
过程角度。

(同)
①人性追求同一目标为“善”。

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
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终的人性差异。

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
性目地论“明人论”,即“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

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

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
是向善而不是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不难看出它不仅提出人性
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向善的追求。

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
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们进步,达到人人为善,合于善也。

②修养人性的方法同样为教育。

孟荀在人性最好追求上都归结于善,在达
到此目标的途径上,也都选择了通过教育来修养人性。

前者是扩充善端,
后者是化性为伪。

④孟荀对于人性的论断依据都是从后天规范出发,且都十分重视个人后天
的主观努力。

“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总目标是相同的,都希望每个
人向善的方向发展。

不管是“扩而充之”还是“化性为伪”都必须经过
个人努力,向圣人学习以获得善。

2.老子、庄子政治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答:(异)
①老子提出“道本论,反对天命论”。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本论”但“道”
所指意义不同。

老子“道”归于“无”主张回归到原始状态,舍弃一切,
曰:“道常无为”;庄子之“道”强调“一”,“一”为统一。

曰:“天地
之养一也”
②老子的政治思想体系坚持朴素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庄子继承了老子
的优良传统,又在老子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和概括。

但是,庄子将辩证
法无限展开,不讲转化的条件,把辩证法变成了相对主义,从而陷入了
循环论中,充满诡辩论的色彩。

③尚“无为”,这是老庄的共同特征。

但是,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无为”
是“道”的“常”,是“道”作为宇宙最高法则的基本规定。

“无为”的
表面上是“无为”,而在实际行动中“无为”正是为了“有为”。

政治上
体现为君主的治国方略;庄子却视“无为”为绝对“顺乎自然”,其“无
为”成为“虚无”和“无所作为”的代名词,完全是消极的。

庄子所强
调的“无为”,完全否认了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主观能动性。

④老庄在反对“圣贤明君”统治,主张劳动人民安居乐业上观点是一致的,
但论述方式是有所差异的。

老子多用这里说明问题,言词朴实;庄子却
多用寓言故事来阐释自己的主张。

⑤老子只提出了“柔声刚,弱胜强”并未详细展开论述。

庄子的对于自我
的保护思想更为完善,提倡顺道而行。

(同)老庄思想原初于杨朱思想—“为我”的思想,其目的是保全自我。

3.董仲舒的政治思想理念?
答:总括:以儒为主,糅合以阴阳五行、法、墨等诸家学说,形成了系统的天人合一政治论。

①把阴阳五行学说贯穿整个思想理论体系。

②提出天的权威与人副天数。

天包涵着整个宇宙和社会,天由十端而组成;
人与天相副,天通过阴阳五行与人沟通。

③提出君权天授与天谴说。

为君权至上提供合理性依据,君为天与人的中
介;天来约束君权。

④阴阳分合论与三纲五常。

德治主张,提出德育教化的推行。

⑤经权统一的政治哲学理念。

“经”为根本法则,不会改变;权为事物发展
的运行发展的应变和调解。

(改革,更化,革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