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中国疾病.ppt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中国疾病.ppt


国际组织已采取行动
➢协调 ➢、、、和等国际组织均投入力量参与到疫情应
导通报目前受影响国家的现状,并帮助在该地 家开展关键的准备工作; ➢定期召集会议,与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 政府、卫生部门和利益相关方就风险评估和计 每日会商
国际组织已采取行动
➢协调 ➢世卫组织的新发和危险病原体实验室网络(),
➢ 整体上此次由埃博拉出血热导致的公共卫生危机不同 感染病例会继续在上述3国发生,或影响其他相邻国家
➢ 除2013年12月报告的指示病例外,其余病例均是通过 或死亡病例而引起的感染
➢ 感染病例不去就诊或未进行隔离治疗,以及不安全的 会导致疾病进一步在人间传播
➢ 缺乏对所采取的基本防控措施的即时风险评估(如: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 传染源 ➢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 自然宿主 ➢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
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
果蝠的分布
传播途径
➢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 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而感染。
➢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等多种形态 ➢ 毒粒长度平均1000,直径约100
埃博拉出血热
➢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 ➢ 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
显变化 ➢ 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 ➢ 埃博拉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
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埃博拉病毒分型
➢ 目前已发现5种埃博拉病毒 ➢ 扎伊尔型():对人致病性最强,曾引起暴发 ➢ 苏丹型():对人致病性其次,曾引起暴发 ➢ 本迪布焦型():对人致病性更次,曾引起暴发 ➢ 塔伊森林型():对黑猩猩致病性强,对人似较弱 ➢ 赖斯顿型():菲律宾和中国发现过,可以感染人类
埃博拉病毒病关键信息(2014
➢ 埃博拉病毒引起人类埃博拉出血热(现称为埃博拉病 ➢ 暴发的病死率达到90% ➢ 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国家接近热带雨林的偏僻村庄 ➢ 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并可发生人间传播 ➢ 狐蝠科的果蝠被认为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二、疫情概况及特点
既往发生疫情
➢ 1976年在苏丹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同时出现的两起疫情中 者发生在位于埃博拉河附近的一处村庄,该病由此得名
➢ 之后偶有散发,多为暴发,多发生于中非和西非湿润的 ➢ 刚果民主共和国、加蓬、苏丹、科特迪瓦(象牙海岸)
共和国以及南非已确认发生过病例。 ➢ 全球至今累计发病2600多例,死亡约1700余人,总体病
全球既往疫情概况
全球埃博拉病毒病地理分布
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
➢ 2月初,几内亚东南部马桑达省出现发热死亡病例,周 都地区随后也发现类似病例。
三、2014年疫情国际应对
应对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的战略
➢ 应对和准备的协调工作,包括现场应对合作伙伴的协 ➢ 国家快速检测和管理疑似、确诊病例的能力建设; ➢ 防止的社区传播; ➢ 在卫生服务过程中防止在医疗保健机构中的传播; ➢ 提供必要的心理应急咨询以支持病人和社区的恢复; ➢ 支持伦理学在临床、实验室、流行病学、社会学和生
➢ 3月22日马桑达地区采集的12份疑似病例的样本在法国 并得到最终确认
➢ 从6例病人样本中检测出埃博拉病毒,并与扎伊尔型有 性
西非三国埃博拉出血热总报告病例(7
西非三国埃博拉出血热总报告病例(7
西非三国埃博拉出血热总体疫情(7月
西非三国埃博拉出血热总体疫情(7月
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特点分
家提供诊断和参考实验室的支持。 ➢目前合作实验室包括: ➢巴斯德研究所(),达喀尔,塞内加尔; ➢欧盟移动实验室()团队(包括国际研究组织) ➢热带医学的伯恩哈德- 研究所,汉堡,德国;
国际组织已采取行动
➢ 技术支持 ➢ 受影响国家的工作包括提供如下支持: ➢ 主动搜索病例,辅以快速最后一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卫生应急中心
➢基本知识 ➢疫情概况及特点 ➢2014年的国际应对 ➢当前应对主要问题和国际反应 ➢风险评估和防控建议
一、基本知识
埃博拉出血热
➢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 , )引起的一种发生于 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等)的急性出血
➢ 属于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病毒,是一 物的病毒
➢ 如下方法可诊断埃博拉病毒病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 抗原检测 ➢ 血清中和抗体检测
预防和治疗
➢ 有些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临床上尚无可用的疫苗 ➢ 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新的药物疗法正在进行评估 ➢ 危重病例需要加强支持性护理。病例往往会脱水,需
液进行静脉输液或口服补液。 ➢ 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
潜伏期
➢ 潜伏期:2-21天,一般为5-12天 ➢ 潜伏期没有传染性 ➢ 病人出现症状的时候具有传染性
症状和体征
➢ 突起发热、极度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后 腹泻、皮疹、肝肾功能受损
➢ 病例可同时出现内出血和外出血 ➢ 实验室检查可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肝酶升
诊断
➢ 在诊断埃博拉病毒病之前,需排除疟疾、伤寒、志贺 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立克次体病、回归热、脑膜炎 病毒性出血热
的21天内进行医学观察 ➢ 调查受影响社区的传播模式和风险因素,以指导控制 ➢ 在现场部署和维持来自世卫组织和的国际疫情应对小
国际组织已采取行动
➢ 技术支持 ➢ 在医疗机构加强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 包括严格遵守洗手,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安全注射
毒和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 迅速加强卫生保健工作者对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知识 ➢ 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熟悉埃博拉出血热的特点,使他们
➢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 人时、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 感染。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
人际传播形式
➢ 家庭内感染 ➢ 护理 ➢ 葬礼 ➢ 院内感染 ➢ 治疗、护理 ➢ 不安全注射
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 人群易感性 ➢ 人群普遍易感 ➢ 主要集中在成年人 ➢ 暴露或接触机会多 ➢ 性别间不存在发病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