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澍作品赏析

王澍作品赏析

目录:
1.王澍介绍
2.作品介绍与分析
3.王澍作品特点和个人理解与启发
1988年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
硕士毕业后,他来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
国美术学院)。

1997年王澍与妻子陆文宇一起成立
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在一篇叫做《业
余的建筑》的文章里,王澍阐释"业余":"
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
在强调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并且
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

"
2000年,王澍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扎根杭州深度耕耘。

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的开始》。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

2013年,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4月18日,《时代》杂志发布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入选。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五散房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

1.象山校区
建筑师王澍在
象山新校园的建
造中体现了自己
的思考与主张。


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回望中国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

在这里,学院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心灵的自由。

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
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
“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
格局。

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
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
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
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重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

2.宁波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建筑形
态以山、水、海洋为
设计理念。

第一层为
整体,但从第二层开
始,建筑开始分体并
倾斜,形成山体形状。

加上场馆北部的水域,整个建筑形似一条上岸的船。

这种建筑格局体现了宁波的地理形态和作为港口城市的特色。

博物馆墙面通过两种方式装饰而成。

第一种方式利用民间收集的上百万片明清砖瓦手工砌成瓦爿墙,体现了江南特色和节约理念。

另一种方式利
用竹条加入混
凝土,在表面展
现竹的纹理,体
现环保理念。


用江南水乡的
细部元素,高墙,
深院,坡顶,小窗,并于立面材质的配合使它的外貌有着明朗的形象和丰富的表情。

这些超过80种不同尺寸来自不同年代的旧瓦片成就了博物馆的原材料,相当于把宁波的历史砌进了博物馆。

3.南宋御街
这条街有中国传统的建筑,也有学习西方的建筑,也有中西结合
的建筑,有的不一
定好看,但它在这,
就是一种存在,这
是真实的历史。


像以往的街道,不
是全部拆除后换成现代主义建筑,就是建一些仿古建筑,纯粹的仿古建筑,而南宋御街却让我们感觉到了历史真实的存在,御街里有一个小展馆,一个在地面以下的玻璃架子,里面放有不同年代的石头,这些石头都是从御街底下挖出来的,通过考证可以发现这些石头从下往上居然包含了宋代,元代,清代三个时代的痕迹,这就是历史的一个剖面,透过这个小小的方寸之地,居然能看到上千年的历史。

不像其他地方,石头一铺,不知道底下到底是什么,不知道这里曾经存在过什么,发生过什么,无法体会到历史的真实,生活的真实。

我们的传统文化被时下的现代主义和国外浪潮彻底的摧毁了,对自己的那种文化的回忆包括生活的真实是丢失掉的。

启发
我们的时代是中国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在如此多变的背景下,我们历史中的传统建筑物与现代的建筑物自然而然出现冲突与矛盾,面对这样的问题王澍是正面的面对它,并且用自己的双手做到完美融合。

我们在研修和理解王澍作品时,需要更加的深入,需要带入时代的背景,人物间的关系,大自然的和谐,构建一栋建筑物就是在传达一种具有观感性的艺术作品,只有我们在其内容中夹杂当代人的反思与思考才能真正有意义。

王澍的作品有更加多的价值与意义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王澍本人有更多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多加学习而不是一味抄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