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
一. 材料方面
以旧材料纪念过去,同时又采用现代形式
1.【砖瓦】回收,循环,利用,象征城市的变迁
1.1“这几年,大量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2000年开始,我们就有重点地回收旧料、循环利用。

中国民间早就有对材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传统。

”王澍说。

王澍和许江设计完成的《瓦园》(800平方米),在一片建筑中,以花园的形态出现。

他们在地面上用6万片旧青瓦搭出了屋顶,游览者要踏上竹桥走入瓦园中,就像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上。

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王澍团队和3名来自浙江乡村的泥工、瓦工和竹工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几乎在全手工的状态下造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建筑。

1.2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王澍设计的宁波滕头馆,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

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念,王澍用“瓦爿墙”(用青砖碎瓦甚至破碎的缸片垒加起来的墙壁)来装饰滕头馆的三面墙体。

“瓦爿墙”是用回收的50多万块旧砖瓦做的,这些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其中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都有着超过百年的沧桑。

1.3王澎对瓦片的情结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

为了发挥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

1.4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你仔细看看,可以发现如果是直壁,采用的是浙东地区的『瓦爿墙』,如果是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

」戴宗品道出了细微处的奥秘。

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有其传统根基,历史上,以慈城地区为代表的瓦爿墙随处可见,是宁波地域乡土建造的特有形式。

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旧物。

其中,青砖的数量最多,它们的「出生」年代也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不等,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代的古砖。

不少青砖上,还镌有「福寿」等铭文;龙骨砖是传统建筑中用来压脊的较大的砖,带拱,与青砖拼砌,形成错落。

龙骨砖与零碎的瓦片和缸片一起,都成为了外墙的「装饰图案」。

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大概测算了一下,每平方米需要100块左右的旧砖旧瓦,整个博物馆的瓦爿墙的面积是1.3万平方米左右,也就是说,宁波博物馆所用的旧砖瓦在百万块以上。

」宁波博物馆在全
国建筑界是第一个如此大规模运用废旧材料。

1.5 2004年建成的“宁波美术馆”( 2001-2004,2005年建成)建筑总面积约24000平方米
建筑材料:青砖、木材、钢、石块
石基座
不知道王是否受了须弥座的启发,在象山校区、五散房、美术馆里都运用了高约一层的石
基座,而入口从二层进入。

建筑立面是明显的两段式构图。

建筑主体设计方面,建筑面向人民路的一部分并没有采用常见的广场或者台阶布局,而是利用一个入口的高台院落和栈桥的设计,寓意中国传统院落的结构。

面向甬江的一侧则利用两个扁平长方形相互叠加从而体现出船的形象。

建筑主体二层包含100扇高8米的衫木板门,装饰在100米长,6米宽的沿江长廊一侧,意图重建一种已经断裂的生活方式[2]。

建筑的空间利用方面,设计者将建筑一层设计为开放展厅,可举办各种不限于艺术的展览,以支撑美术馆的日常运营[注 1]。

为此,设计者有意将室外的地砖一直延伸到展厅内部,寓意展厅的开放性。

而二层以上则为纯艺术展览和创作空间[2][7]。

材料利用方面,美术馆的基座采用宁波传统建筑中常用的青砖,基部采用特质的城砖砌成,与周边老外滩的砖砌建筑保持一致,又体现出美术馆建筑自身的特点。

基座中嵌有洞窟,取材于敦煌,暗喻所在地轮船码头曾是宁波人乘船前往普陀山进香的始发地。

上部则为钢木结构,喻示船与港口的材料[2][7]。

,将废弃的航运码头改造成大型当代美术馆,空间格局的保留保存了城市人的记忆,入口的青砖高台大院修补了破损的城市结构和肌理,穿越美术馆的城市街道则尊重城市的结构,大量的钢材与木材的交替使用凸现了这块城与港交错的场所性质。

1.6“五散房”2004-2005,已建成
所采用的墙砖,有的完整有的残缺,有的厚有的薄,有的雕花有的没纹,有的平直有的带弧,都是从老房子中拆下来的回收利用砖,而且采用了最传统的夯土技术。

2.【竹子】象征苏州古典园林意向和古代文人气质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
滕头馆
五散房茶室入口的小径五散房咖啡厅主入口坡道
3.【木材】宁波传统、有历史的味道
3.1宁波美术馆外立面的木墙和钢柱,色调单纯,尺度超常,带给你视觉的冲击和不同凡响的感受。

整个建筑的体量在浑然不觉中增大了许多。

光线的介入是打
破单调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让不同材质更显柔和协调的一个手段。

干净的线条,简约的色块,光的参与,影的投射,人的渺小感……这一切竟让你凝神无语。

如果说现代建筑主要还是一种“雕塑”的思维方式,那宁波美术馆偏重“空间”和“场所”的思考则明显地具有了“后现代”的意味。

3.2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二期
3.3五散房的一个茶室
二、风水理念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北面靠山,南面临水,藏风聚气。

而图书馆的设计,就像漂在水上,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有一部分建筑延伸到水中,整体线条流畅,外观是白色,和学院整体的建筑风格很匹配。

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明显小于主体建筑,尺度悬殊,主次明显。

矩形主体建筑既是飘在水上的,也是沿南北方向穿越的,这个方向是炎热夏季的主导风向。

值得强调的是,沿着这条穿越路线,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在这里,可以相互转化的尺度是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髓。

宁波博物馆的风水,在材料上体现最为明显。

旧材料赋予博物馆灵性宁波博物馆采用的是新乡土主义风格,除了建筑材料大量使用回收的旧砖瓦以外,还运用了毛竹等本土元素,这既体现了环保、节能等理念,也使宁波博物馆有别于其他博物馆。

王澍把能在这个地区收集到的各种旧建筑材料,与新材料一起使用,在新的建筑上混合建造。

以图建造一个有自我生命的小城市,把这个城市的回忆重新唤醒。

三、合院形式(合院的藏风聚气理念的再现)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
“钱江时代”像用一块块灰黑白三色积木搭建起来的高楼,有人甚至直接称呼它为“积木楼”。

王澍认为,中国建筑中最经典的就是合院住宅。

皇帝住的故宫,佛教的寺庙,官府的衙门,读书的学堂等,都是合院住宅。

所以他将这种经典引入了“钱江时代”这个项目,在设计“钱江时代”时,基本的思路是在二十几层的高层住宅上重新实现合院住宅。

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住宅,蕴含深刻的风水理论,钱江时代垂直院宅相当于进一步立体化了的合院。

五散房的一个茶室采用三合院形态,6米高院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

四、与环境的关系
1.依托自然。

12年前,他完成了他的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在设计中,他将如何让建筑自然地存在于“山”和“水”之间而不突出作为主题,把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此外,四个散落的小建筑的尺度明显小于主体建筑。

2.与周围整体环境相融合
钱江时代——项目特定的地理位置,要求建筑的形象与尺度突破传统,从钱塘江和过江大桥的地理尺度去重新定义,需要在钱塘江边思考一种有别于以西湖风景为参照物的设计观念。

所以,项目以板式住宅为主,板式与点式结合,强调体量在水平方向的绵延,并有足够的长度与钱江三桥相对平行,形成有收有放,逐渐叉开的态势,与桥上大流量的交通响应,富有动感支向市区滑动伸展。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在杭州南部群山东部边缘,他把校园设计成一个向农村开放的建筑群,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3.体现地域文化(充分展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宁波博物馆的外墙,由“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混合构成。

这是王澍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的有机结合,蕴
涵了宁波从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城市发展轨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