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132232394555627290目 录学习决定成长第一章 战略规划第二章 课程体系第三章 课程开发第四章 学习方式第五章 讲师体系第六章 培训评估体系第七章 学习管理系统第八章 运营体系第九章 硬件建设第十章 领导力提升参考文献8001企业大学白皮书2.02008年3月,致力于中国企业人才培养与发展的KeyLogic公司将《企业大学白皮书2.0》(以下简称2.0)作为新春礼物献给所有关心这个话题的朋友。
在过去的数年中,“灯塔战略”(坚持只为中国各个行业里领先的企业服务)让KeyLogic有机会和中国最优秀的商业精英群体一起合作。
在2.0的研究过程以及平时的项目过程中,我们也很荣幸和各个行业里面的领军人物一起探讨中国企业大学和人才培养的方向。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也是最激动的一次对话却不是和金融、石油、汽车、电信这些“大行业”中的“大锷”的交流,而是与一家中国著名餐饮企业的掌门人探讨企业大学建设的话题。
当几乎所有的商学院教授都将“中国餐饮业由于很难标准化作业而无法涌现麦当劳这样的企业”作为讲解中国产业的口头案例的很多年后, 这个产业中的企业领袖们在完成基础品牌积累、融资扩大布局的几个基本动作以后,开始通过“企业大学”这一特殊的方式寻求产业的升级。
我们现在还无法准确预期企业大学能否帮助其完成这一战略诉求,但我们欣喜的看到企业大学正在帮助中国企业开创新的舞台。
2008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7个年头。
“7”这个神奇的数字在很多领域里面预示着一个周期或者轮回。
经过持续7年GDP平均增长率高达10.3%后的中国企业,在下一个7年会书写什么样的历史?这个问题似乎让这个星球上的所有人翘首以待。
当大批中国企业以为已经做好了准备,在激烈追逐的跑道上似乎已依稀看见世界顶级运动员队伍身影的时候,却不约而同的突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500强企业排名中的中国企业几乎都是垄断基础产业的大型国企的现状已经说明了问题。
病因是硬件建设、政策环境、资本市场?还是公司战略、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似乎都是,也都不是。
这些症状的原因最终归于一个核心问题——企业人才的培养。
自2007年3月KeyLogic发布《2007企业大学白皮书》对中国企业大学建设的基本命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后,在过去的1年中,我们在和中国很多行业里面的领军企业合作的同时,也同步在进行着针对中国企业人才培养更深层次话题的研究和探讨。
通过深入了解企业中CEO、HR总监以及人才培养领域一线人士的内心世界和现实命题,使得2.0的每一个章节命题的提出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实践检验;通过与中海油、国航、南航、大众(中国)集团、安利中国、东风汽车、中移动等企业高层的多次深入讨论,使得我们对企业大学与公司战略的结合度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定位;通过和北京移动、光大银行、一汽大众等诸多一流企业的项目实践使得我们坚信学习地图在中国企业的应用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谈;通过在广东移动打造“金讲台”、“五个一”工程使我们对内部讲师的培养、课程开发找到了更加创新有效的方法;通过远赴美国和哈佛商学院(HBS)、ASTD诸多专家教授的交流和数个500强企业大学的实际调研使得我们看到了企业大学的发展过程和中美企业大学的异同……2.0中每一个章节的书写都不仅仅是诸多KeyLogic企业大学中心咨询顾问的智慧结晶,更是对无数中国顶级企业在企业大学建设方面不断实践探索的最前沿观察和思考。
周其仁教授特意强调,其亦师亦友的张五常先生解释中国腾飞的两大要素(一为要素价格,二为制度安排)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第三要素:学习曲线。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建设或实施企业大学来提高学习曲线。
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阐述当前中国企业大学核心的数个命题之前,我们还有三点感触和大家分享:一、企业大学的最终目标状态不仅仅是人才培养工程,而是真正将企业建设为一所大学。
100个人眼里面有100个哈姆雷特是美好的,而如果在同一个企业中的100个内部人士(尤其是管理02层)眼里却有100个企业大学是可怕的。
企业大学的建设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理解自然会有不同的定义,有的叫培训体系,有的叫人才培养体系,有的叫学习型组织,甚至有的叫学习绩效管理。
认清企业当前的战略环境和对企业大学的需求后,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下一个目标状态;处在什么状态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向什么方向前进。
通过对成熟企业大学的观察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大学的最终状态不简单是企业培训体系的进化结果,而是可以完成研发、推动变革、人才培养、企业文化、知识管理多项管理命题的平台和载体。
这个平台和载体所能实现的真正功能就是一所大学。
大学被比喻为一个国家的发动机,企业大学此时也会成为企业的引擎。
二、中国的企业大学不缺名誉校长,而真的需要首席学习官(Chief Learning Officer)。
当众多的中国企业的CEO身兼企业大学校长这一荣誉的同时,也许确实没有意识到(或者有心无力)当董事会成员们对企业大学的美好前景激动不已而准备一掷千金的时候,我经常会不合时宜的问同一个问己在人才管理和培养不断加大投入和关注的同时,我们却无法回避的看到HR部门在过去的十年间致力于人才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工作而逐步丧失创新的能力和对业务的真正理解。
当我们的董事长们喜气洋洋的增加了一个企业大学校长头衔的同时,我们也真切的看到在中国企业内部却严重缺乏真正CLO的人选。
当年杰克韦尔奇郑重的将GE韦尔奇领导力开发中心以及世界上第一个企业CLO的头衔交给Steve Kerr的同时,也明确了CLO必须帮助企业面对的基本问题:1、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转化,提升内部知识(Business Knowledge)2、在组织内部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Communication)3、帮助企业打开广阔的视角(Broad Perspective)4、能够有效的评估人才(Assessment Skills)5、能够有效交付工作成果(Delivery System)6、强大的创新能力(Innovation)坦白的说,在我们所接触的大量中国企业大学管理人士的群体中,能够符合上述基本需求的人选并不多。
发现、培养我们自己的CLO,是很多中国企业大学建设的要务。
三、企业大学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创意无穷。
在和很多中国企业大学的实施者交流过程中,很多人不断的问一个问题,我们的职业生涯在哪儿?问问题的同时,他们的眼神中有着空洞和迷茫。
而还有另外一群企业大学的探索者,他们眼神中永远充满光芒,表情永远兴奋,因为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发现乐趣,不断创造价值。
当另一些培训管理者仍沉浸于提升授课技巧而不能自拔的同时,他们已将crossover(跨界)概念引入人才培养,用酒店服务的流程来思考汽车售后流程再造;用银行网点的培训方法理念引入运营商、餐饮网络……他们利用互联网、西点军校、交响乐池、古代战场作为培训的环境来冲击被培训者的神经;他们启动行动学习、混合式学习、嵌入式学习的方式来激发组织潜能;他们甚至采用3D模拟仿真游戏来打造新的团队……企业大学建设中更高层面的创新还远远没有展开,但前方的道路却清楚地显示乐趣无穷、价值无穷。
《大学》中说“一切皆以修身为本”。
中国企业大学的建设之路的修身之道在于何处呢?与人修身一样,在于修心,这个心是什么?影响身的什么?有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在2.0中我们一一做了探索。
今年03企业大学白皮书2.0KeyLogic企业大学中心还将陆续推出汽车行业人才培养白皮书、移动行业人才培养白皮书、金融行业人才培养白皮书等系列行业研究,希望我们能一起找到一条中国企业大学建设的光明之道!最后要衷心的感谢参与并帮助2.0研究的诸多企业界、学术界以及媒体领域的朋友。
没有你们的关注和支持,我们无法取得今天微薄的研究成果。
感谢KeyLogic企业大学咨询中心的汪千里顾问、侯文剑顾问,你们带病坚持工作感动了每一个KeyLogic的同事,感谢参与2.0各个章节研究和讨论的李智、侯锷、贺晋峰、刘晓斌、陆伟、李陆鸣等诸多咨询顾问和KeyLogic合伙人,大量的走访调研,几易其稿,多次的研讨会让我们永远难忘。
感谢中海油傅成玉董事长、德国大众公司苏伟铭副董事长、申筱洁副总裁、国航李家祥董事长,南航集团李文新书记,安利中国刘明雄副总裁,东风汽车朱福寿董事长,碧桂园集团杨国强董事长等诸多中国商界领袖和我们在关于企业大学建设过程中多次深入的交谈和沟通,从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冲向世界的“狮群”气质和对人才培养的密切关注。
感谢中移动大学王克礼院长,北京移动的王岩、王军两位女士,广东移动的戴希璋主任、覃芹经理以及一汽大众的杨绍伟部长,光大银行的姜鸥副总经理、朱明女士,东风股份的王玉经理和汽车分公司的郑加坤总经理以及诸多KeyLogic在企业大学领域的客户和朋友,和你们的合作和交流使得我们对中国企业大学实践的最前沿有了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感谢哈佛商学院Ani教授,没有你的帮助我们无法有机会和诸多哈佛商学院以及美国各个企业大学的负责人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研究。
感谢美国Linkage公司董事长、美国领导力学院院长Phill Harkins和世界领导力大师Warren Bennis的帮助,你们对KeyLogic所作研究的热忱帮助让我们感动不已。
还需要感谢的人很多,我们无法一一言谢,只能用更高效和有价值的工作来回报每一个人。
是为序。
KeyLogic董事合伙人 企业大学中心负责人2008年2月13日04“投资就要投有企业大学的企业。
”这是KeyLogic的一个客户、某世界500强企业的CEO所说的话。
这句话,反映出绝大多数企业高层对企业大学能为企业带来巨大价值的信心。
但具体到每一个企业,仍然会产生很多问题:图表1-1企业大学战略规划框架图以上企业C E O 最为关注的问题,归纳起来其实就是建立企业大学的WHY-WHAT-HOW。
为什么需要建立企业大学,建成什么样的企业大学,如何去建等等。
(如图表1-1)在本章中,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