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风景谈》课件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为什么?
不孤立。六幅画面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 延安军民的怀念和对延安精神的赞美。因而 是一个整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除猩猩峡的沙漠风光外,其余五幅画 面均描写了延安风光,并非漫无边际。 二是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 风光,而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这便是 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
全篇共写了六幅画面,
六幅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归纳段意: 1(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 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2-4(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 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5-8(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 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 贫乏。 9-10(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 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 伟大中最伟大者。
顿时生色:立刻增添了色彩。 百无聊赖: 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 怡然自得: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 安适、 愉快的样子。 贻笑大方: 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贻,遗留。大方,有 见识的内行人。
万籁俱静: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万籁: 指自然界的各 种声响。 姗姗: shānshān 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洋洋洒洒: 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写自如。
下笔如有神: 形容文章写得好而快。
氛围:
笼罩着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者情调。
补充词语解—摇荡。
粗朴——粗犷朴素。 静穆——安静庄严。 掬(jū)——用手捧东西。
惹人怜爱——引起别人疼爱。怜:爱。 称道——赞扬、称赞。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自己感到满足。 促膝(cù xī)——形容靠近。促:挨近。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瞥(piē)见——一眼看见。瞥:很快地看一下。 内生活——精神生活。 第二自然——在课文中指艺术作品。 清冽(liè )——凉爽而略带凉意,有时表清凉之意。冽:寒冷。 荷(hè )枪 —— 背或扛枪。(辨音:荷( hé )) 鍬( qiao ) 铁锨。 刚性——坚硬的性质。 形容黑暗。 黑魆魆(xü ) 缭绕——(在空中)回环旋转。
1.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 精神境界,而腥腥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 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 景画”写进来?
写“沙漠”的好处,可以从两点来考虑: ①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瘠 的沙漠地区,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完全改观, 这就说明了“人类更伟大”的观点,是层层深入地表现 主题的第一台阶; ②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 反动派斗争的需要。(作者之所以要把篇名定为“风景 谈”,所以要“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也是为了适应 这一斗争的需要。)
赏读第一段
作者是怎样描绘第一幅“风景画”的?又 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
茫茫一片(绘形)
自然景观 单调平板 议论 手法 纯然一色(绘色) 哄哄火响(绘声) 高步的驼队 点—线—队(绘形) 猩红的大旗(绘色) 谐和的合奏 丁当丁当(绘声)
人的活动 庄严妩媚
完全改观 揭示题旨 自然是伟大 然而人类更伟大 衬托 先抑后扬 绘色拟声摹形
有人认为这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 杂乱,你的看法是什么?
不重复。 写不同的人,农民、文艺工作 者、青年男女和战士的不同活动——劳动、 生活、学习、休息和战斗,反映了延安军民 火热的生活和崇高的精神。
这六幅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
织起来的?
议论一: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议论二: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 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议论三: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 什么可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 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议论四: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 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 然! 议论五:(……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 们两个。)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 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小结:上述议论语句中的“伟 大”“尤其伟大”“最伟大”其实是 把六幅画面的寓意清楚地分出了三个 等级。这些议论语句犹如一根彩线, 贯穿起六幅画面,环环相扣,层层推 进,一步步把读者引领到一个崇高的 境界。
文章从看《塞上风云》预告片入笔有什么作用?
①(《塞上风云》是反映抗战时期各民族团结 抗战的爱国影片。作者在延安时期观看后,深 受触动,回重庆写此文时,忆起在延安的所见 所闻所感,自然激起感情的浪花,触动了记忆 的闸门,这样开始下笔,)交代了写作的缘起, 隐含了下文所写的内容 ②起到了领挈全文的作用。
风景谈
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 江桐乡县乌镇人,现代著名作家, 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 一。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 (《幻灭》《动摇》《追求》), 始用笔名茅盾。主要作品:长篇: 《蚀》、《子夜》
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残冬》 短篇:《林家铺子》
散文:《白杨礼赞》
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写作动机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 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 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 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 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 妹篇《风景谈》。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 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坼chè :裂
岚lá n :山里的雾气
汤汤shāngshāng :大水急流的样子
浅浅jiānjiān(也作溅溅):水疾流的样子
掬jū :两手捧
碣jié:圆顶的石碑
濑là i: 湍急的水
贻yí:遗留
籁là i: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垭yā :两山之间可通行的狭窄的地方;山口 姗姗shānshān: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颀qí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