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壅水计算
我多次参加桥梁防洪评价评审工作,对桥梁壅水计算使用的经验公式多种多样,究竟哪个合适,评审无所是从。
水利部发布的《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导则》LS520-2014附录A给出了答案,A.2.2.3 “桥梁等阻水建筑物壅水高度及壅水曲线长度的计算,应参照TB10017和JTG C30进行。
”其中TB10017即《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TB10017-99,现将规范的计算公式介绍如下:
3.5.1桥前壅水可按下式计算:
△Z
M =η(2
2
v
v M )(3.5.1)
式中:△Z
M
—桥前最大壅水高度(m);
η—系数,应按表3.5.1的规定取值;
v—断面平均流速,为设计流量被全河过水断面(包括边滩和河滩)除得之商(m/s);
M
v—桥下平均流速,应按表3.5.1-2规定计算求得(m/s)。
3.5.2桥下壅水高度可采用桥前最大壅水高度的一半。
对于山区和山前河流,洪水涨落急骤,历时短促,且河床质坚实不易冲刷时,桥下壅水高度可采用桥前最大壅水值。
对于平原洪水涨落很缓慢的河流,且河床质松软,易于造成冲刷时,桥下壅水可不计。
(见下页)
表3.5.1-2 桥下平均流速
表3.5.1-2中: P —冲刷系数; g
x
P ωω=
g ω—桥下供给过水断面积(m 2),当桥址上、下游有阻水山包
或其他挡水
建筑物时,桥下供给过水断面积应扣除其影响部分;
x ω—桥下需要过水断面积(m 2); x ω=
α
cos p P
v Q
p v —设计流速(m/s ),对河滩较小、压缩不多的河段,可采
用通过设计流量时河槽(包括边滩)的天然平均流速;当河滩很大时,可按经验确定;渠道或运河上的桥,可采用设计渠道或运河的设计流速;
p Q —设计流量(m 3/s );
α—水流方向与桥梁轴线之法线间的夹角(º)。
3.5.3 壅水曲线全长可按下列公式估算: 0
2I Z L M
y ∆= 式中: y L —壅水曲线全长(m );
I—桥址河段天然水面坡度。
2015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