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卷第3期 2012年9月 湖南交通科技
HUNAN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1.38 No.3 Sep.2012
文章编号:1008。844X(2012)03。0009。02
基一面层间不同接触状态下的路面
结构力学响应分析
刘葫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采用Bisar3.0软件,针对半刚性基层与沥青面层处于完全连续、部分连续、完全
光滑三种接触状态的整体路面结构进行了力学计算,并分别对其力学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层间接触状态的改变使整个路面结构受力发生了显著变化,并且层问存在应力突
变,在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结构层的结构组合,施工中做好层间处治工作。 关键词: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接触状态;力学响应
中图分类号:U 416.217 文献标识码-B
0 引言
沥青路面层间接触问题近年来一直受到道路研 究者的广泛关注。由于基层和面层材料在物理和力 学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道路结构的层间结合
状态成为设计和施工的薄弱环节。到目前为止,还 没有一套统一的成熟的用来评价半刚性基层与沥青 面层层间接触状况的指标,现行规范针对这一问题
只提出了采用透层处理,且将其视为完全连续体系, 计算假设与工程实际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缺乏 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定量分析的前提下,由基面层间 结合问题所导致的路面早期病害屡见不鲜,降低了 路面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严重缩短了 道路的使用寿命¨ 。
工程实践表明:沥青路面结合处于半连续半滑 动的接触状态,层与层之间是通过接触来传递应力 的,不同的层间接触状态对道路结构的受力有很大 影响 J。本文采用Bisar3.0软件对基面层间分别 处于完全连续、部分连续、完全光滑三种接触状态下
的路面结构力学响应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找到路 面结构不同状态下的受力规律,为道路设计和工程 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1 典型路面结构和层间参数选择
1.1路面结构的选择
在进行路面结构力学计算时,根据现行沥青路 面设计规范和我国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形式,选取 典型的沥青路面结构【J¨,各层材料基本物理和力学
参数见表1,加载方式采用标准轴载BZZ-100 kN的 双圆均布荷载,当量圆半径为lO.65 cm,荷载中心
距为31.95 cm,选取受力不利点位,荷载轮隙中心
为计算点。依据国内外路面的力学设计指标,主要 的结构计算参数为:路表轮隙弯沉、弯拉应力、应变
和最大剪应力。
表1各层材料基本物理和力学参数
1.2层间参数选择 本文假定沥青面层处于完全接触状态,只研究
基面层间界面条件的变化对整个路面结构的力学响 应规律,采用Bisar3.0软件中的剪切弹性柔量参数 AK来描述基面层间接触状态,对应状态选取值如表
2所示。
表2层间结合状态参数值
层间状态 aK/(m3.N一 )
完全连续 部分连续 完全光滑 O 5×10一、10一 O l0—6
收稿日期:20i2・05・11 作者简介:刘吉吉(1983一),男,
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公路设计和施工。 lO 湖南交通科技 38卷
2 不同层间结合状态的路面结构力
学响应结果及分析
2.1路面结构弯拉应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路面结构弯拉应力沿道路深度的变化规律如图
1所示,层间结合状态的改变对弯拉应力有显著影 响,当 =0时,在沥青面层范围内,除了路表受到
弯拉应力的作用,其它点位均受到压应力作用,路面 结构不会因拉应力作用而产生疲劳开裂,但是当AK
=1.00E-06时基面层间处于滑动状态,沥青在面层 受到较大的拉应力作用,路面结构很可能会产生疲
劳破坏;层间剪切柔量AK=1.00E一10附近变化时
受力变化不太敏感,此时路面结构处于部分接触状 态。 2.2路面结构弯拉应变计算结果及分析 3.00E+05 2.50E+O5 2.00E+O5 1.50E+O5 、1.00E+O5 R 轼5.00E+04 静 0.00E+00
—5.00E+04
一1.00E+05
一1.50E+05 一 :
1
ft.4 0.6 t 道路深度,
图1 路面结构弯拉应力沿道路深度的变化规律
路面结构的弯拉应变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 可以看出,当基面层间从连续变为滑动时,应变增
大,沿道路深度大致呈递增趋势,整体的受力规律与 弯拉应变一致。
表3不同接触状态下路面结构弯拉应变计算结果
2.3路面结构剪应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路面结构剪应力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 可以看出,路表受到较大的剪应力,当基面层间由连
续变为滑动时,剪应力增大而且层间出现突变,特别 是下面层与基层间突变值较大,剪应力增大更加影 响层间的接触状态,使接触条件进一步恶化,导致裂
缝、推移等路面病害的发生。
表4不同接触状态下最大剪应力的变化结果
(下转第119页)
3期 高虎军,等:毛细透排水带在张花高速公路青坪隧道衬砌防排水中应用 1 19
定程度上解决了隧道衬砌渗漏水的现象,为隧道运
营安全提供保障,因此毛细式透排水带在岩溶涌水
区域隧道内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吕清禄.毛细式透排水技术在地下水补注中的应用[J].给水排 水动态,2006(2):7—9. [2]陈国清,刘小静.毛细透透水带在常德市水库大坝排水体改造中 应用[J].湖南水利水电,2007(5):47-48. [3]陈航,杨长岭.毛细式透排水带在整地工程中的应用[J].给水 排水,2008(10):108—109. [4]阮清波,黄凯,黄荣华.毛细式透排水带在土坝反滤排水改造 中的应用[J].广西水利水电,2008(6):50—51.
(上接第l0页) 2.4路面结构弯沉计算结果及分析 轮隙弯沉值沿道路深度变化趋势图如图2所 示,由图2可以看出,弯沉值随着接触状态的恶化是
增大的,但是直接受层间接触状态的影响不是很明 显,当AK=1.00E一10时受力曲线几乎与完全接触
状态下的受力曲线重合,特别是AK值在0~1.00E
—lO之间时弯沉值变化不大。
图2不同接触状态下的弯沉沿道路深度变化分布图
3 结语
随着基面层间接触状态的变化,特别是由连续 状态变化滑动状态时路面结构受力发生了显著变
化,变化最显著的为剪应力,其次为弯拉应力,最后 为弯沉值;在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时一定要做好路面 结构的合理组合,尤其是模量的选取;实际工程当中
做好层间处治工作,特别是半刚性基层与沥青面层 的结合问题。
参考文献: [1]朱耀庭,雷茂锦,等.层间结合状态对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和寿命 影响分析[J].公路工程,2011,36(5):l8—21. [2]柳浩,谭忆秋,宋宪辉,等.沥青路面基一面层间结合状态对路 面应力响应的影响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9,26(3):1-6. [3]郭能荣,袁美俊,邢钦玉.层间接触状况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性能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31(2):183— 186. [4]Kruntcheva M.R.,Collop A.C.,Thorn N.H.Effect ofbond condition on flexible pavement performance[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SCE,2005,131(11):880—888. [5]黄开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层层间粘接状态的研究[J].公 路工程,2010,35(2):35—39. [6]冯德成,宋宇.沥青路面层间结合状态试验与评价方法研究 [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39(4):627—631. [7].rrG DS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
(上接第36页) 行的服务水平需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能够安全顺 畅地到达目的地,而且还要求更高的舒适性。在已
建成使用的公路中,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技术水平 和建设思想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已不能适应交通量 迅速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的还出现了比较严
重的路面病害。采用就地热再生技术对路面病害进
行处治,充分利用旧沥青混合料,不仅符合资源循环 利用的原则,而且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还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JTG F41—2008,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S] [2]JTG I)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 [3]Yr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