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电生理检查
报 告
ERG报告:波形和振幅和峰时
1. 1. 2. 3.
视杆反应 b波振幅和峰时 最大反应和视锥细胞反应 a、b波振幅 a、b波峰时 b/a比 30Hz闪烁反应 b波峰时(两峰间的时间) 振荡电位: 子波数目和振幅 正常值范围(性别/年龄)
1.
1.
ERG波形的直接描述
评
价
ERG-REPORT normal ERG No disease Focal retinal disease Other level
波形及起源
历史
1865年,瑞典生物学家Holmgren最早记 录到了蛙眼的ERG 1877年人眼的ERG记录 1941年,美国心理学家Riggs引用了临床 型接触镜电极后,ERG才开始常规应用 于临床。
ERG波的命名
a波 b波 c波 d波 off反应 振荡电位
a波的起源
光感受器外段的视紫红质吸收光后,引发 一系列分子活动,最终导致光感受器超级化。 这一电位变化的总和既为角膜电极上记录到的 a波。 暗视ERG(scotopic ERG)的a波主要反映杆细 胞的反应 明视ERG(photopic ERG)的a波主要反映锥细 胞的反应
暗适应 刺激强度:0dB 视锥和视杆的混合反应 有a, b波 重复刺激间隔10秒以上 a波负波 b波正波 峰时较短 b/a>=1.8
振荡电位Ops
暗适应 刺激强度: 0dB 通频带:75~300 重复刺激间隔时间15秒以上 代表内核层反馈回路活动 反应视网膜血液循环状况
视锥细胞反应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个特殊形式的电变化 刺激要引起细胞发生兴奋的条件(即产生动作电位): 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即 强度对于时间的微分) 去极化:如果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 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超极化: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 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作膜的超极化
测定原理:
眼电图(EOG)
正常人眼电图波形
视觉眼电图(EOG)
刺激要求: 使用视网膜全视野球形刺激器,全视野要均 匀照明;引导眼睛按30度视角移动的注视点 由红色二极管组成的脉冲视标
ISCEV建议眼球每1~2.5s改变方向(相当于 每2~5s一个完整的往复周期) 受视者应当在普通室光中预适应至少15分钟
测试注意事项
视杆反应:注意暗适应时间要充分 最大混合反应:重复闪光的间隔10秒以上 OPS:重复闪光的间隔15秒以上 视锥反应:注意明适应时间要充分,至少十分钟,且 明适应过程中病人不能闭眼,这个过程中病人可以将 角膜电极摘掉。 30Hz闪烁:应提示病人尽量减少眨眼和眼动。
视网膜电图(ERG)
国际标准五项检查 (ISCEV ERG):
视杆细胞反应 最大混合反应 振荡电位OPS 视锥细胞反应 30HZ闪烁;
视杆细胞反应
暗适应20分钟以上 刺激强度:-25dB 弱白光 重复刺激间隔2秒以上 a波不明显 b波潜伏期较长
最大混合反应
暗适应
概念:人从亮光处进入暗室时,最初看 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一定的时间,视 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恢复了在暗处的 视力,这称为暗适应。 产生机制:暗适应是人眼对光的敏感度 在暗光处逐渐提高的过程,与视杆细胞 中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强有关
视锥系统
视锥细胞: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有在类似白昼的强 光条件下才能被刺激,但视物时可以辨别颜色,对物 体表面的细节和轮廓都能看的很清楚,有高分辨能力 (一般黄斑中心的中央凹处,全是视锥细胞而无视杆 细胞,所以人眼视觉的特点是中央凹在亮光处有最高 的视敏度和色觉,所以视敏度的测定实际是视锥系统 视力的测定) 三种感光色素:一类的吸收峰值在420nm处,一类在 531nm处,一类在558nm处,差不多正好相当于蓝、 绿、红三色光的波长,分别称为蓝视锥、绿视锥、红 视锥
眼电图(EOG)
电极连接:
眼球相当于一个偶极子,角膜面为正极,球后为负极,当眼 球快速扫视运动会产生眶周的电流,直接与每个眼睛的静息 电位的大小成比例,电压变化可从置于眼角部鼻侧和颞侧的 皮肤电极测出
眼电图检查(EOG)
诊断指标
光峰电位及时间 暗谷电位及时间 光峰电位与暗谷电位比值 (Arden比) 最大光峰电位/最小暗谷电位 =明适应期最大值/暗适应期最小值
视网膜电图(ERG)
记录在光刺激下(包括图象)视网膜的电位变化
视诱发电位(VEP)
记录在一定刺激条件下视网膜的神经冲动向中枢传 递,到达视皮质层所引起的电位变化。
视觉电生理检查项
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 国际临床标准ISCEV ERG: 视杆细胞反应;暗室最大反应; 震荡电位OPS; 明室锥细胞反应; 30HZ闪烁 图形视网膜电图(Pattern ERG,P-ERG) 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RG,mfERG)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s,VEP)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
视觉眼电图(EOG)的临床意义
视网膜疾病
视网膜色素变性
表现为Arden比值,光峰、暗谷电位下降。静息
电位波形平坦。
视网膜色素上皮病 黄斑部疾病 视网膜脱离 药物中毒性视网膜病变
视觉眼电图(EOG)的临床意义
视网膜血管疾病 与视网膜功能有关的其他疾病
(EOG)作为客观指标可测定白内障,青光 眼等视网膜功能受损程度 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EOG)多为正常,先 天性和并发性白内障多又异常改变
视觉眼电图(EOG)
视觉眼电图(EOG)
定义:
一种测定在明、暗适应条件或药物诱导下眼静息电 位发生变化的检查法。起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 感受器的外节部分,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感受器复 合体的功能。 被检查眼在暗适应情况下静息电位逐渐下降,降至 最低值后出现轻度回升;在明适应下该静息电位逐 渐上升达最高值又缓慢下降。记录该静息电位的变 化过程。
视觉电生理检查 Electrophysiology of Vision
视觉电生理产生机制
人眼的视网膜受光或图形刺激后,在视感受器 内引起光化学和光电反应,产生电位改变,形 成神经冲动,传给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经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线 终止于大脑皮质的距状裂视中枢。 该过程用电生理学方法记录下来。 视觉电生理是对视网膜至视中枢功能的系统检 查法
视网膜的结构
光感受器细胞
视杆系统
视杆细胞(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对光的敏感度较 高,能在昏暗 的环境中感受光刺激而引起视觉,但视 物无色觉,而只能区别明暗;且视物时只能有较粗略 的轮廓,精确性差 视紫红质: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组成,而视黄醛由维生 素A变来。 暗处视物基础:人在暗处视物时,实际是既有视紫红 质的分解,又有它的合成;光线愈暗,合成过程愈超 过分解过程,视网膜中处于合成状态的视紫红质数量 也愈高,这也使视网膜对弱光愈敏感。在亮处时,视 紫红质基本处于分解状态,使之失去了感受光刺激的 能力 夜盲症:长期摄入维生素A不足,将会影响人在暗光时 的视力,引起夜盲症
正常范围是1.85~2.5,低于1.8异常 ISCEV: Arden比、光峰/暗基线比,光峰潜 伏期,暗谷/暗基线比
影响眼电图的因素
眼的静息电位大部分以色素上皮的代谢 活动为基础。依靠于血供应的维持,受 缺血、缺氧和低碳酸血症等因素的影响, 随照度的改变和暗适应的状况而有所改 变,有节律性昼夜差异 光强度、色光、散瞳、个体差异、年龄、 视力等
b波的起源
ERG各波之间的关系
神经节细胞或神经纤维上的电活动对闪光ERG 的a波和b波没有贡献。青光眼和神经萎缩类选 择性的丢失神经节细胞的疾病,ERG的a波、b 波的幅值并不降低。 从信号传递上,ERG的b波依赖a波的电化学活 动。任何视网膜疾病严重影响a波振幅也必将 影响b波的振幅。典型的例子有视网膜色素变 性、视网膜脱离和眼动脉阻塞等
神经节细胞水平:标准ERG的各波均正常
释
义
正常性ERG:标准5项反应的波形、振幅 和峰时均在正常范围
正常视网膜 局灶性视网膜异常(黄斑病变) 视网膜内层异常
病理性ERG:标准5项反应中部分反应的 波形、振幅或峰时不正常 熄灭型ERG:不能记录到ERG
有明显改变ERG的眼底病
遗传性神经视网膜病变 遗传性色素上皮病变 遗传性脉络膜病变 静止性遗传性神经视网膜病变 获得性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电图(ERG)
基本技术
设备
刺激器:全视野刺激器(Ganzfeld) 刺激器光源:时程、波长、强度、背景 电极:记录电极、参考电极、接地电极 电子记录仪:放大器、显示器、电脑
视网膜电图(ERG)
记录步骤
电极安装
临床检查程序
散瞳,表麻 暗适应20~30分钟 达到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较大的暗视反应 戴电极 固视、刺激并记录 明适应至少10分钟 最大的抑制视杆功能 固视、刺激并记录
明适应
概念:从暗处初来到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 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带片刻才能 恢复视觉,这称为明适应。 机制:明适应出现较快,约需一分钟即可完成。 耀眼的光感主要是由于在暗处蓄积起来的合成 状态的视紫红质在进入亮处时先迅速分解,之 后,对光较不敏感的视锥细胞色素才能在亮光 环境中感光。
其它包括:眼球震颤(Nystagmus) 视敏度(Visual acuity)
列入国际标准化方案的检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