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ppt课件
山西师范大学
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 求新知,具有事实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 学精神。”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下对教育目的的比较 全面的概括,它具体规定了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社 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我国新时 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山西师范大学
每次我带高三毕业班,都无奈地对学生们说: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受学校的委托、家长的鼓 励、社会的要求,根据目前大学招生的标准来加 工你们,或者说得可恶一点,就是来摧残你们, 希望通过一年炼狱般的日子,我们能有一个预期 的结果。”每一次我都带着非常沉重的心情说这 番话,什么时候可以不说啊!时常想我们是为祖 国培养建设国家的接班人,还是仅仅为学校培养 大学生,社会需要这样的学生吗?
联系: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看成是教育目的
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一般也是 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 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 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 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 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 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 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山西师范大学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自由、 充分、主动的发展 (2)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山西师范大学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变革相
适应,我国在不同的时代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的。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中提到:“我们的 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它概括性地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新人的主张。 1978年《宪法》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具体的规 定:“我国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 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山西师范大学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这个教育 方针中明确地提出了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读 了全面发展的内涵。 198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规定我国的教 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 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 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所有的这些人才,都 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 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 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 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 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教育目的: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 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制定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及 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国家层面) 培养目标:一方面反映一定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一方面也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的级别及类型的制约。 (学校层面)
可悲的是在案发前,学校的老师与同学都没有
发觉异常情况。
山西师范大学
一位高中教师的心声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时时觉得自己的双手 沾满的竟然是血、青春的热血。我的双手在捧出一 个个大学生的同时扼杀了多少艺术家、文学家、优 秀的技师和匠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而不是制作零件毛坯。而凡是生命就一定具有“不 可重复”和“不能替代”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所以 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培养出一模一样的学生,更 加不应该努力去培养出一模一样的社会零件。可是 现在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的老师在做什么呢?
2.层次
(1)依据教育目的实现过程:
理想目的——正式目的——教师所领悟的目的
——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目的——转化为学生 自己的目的;
(2)依据教育目的抽象—具体程度: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 ↓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
山西师范大学
与许多狂热的家长和一些求贤若渴的私立学 校校长相比,教育界对此却显得比较冷静,保持 着一种低调。有些教育专家认为,老N的现代私 塾只是个别教学制的一个特例,并没有普遍意义, 更不可能在我国进行大面积的推广。而且,在现 代社会,孩子的成长不可能脱离群体环境。
山西师范大学
也有一些记者采访过小N,记者问小N是否 感谢他的父亲,他说,我恨他。据小N的母亲讲, 她曾看见过儿子磨刀,问他磨刀干什么,儿子 说,杀父亲。
山西师范大学
此,这对娈生姐妹也很痛苦,因为她们也很努力。姐 妹俩所在学校的老师也没有觉察她俩的心理变化。特 别令她俩感到伤心的是,父母平日很少与她们谈心, 在重点高中没有考上时,母亲对她们进行了辱骂,爸 爸让她们下跪反省。她们感到没有自由,度日如年。 在没有人开导与安慰的前提下,盛怒之下,她们用毒 鼠药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山西师范大学
主要内容
一、教育目的概述
1.含义; 2.层次 3.结构; 4.依据
二、教育目的观
1.个人本位观; 2.社会本位观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山西师范大学
一、教育目的概述
1.含义
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结果的设想,是对 教育所要造就的个体质量规格做出的设想和规定。
无独有偶,这类案件在其他省市也屡有发生。
山西师范大学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0年1月17日, 浙江省金华一位姓徐的高中生因无法忍受母亲对 他学习成绩高分的要求,亲手杀了自己的母亲。
据新华社兰州2002年6月6日电,甘肃省景泰 县一名16岁的中学生“尖子生”因不堪忍受学习 的压力,杀死了亲生的母亲。这三个案例中的共 性就是,父母长期对孩子学习成绩过于苛刻,管 教过于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而这三个案例 中的学生性格内向,交往狭窄,学习方式封闭, 独立性差。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
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 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山西师范大学
3.结构
(1)对所要造就的人的身心素质的规定 (2)对所要造就的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
4.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 (2)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状况 (3)人自身发展的特点与需要
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
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对把受
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是统治阶级 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格的要 求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它一方面指明 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规 定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阅读中积累词语。 ——1-2年级阅读课程目标
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意义,归根结底是客 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 种特殊关系,它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中,是一 种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一个事物对于人是 否有价值,就是视其能否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价值 的大小也就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程度的大小。
教育目的
[案例一]少儿磨刀为哪般?
据某报报道,1998年秋,年仅13岁的小N, 以620多分的优秀成绩,考进了武汉市的一所重 点大学,顿时,小N成了一个小名人。小N的成 名,并不是因为他年龄小就考上了名牌大学,而 是他的成才之路十分引人关注。1993年,由于家 境贫寒,正读小学三年级的小N,被他的父亲老 N从学校带回家来,开始在家中单独辅导小N。 当时,老N发誓要通过这种现代私塾的教育方式 把小N送上大学。四年半之后,老N的誓言终于 实现了,小N被一所全国重点大学交通学院录取。
——周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山西师范大学
过去与现在
过去:一流学生出国 二流学生考研 三流学生就业
现在:一流学生就业 二流学生出国 三流学生考研
思考:这些观点改变的原因与背景是什么。
山西师范大学
十六岁读博 的张炘炀
山西师范大学
思考: 教育目的究竟是什么? 教育目的的主体包括哪些?其间有何冲突?
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养目标在 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
(现行课程目标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三维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或课堂教学完成后,期望受教育者 所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 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实 例
山西师范大学
二、教育目的观
1.个人本位观: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 育要重视人的价值、天性与个性充分发展。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 2.社会本位观:社会本位观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 价值,教育应按照社会的需要培养人。 代表人物: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涂尔 干、孔德 3.教育无目的论:杜威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的调和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
的要求,命令颁布施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总 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