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宋柏英1 张群艳2(1.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06-02;2.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06-02)摘要: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是当今国内外理论界和企业界都很关注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也是我国大多数企业采取的一套新的民主管理体系。
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是提高组织绩效的重要一环,也是组织提高运作效率和使员工产生积极心态的关键。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的必要性更加显著,其深刻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字:员工参与;影响因素;管理与决策;作用;1 引言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时时让别人尤其让下属感到重要,是激励的一个突破。
员工参与激励就是通过员工参与来影响他们的决策和增强其自我指导与自我控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对组织的忠诚度,以此达到组织和员工的双满意。
因此对员工的管理、激发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将成为今后管理的重点。
社会的协作和分工要求。
2 员工参与管理的涵义参与管理是一个概念性名词,是指部属可与上司之间一起商讨组织内事务、共同参与决策的一种管理方式。
Likert(1967)认为参与管理本身并不是一种特定的制度,而应是一个整体的参与性管理系统。
一个组织若想采取参与管理,须从领导方式、流通过程、决策制定、权力分配等各个方面着手,让员工获得着实的参与机会,促使员工与组织决策过程有某种程度的联结并引发相关的激励及认知作用,进而可能产生各种参与效果。
员工参与管理,指企业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活动过程中,而不再是不知所以然地盲目地被动工作,通过参与管理,员工提高了工作生活质量,工作绩效也随之相应的提高。
麦格雷戈将员工参与管理定义为:为发挥员工所有的能力,并为鼓励员工对组织成功做更多的努力而设计的一种参与过程。
3 影响员工参与管理的因素有些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出员工参与管理的优势,为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而另一些企业在实行员工参与管理后显得有些杂乱无章,企业效益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甚至出现效益下降的情况。
事实上,企业中成功地实现员工的参与管理存在着以下个关键性的因素:3.1 劳动制度。
企业是在一个限制经济权力集中以及在各个方面提倡竞争的环境里运作, 发达的劳动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作用, 企业的人力资源对外部市场依赖性很强, 需要什么样的员工, 通过市场招聘甚至不惜挖别人的“墙脚”,不需要的人则毫不留情的解雇, 由市场安排就业。
员工与雇主之间是一种直截了当的市场关系, 员工流动性很大, 企业员工队伍不稳定。
而内部劳动市场是由一个雇主和一群雇员组成, 雇主主要依靠隐含契约来解决员工的雇佣和报酬, 既不固定雇佣期限, 也不按员工在既定时点的产出或业绩支付报酬, 而是让员工明确知道, 如果他们为企业增加了价值, 将会得到长期雇佣、提升工资和职位奖金和福利等。
员工的流向是较为稳定的选择某个企业, 从基层做起, 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得到晋升或者收入的增加横向的流动较为平缓。
3.2 组织气氛。
组织气氛中的科层性、创新性和支持性对员工参与水平有显著影响。
并且企业的科层式的管理体制是影响员工参与水平的最显著也就是说科层性高的组织非常注重程序、等级严明、结构化、以权力为导向是对员工参与极为不利的最主要因素。
相反, 低科层性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幅度扩大、对组织成员充分授权、较少采用个人决策, 强调上下双向沟通, 而不仅仅是层层下达命令式的沟通模式下员工的参与感更高。
另外, 组织气氛中创新性对员工参与的影响位居第二, 组织结构的有机化、柔性化使员工不被条条框框所约束, 提倡员工把握机会员更替企业中的职位, 企业对人员的选择是以“因事设人”为指导原则, 即根据岗位的要求寻找合适的人员。
从而雇员注重以个人的能力表现为主。
3.3 员工自身的知识水平。
员工的知识程度比较低和参与管理经验不足,所以企业通常采用以控制为主的参与管理。
即根据员工的素质水平工作做出局部建议, 经过管理层的筛选后, 由主管人员确定解决方案并组织实施。
在提出问题阶段由员工主导, 在解决问题阶段, 员工参与实施, 但主导权是由主管人员决定。
而在员工参与治理方面, 由于员工的层次水平差异大, 员工人数比重较大, 直接参与也有困难, 所以由员工选举代表,知识程度较高且有管理经验的员工则多以授权的方式让员工参与管理。
3.4决策问题的性质。
企业活动非常复杂, 决策问题也多种多样。
不同的分类方法, 具有不同的决策类型,从而对员工的参与程度也提出了要求。
按决策的作用分类,战略决策,是指有关企业的发展方向的重大全局决策, 一般由高层管理人员做出。
为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解决局部问题的重要决策, 由中层管理人员做出。
由于受到员工知识能力的限制, 参与程度因人而异, 但是随着知识性人才的越来越多, 中层管理层也越来越多地容纳员工参与。
3.5员工之间知识的关系。
员工之间知识的范围有重叠的部分, 这部分知识一般为受到的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生产技术等规范化的通用知识。
相反, 不相交的部分, 即员工之间知识的内容有较大的差异, 如员工掌握与特定时间、工作地点相关的知识, 有关产品质量和技术改进的经验知识。
这种差异化的知识一般为员工所专有。
在实际工作中, 必须挖掘员工的专有知识, 使之形成知识互补, 构成更大的知识集才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4 员工参与管理的意义一般而言,员工对于参与自己的利益和行为有关的讨论有较大的兴趣。
通过参与,可培养员工对企业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员工参与管理能有效地提高生产力,极大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主要表现在:4.1 员工参与管理可以增强组织内的沟通与协调。
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对于管理者来说可以利用不同员工的特点分配工作,同时将不同的工作或部门整合起来,为整体任务目标服务,从而提高生产力。
员工分享关于组织目标和战略、顾客的需求、环境压力等方面的信息,管理者可以分享到每个精通自己岗位员工提出的深入的看法和意见,在这个分享与共享的过程中,员工与管理者集思广益,集体出谋划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个人都充分发表内心的关切及想法,员工不再是只为拿薪水而干活的一个孤立的劳动力,而是与组织同存亡共生死的伙伴,对于组织的发展来说,是一个积极贡献者。
员工参与管理,是将企业的共同愿景内化成为个人愿景的一部分,进而在员工心中形成组织与个人的共同愿景的有效方式。
4.2 参与管理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动机,特别是当一些重要的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
员工获得更多的参与决策与管理的机会时,就会使员工与组织的目标建立起更多的联系。
员工认同组织的目标,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对目标的心理承诺,而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一种顺从,这是一种被动认同到主动认同的转变。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发现,人们对某事的参与程度越大,就越会产生一种认同感。
当员工参与组织管理时,对组织计划、目标和制度的抵制情况就较少发生,管理实施容易顺利进行下去。
参与提供给员工自主管理的机会,他们更乐于承担义务去实施计划好的工作。
员工将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不必由外部进行严密的监督和控制,他们会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参与管理的员工会主动去解决工作中的冲突和紧张,并为其最终结果承担责任。
他们体验到了一种尊重感和归属感,使自己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他们对组织的期望得到体现,即使他们的建议不一定被采纳,也能让员工体验到他们的价值所在。
4.3组织设立员工发展计划。
提供员工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加强他们集体解决问题和沟通的训练,以便增强员工参与管理的能力。
员工在参与管理的实践中提高了能力,使其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4.4 员工参与管理增强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员工参与管理使员工获得了特殊的个人体验。
尽管参与管理并不能直接给员工带来很大的物质利益,但为员工提供了一种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机会,创造一种心理上的特殊体验,使他们体验到了一种认同感。
由于参与组织的管理与决策当中,使员工感受到自己对组织的重要,也使员工更多地为自己的决策和行动负责。
这一过程潜移默化地促进员工角色的转变,即从被雇佣者转变为企业的主人。
员工在组织中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监督,使员工体验到个人受重视、被尊重的感受,有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获得了组织归属感。
当员工强烈地感觉到属于一个集体时,也就有了一种安全感,有了更大程度上的个人满足感,他们就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此外,员工参与管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社会人”的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员工参与管理为组织缓解劳资矛盾、创造良好的人关系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 吕天奇. 现代企业中的员工参与管理机制,理论学习与实践,2003 年6月[2] 陈宪马宏梅企业员工参与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人力资源,2008年2月 .[3] 孙月琴,何龙山员工参与管理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 科技与管理. 2006年第二期[4] 向志虹员工参与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第18卷第2期2008年3月.[5] 王彬彬赵增耀员工参与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管参考, 1998 年第6 期.[6] 李玉刚,胡君莲员工参与企业战略决策的实证研究, 学术论坛, 2006 年第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