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欧美心理史学概述

20世纪欧美心理史学概述

二十世纪欧美心理史学概述摘要: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德国,法国,奥地利,以及美国心理史学的发展。

从兰普雷希特向德国传统史学兰克派提出质疑到新康德主义的产生;从费弗尔到布罗代尔,法国年鉴派“精神状态史”研究与“长时段”理论有机会结合的过程。

弗洛伊德是促使心理史学转变的主要人物。

二战以后,西方心理史学的中心转移到了美国,得到迅速发展和扩充。

关键词:心理史学新康德主义年鉴学派弗洛伊德心理史学是一门结合历史学与心理学的一种跨学科研究,按现代西方史学中的研究方法划分出来的一个分支学科,利用现代西方心理学理论,特别是精神分析学说,根据集体的行为来解释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进而推断社会未来的发展。

心理史学是由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所开创,后由艾力克森加以发扬光大,成为美国历史学界一个新的发展。

迄至1970年代以来,约有三十多所大学开设有心理史学的课程,影响所及,借助精神分析学说撰写历史人物传记蔚然成风,也成为心理史学研究的主要形式之一。

美国《心理史学评论》系其主要的发表重镇,为目前重要的心理学学术刊物。

“心理史学”在华语社会中因著名科普作家艾西莫夫的科幻小说,及田中芳树“银河英雄传说”的故事得以普及,但真正认识这门学说的人并不多。

心理史学是运用心理学方法研究历史上人们心理状态的一种史学流派。

佛罗伊德是西方心理史学的奠基人,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法后来成为许多历史学家进行心理研究的主要依据,而他所著的《童年的回忆──达•芬奇》这本书被认为是心理史学最早的著作。

欧洲心理史学的传统,对于十九世纪末乃至整个二十世纪这一百多年的史学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

已经过去的这一个世纪学术的巨大变化,也使历史学的方法论,尤其是心理史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欧美17、18世纪人本主义的历史学,在继承过去传统的基础上,已开始注重人本身,关注人的内在精神。

他们提出的“最初形式有着各种不同的名称:即,唯理论的历史、唯理智论的历史、抽象主义的历史、个人主义的历史、心理的历史”。

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和理论的超前性,这在当时还不被时代所接受,因为那个时代所关注的是“对于制度和事件的最典型的实用主义的说明”,即“实用主义的历史。

”十九世纪末,德国的批判历史哲学产生。

这种批判历史哲学首先向德国传统史学的权威兰克学派提出了质疑,其发起人是卡尔·兰普雷希特,并由此形成了著名的“兰普雷希特争论”。

兰普雷希特斥责兰克学派所代表的正统史学过于偏重政治史和伟人,认为史学应从其他学科汲取概念。

兰普雷希特意图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历史的领域。

对兰普雷希特而言,唯有能够推导出普遍概念的学科才能称之为科学。

历史研究必须能够推导出关于个别事实的普遍概念,唯有如此,历史才能够成为一们科学。

同时,他宣称:“历史学首先是一门社会———心理学。

”历史学的任务在于成为一门社会心理学,他为历史学提供了一种心理学式理解的方法。

他的多卷本《德国史》即运用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兰普雷希特的尝试虽然遭到了德国正统史家的批评,但由他所发起的反对正统史学、提倡综合多种史学方法的史学改革势头则没有被遏止。

这种势头的崛起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史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已成为必然趋势。

新康德主义就是反对正统史学的另一支劲旅。

新康德主义拥有不同派别。

但不论是它的西南学派,还是由新康德主义转向生命哲学、致力于“历史理性批判”、坚持“历史相对主义”的狄尔泰,都不同程度地肯定心理与精神分析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狄尔泰,他是德国最早使用心理史学方法的历史学家。

狄尔泰认为,文化、价值是研究个人生命的具体存在,因此应当用精神科学来代替文化科学,包括史学。

因为“历史题材是个体生命的表现,如观念、思想、知识、行为、感情、情绪和感觉,等等,而生命的实质是非理性的,所以研究者首先应对生命进行直接体验,通过体验与实在沟通,把握生命的真相。

”李普曼、朗格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新康德主义在重新解释康德哲学的过程中,只强调康德的理论哲学,不重视康德的实践哲学。

在对康德理论哲学的解释中,他们一般都采取心理学或生理学的观点,即用认识主体的心理或生理的结构说明知识的问题。

李普曼把康德所谓的先验性解释为意识的生成组织。

朗格把康德所说的先天的认识形式归结为先天的生理结构,从而抛弃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使康德哲学彻底唯心主义化。

以价值为指向的西南学派,代表为文德尔班与李凯尔特。

文德尔班首先看重的是有关具备普遍意义价值的学说,即思想中的真理,意愿与行为中的善以及感觉中的美。

他在原则上分清了历史与科学的界限。

李凯尔特强调人文科学同自然科学的差异,并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哲学。

在其代表作《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中,专门以《历史学与心理学》为标题,探讨了心理史学的特质。

他认为,“当历史学研究文化事件时,它几乎总是也要研究心灵生活,……因此,关于历史学家,人们习惯于说,他们必须是优秀的‘心理学家’”。

不过,他反对将其变成一门普遍化的科学,因为“‘历史的心理学’,即在一定时间对个别人或一定群众的理解,就它自身来说还不足构成科学。

它也许可以借助于科学的心理学而得到完善,但决不能被任何关于心灵生活的普遍化科学所代替。

”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法国年鉴学派,以其“精神状态史”的研究范式对心理史学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法国年鉴学派最初同样是出于对兰克学派那种只关注政治史、制度史或战役史的不满,主张扩大史学的研究范围并使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他们认为,这样即可以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长时段”、“总体史”的综合性研究,形成包括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心理的“全面的历史学”。

借助于经济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计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多种视角认识和研究历史,以此来全面的解读历史,从而更好的影响人类社会。

年鉴学派的先驱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是最早强调心态史和精神史研究的学者。

费弗尔开创了法国式的心理史学研究的先河,并运用此方法提出:“一定时空范围内人们的思维工具,即长期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和信仰方式的一系列观念,揭示了社会的思想文化氛围和普通民众的精神状态。

”因此心理史学的研究,“是要揭示历史上人们的情感世界,如情感生活、希望、忧虑、爱憎、信念等。

为了勾画这种情感世界,历史学家必须运用语言学、人类文化学、哲学、肖像学、文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他的这种观点被奉为法国心理史学的经典。

法国年鉴学派的史学思想在进入布罗代尔时代之后,心态史、文化史、精神史被作为布罗代尔“长时段”的“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地理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心理结构诸结构中的一个主要构件,这体现出年鉴学派在史学思想与结构体系上的趋于成熟。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布罗代尔史学路径不同、曾被布罗代尔批评的另一部分法国历史学家,则直接继承了费弗尔集体心理分析的方法,并将其发展为比较纯正的精神状态史研究。

其中拉迪里的《1294年至1324年的奥克族村庄蒙泰尤》更具典型意义,他通过具体详实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史料,准确直观地勾勒出法国那个特定时代的乡村生活,使人们看到了当时村民们的精神状态,从而了解“深处的法兰西”。

如果说法国年鉴学派的心理史学,主要是以史学为主体而借助于心理学的分析方法的话,那么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则是以心理学为主体把比较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分析理论应用于历史研究的具体实践。

二者的视角不同,学术路数自然相异。

后者这种产生于史学外部的心理史学,可能更具典型的现代科学意义。

由于弗洛伊德运用的心理分析比较规范,使得心理学与历史学自此真正结缘。

亦可将其称为真正意义的“心理史学”,或“历史心理学”,实际上就是心态史。

弗洛伊德的《童年的回忆──达•芬奇》这部作品被视为心理史学的开山之作,成为以后心理史学赖以发展的基石和典范。

弗洛伊德相信,“抽象的精神分析理论适用于史学文献,它是能够打开过去无意识心理的一种详尽而又聪明的分析方法。

”作为心理史学的重要奠基人,弗洛伊德十分强调潜意识的作用;由于人的潜意识主要在童年形成,因此弗洛伊德的理论偏重于人的童年,尤其是过分强调生物性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的作用。

他将其学说中关于泛性论和幼儿性欲论观点,具体应用到了历史学的研究之中。

随着弗洛伊德学说的异军突起,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与方法对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式的品评成为历史研究新的热点。

1919年,美国历史学家巴恩斯撰写了《心理学与历史》一文,呼吁历史学家关注心理学与历史的结合。

1913年普里泽夫德•史密斯的文章《以精神分析观点看路德的早期发展》,是美国专业历史学家在心理史学中的第一次认真尝试。

此外,著名历史学家威廉•兰格也在其名著《帝国主义外交》中,使用了历史分析与心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美国的心理史学较早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并在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以鲁滨逊为代表的“新史学”运动。

鲁滨逊在其代表作《新史学》一书中,提出用综合的多种因素的观点来分析历史,其中即包括心理的成分。

五六十年代,很多历史学家开始对于心理史学进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编纂成册,如《心理分析与历史学》、《心里历史学的阐释》等。

七十年代,美国在这一学术领域先后创办了专门的学术刊物《心理历史学杂志》、《童年历史·心理历史学》和《心理史学评论》。

连过去比较正统的历史杂志《美国历史评论》,也发表了不少讨论心理历史学的文章。

心理史学,成为当时新兴的而且是最活跃的学科,被当时的学者称之为“新心理历史学”。

作为基本形成体系的“新心理历史学”,它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即个人传记,家庭史,集体心理史,社会与历史的重大问题。

在个体心理研究方面,具体的心理分析一旦与历史人物的研究结缘,便会产生以“心理传记”为形式的心态史著述,类似于弗洛伊德为达·芬奇所作的传记。

自弗洛伊德进行了首例的历史人物心理分析之后,个体心理的分析与研究开始出现在不同的时代和各类人物中。

作为心理史学的另一个领域———家庭史,它既与历史人物的个体相联系,又与集体心理相沟通。

因此它是处在一个相互交叉的中心领域。

不过,心理史学最初对它的关注是源于对于历史人物儿童期的心理分析,因此它也被称之为“儿童史”。

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阿里埃斯的《家庭生活的社会史》和劳埃德·德莫斯的《童年历史》。

集体心理史,是二次大战后迅速兴起的心理史学新领域。

由于法西斯主义的出现,以及世界各地民族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兴起,二战后心态史的研究便由个体心理研究转向群体心理。

群体狂热、民族仇恨以及群众对法西斯专制的支持等问题,都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在社会与历史重大问题方面,较有影响的成果有诺曼·布朗的《生与死———历史中的精神分析含义》,斯坦利·埃尔金斯的《黑奴制———一个美国制度与理智中的问题》,诺曼·科恩的《对千年盛世的追求———中世纪与宗教改革时期欧洲的革命乌托邦主义及其对现代极权主义运动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