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儿童发育障碍中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因而自闭症儿童也被称为“特殊儿童之王”。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主要以严重的社会交往障碍和沟通障碍为特征,儿童的感知、语言、情感、社会交往、运动等能力受严重影响。
自1943年美国人堪纳(Kanner)首先对该类儿童有关特点加以描述以来,医学、心理学及教育学相关学者对此开展广泛研究,但针对儿童自闭症的诊断评估主要是基于此类儿童行为特点进行心理学方面的诊断。
在自闭症儿童的评量上须重视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绘画、音乐、机械记忆等特殊才能的评估。
同时,注意和ADHD儿童、智障儿童、癫痫儿童做鉴别诊断。
自闭症干预技术中感觉统合训练是重要的技术之一。
临床实践中,感觉统合训练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训练强度不足。
因自闭症儿童的障碍及训练人员极少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儿童和训练人员配合度不高,导致有控制的训练较少,且单位训练时间短、训练方式单一,导致此类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常出现儿童在训练室内自由活动或缩于一角落等,训练强度不足,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自闭症儿童的特点自闭症的发生和种族、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都无关,自闭症儿童几乎在各种人群中都可以看到。
自闭症儿童间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不同的自闭症儿童身上,其症状都有所不同。
但是,综合各已有研究成果来看,自闭症儿童大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社会交往障碍。
自闭症儿童在眼对眼凝视、识别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非言语行为的使用方面有显著障碍;独来独往、无视他人存在,不愿也不会和他人交流,不能建立同伴关系。
极少自发和他人分享情绪情感体验,缺乏情感互动,难以明确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在陌生场合,他们易出现焦虑、哭闹等情绪反应,常常说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
在感觉统合训练中,训练人员应注重和该类儿童目光对视,增加互动游戏、情感交流等项目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2)语言发育障碍。
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一般较正常儿童延缓,表现出音量过高或过低、语调异常、自言自语、答非所问及刻板和重复语言等情况。
部分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完全缺失,但亦不会通过手势或模仿等进行沟通补偿。
故,在感觉统合训练中,须实时渗透言语语言训练内容、矫正其不良的言语语言表达方式。
(3)行为和兴趣异常。
自闭症儿童表现出一种或多种重复刻板行为,持久专注于物体的细节,坚守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规律和环境布置,如重复看一个电视节目、相同的穿衣顺序、不变的房间布置,一旦受到阻挠,他们会出现大哭大闹、不安等情绪反应。
有些自闭症儿童伴有自伤性行为,如撞墙、自己抓自己、自己咬自己等。
有些自闭症儿童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打人、咬人、抓人等。
故,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应全面评估自闭症儿童的行为,探寻其情绪发泄的合理替代方式,提前制订围绕儿童自伤和攻击性行为的有效应对方案。
(4)感觉统合失调。
自闭症儿童在视觉、听觉、皮肤觉(触觉、温度觉、痛觉)、前庭觉、本体感觉的多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影响其感觉间的信息统整和整体把握感知对象。
他们容易忽视视觉、听觉刺激的基本内容,但对某些特征性的声音或细节且又非常关注。
他们的皮肤觉过度敏感或迟钝表现,如不喜欢或逃避穿特定质地或款式的衣服,或偏爱某特定质地款式的衣服,人际交往中的正常触摸会发出尖叫等异常反应,受伤时有时不表现痛觉反应。
在前庭觉上,大部分自闭症儿童表现极不敏感,如喜欢看旋转物体、长时间做旋转类活动且无眩晕现象。
该类儿童运动能力虽强,但本体感觉发展不完善,运动过程中往往出现各种多余动作,运动企划能力明显不足。
二、训练基本对策自闭症儿童的感觉整合能力直接影响感觉统合训练的各个环节。
具体而言,该类儿童感觉合训练在训练目标制定、训练内容甄选、训练的组织实施等方面不仅应遵循一般技术要求,还须体现自闭症儿童的群体性特征和个体差异性。
如,自闭症儿童难以持续就某一领域问题进行集中训练,故须采取泛主题训练,训练项目多、领域广、项目转换频率高。
(一)训练目标自闭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主目标是改善儿童触觉、温度觉和痛觉过度敏感或迟钝的异常状况,提高其前庭觉敏感性和本体感觉能力,发展感觉和动作的统整能力,提升运动企划能力,为改善儿童异常行为及其他障碍奠定基础。
间接目标是通过各项训练,提高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度,改善其身体概念和空间概念,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自闭症儿童训练初期目标设定以离散目标为主,随着儿童逐渐适应训练的各环节,可以根据儿童情绪状况和运动水平制定适当的连续目标,以增强训练强度,提高训练成效。
(二)训练内容自闭症儿童的多感觉通道异常决定了针对该类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首先应进行感觉分领域的训练,丰富视觉、听觉、触觉、嗔觉、味觉、前庭觉、本体感觉各领域信息,有效刺激中枢感觉区。
感觉分领域训练一定周期后,可根据儿童情绪状态和运动能力设计难度较大的感觉统合综合训练项目,一方面促进感觉间的统整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儿童寻求帮助的意识,促使儿童关注周围人物。
伴有攻击性或自伤性行为的自闭症儿童,训练项目设定尚须考虑减少异常行为的训练内容。
轻度自闭症儿童根据其运动发展水平和感觉统整能力,可缩短感觉分领域训练时间,增加综合训练项目,加强其感觉间统合水平,训练中后期还可增加言语和认知等内容,进行高位统合训练。
中重度的自闭症儿童坚持长时间的感觉分领域训练后,适时尝试进行感觉统合综合训练项目。
受社会交往能力和言语语言障碍的影响,自闭症儿童的高位统合训练有较大的难度,训练的组织实施尚需进一步探索。
(三)训练组织实施训练组织实施是实现训练方案和提高儿童各感觉及感觉统合能力的核心环节,自闭症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组织实施在训练活动的准备、训练组织形式、训练方式等方面需时时把握儿童特点,才能组织合理、有效的训练。
1.训练活动的准备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要求训练活动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全面、细致,为可能实施的训练创造条件。
(1)充分了解儿童基本信息和特征性反应。
训练初期,训练人员应充分了解儿童基本信息,如儿童基本情况、诊断评估信息、康复训练史、儿童特点等。
随着训练的深人,训练人员应根据儿童表现,记录和分析儿童的特征性反应,如情绪变化、合作行为、异常行为等发生的情境和时机及信息传递方式,为后续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
(2)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
自闭症儿童和训练人员的良好关系直接影响着训练中儿童的配合度和完成动作的质量,是有效训练的基础。
首先,训练人员在充分了解其生理、心理、行为特点的基础上,主动介入受训儿童的有意识或无意识活动中,让儿童了解熟悉眼前的“陌生人”。
有的儿童喜欢关注细节,如衣服颜色、发型、纽扣等,若训练人员对这些细节有所了解,不妨将其纳入准备工作,或许会受到意外的效果。
其次,有意识构建依恋关系。
无论是每一次训练活动准备工作还是训练中,训练人员应高频“现身”儿童的视野,积极引导儿童做好准备事项、抚慰不安心理、解决当下心理行为困惑、承担儿童和外界有效沟通的桥梁。
一段时间后,训练人员所做的这些细致人微的工作大多会产生积极的结果——儿童对训练人员的信任度逐步提高,产生对训练人员的依赖,这是后续持续开展有效训练的重要基础。
(3)处理好固定和变化的关系。
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往往要求训练环境、训练人员、训练组织实施顺序等一成不变,相对固定的训练要素更有利于使自闭症儿童稳定情绪,较好地参和感觉统合训练。
但这会助长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限制认知范围的扩展,进而影响其社会交往和言语语言的发展,不利于整体康复。
因此,在感觉统合训练的实务周期内,应正确处理固定和变化的关系。
在训练初期,训练要素基本保持不变,如训练活动安排在熟悉的环境、儿童家长及熟悉人员共同参和训练、训练活动以其感兴趣的项目为主等。
在训练中后期,可通过适度调整训练环境、更换训练设备、调整参和训练的人员、变换训练项目等,提高儿童对“新训练要素”的适应性,达到缓解刻板行为,扩展儿童兴趣的目的。
2.训练组织形式自闭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主要采用训练人员主导的个别训练(如渗透式、伴随式、一对一式)和儿童自助式训练。
轻度自闭症儿童在个别训练基础上,可在训练后期采用互动、互助式训练,丰富训练形式、增加训练强度,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1)儿童自助式。
自闭症儿童运动能力较强且独来独往。
在训练初期,训练人员难以有效介入其活动,儿童也几乎不能进行同伴互助互动训练,故此阶段的感觉统合训练主要采取儿童自助式训练——儿童独自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训练人员不干预其活动,仅为其活动创设条件或提供安全支持。
在训练中后期,随着儿童动作自动化水平的较大提高,也可适当采用此组织形式以提高儿童自主活动意识。
训练中,训练人员应密切关注儿童的训练,确保儿童始终在训练人员视野范围内,时时关注儿童安全,对其具有危险性的行为及时预防和制止。
(2)训练人员渗透式。
儿童和训练人员形成稳定的依赖关系后,希望训练人员参和自己的活动。
这时,训练人员在积极参和其活动的同时,引人一些新的训练内容,“稀释”其固有的活动内容,拓展其认知、行动范围。
(3)训练人员伴随式。
经过一段时间自助式和渗透式训练,儿童对训练人员产生一定的依恋,训练人员采用伴随式参和儿童的训练,协助儿童共同完成训练活动。
3.训练方式训练初期,儿童和训练人员还未形成良好关系,难以和他人合作,适宜采取主动训练的形式让儿童自主活动。
训练中后期,为了提高训练强度,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应加大助动和被动训练比例。
自闭症儿童往往很难长时间专注于一种训练活动,故,主要采取间隔训练的方法,一方面提高儿童参和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加训练项目,降低刻板行为发生率。
(四)训练人员的技术要求训练人员应立足于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关注以下几点技术要领:(1)言语表达。
训练人员和自闭症儿童沟通或发指令时首先应找准时机,受到儿童关注时及时呈现核心信息,言语简洁、直奔主题,结合适当夸张的表情和坚定的语气。
如“过来”、“跳上去”、“跨”等,只说出核心词汇,不必多做解释。
(2)操作示范。
基于自闭症儿童难以模仿视觉呈现信息,操作示范主要采用被动感受式示范:儿童在训练人员的扶持下被动感受动作要领,学习新动作。
若儿童能理解和模仿训练人员简单的动作,训练人员可在儿童情绪较好、注意力集中时进行动作示范,具体要求为:抓准时机,在儿童近处进行同向度示范(镜向示范也可尝试),动作速度不宜过慢,不拖沓,多环节连续呈现。
(3)支持和纠偏。
训练人员应关注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支持,如训练初期某些儿童需要摆弄特定物品或间歇性得到母亲的安慰后才能继续训练,训练人员可满足儿童的这类需求。
随着训练的深人,可适时弱化儿童对特定对象的依恋。
训练人员对该类儿童言语支持应简洁、准确,动作支持要适度,充分利用儿童寻求支持时机发展其言语或社会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