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33
第四节


排泄( 排泄(excretion)是外源化学物及其 ) 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 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 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经肾随尿液排出、经肝脏排出、 经肾随尿液排出、经肝脏排出、经呼吸 道排出、 道排出、其他
34
主要途径: 主要途径: (一)经肾随尿液排出
二、化学物的贮存: 化学物的贮存: 贮存 进入血液的环境化学物大部分与血浆蛋白或 机体内各组织成分结合。 对蓄积器官产生危害的⇒靶组织 靶器官 靶组织或靶器官 靶组织 靶器官; 对蓄积部位不显示毒害的⇒贮存库 贮存库。 贮存库 主要贮存库: 主要贮存库: 1、血浆蛋白 与血浆蛋白的亲和力高的外源物可取代亲和力低 的化合物。
一些化学物在体内的相对累积
血液 狄氏剂 Pb Hg(NO3)2 Hg(CH3)+ Hg(C6H5) 1 1 1 1 1 肝 26.3 1.7 2850 1.5 3600 脑 3.32 1.1 6.7 0.8 4.7 肌肉 37 0.7 83 骨 77 肾 6.6 3960 1.7 2400 脂肪 158 -
外源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肾小球被动滤过(renal filtration);
肾小管的主动分泌(tubular secretion); 肾小管再吸收(reabsorption) (reabsorption)
35
(二)经肝脏排出
毒物⇒肝实质细胞⇒胆汁⇒肠道⇒粪便排 出或进入肝肠循环 1、肝细胞⇒胆汁:主要为主动转运 2、胆汁⇒小肠: a、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脂溶
性毒物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再次随胆汁分泌, 形成循环。
⇒延长毒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毒性增加
36
b、直接排出体外
高度极性的化合物,随粪便排出。
(三)经呼吸道排出
一些气体和挥发性物质:主要通过简单扩散 由肺排出。 非可溶性颗粒物:肺泡⇒细支气管⇒支气管 ⇒ ⇒ ⇒咽部⇒随痰咳出或进入消化道。
(四)其它途径排出
12
影响因素:
膜孔大小: 一般0.4nm;M<100-200的化合物可通过 0.4nm孔。 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微孔直径达到 45nm ,可以允许分子量5000的分子迅速通过。
13
(二)特殊转运
对于某些非脂溶性的、分子量较大的、不能 通过被动转运方式转运的环境化学物质。
特 殊 转 运
腹腔、皮下、肌肉和静脉注射
28
第三节
分布与贮存
分布(distribution)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 一 、分布 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 流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 流或淋巴液后, 过程。 过程。 不同的外源化学物在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分布不 不同的外源化学物在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分布不 均匀。 均匀。
31
2、肝和肾: 存在特殊的结合蛋白,对污染物亲和力高于血浆 蛋白。 3、脂肪组织: 脂溶性污染物可蓄积于脂肪组织中。 4、骨骼组织: 骨中某些成分对环境化学物有特殊亲和力。 F-、Pb、Sr等与骨基质结合 体内贮存的毒理学意义: 体内贮存的毒理学意义: 急性中毒的解毒机制;毒物的二次供给源。
32
衡时,血液与肺泡空气中的浓度比。
系数高⇒吸收速度快; 溶解度和分子量:
脂溶性物质:脂/水分配系数; 非脂溶性物质:分子量大小。
肺通气量和血流量:
通气量↑ ⇒吸收量↑ ;血流量↑ ⇒吸收量↑
23
3、对颗粒物的吸收: 对颗粒物的吸收:
主要受颗粒大小的影响。 进入呼吸道颗粒物的归宿: >10µm,大部分沉积在上呼吸道; 5-10 µm,大部分阻留在气管和支气管; 1-5 µm,可到达呼吸道深部,部分到达肺泡; < 1µm,在肺泡内沉积。 沉积在肺泡内的颗粒物的归宿: 吸收进入血液; 随粘液咳出; 进入淋巴系统; 长期存留在肺泡⇒肺泡灰尘病灶或结节。
16
3、膜动转运Cytosis
一些固体颗粒或液滴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 特殊亲和力,可改变细胞膜表面张力,引起外包或 内凹,将外源物包围进入细胞。 入胞作用:胞饮 入胞作用 胞饮(pinocytosis) 胞饮 胞吞(endocytosis)--吞噬:摄入的是固体物质。 胞吞 胞饮:Pinocytosis 摄入的是液体物质 出胞作用:胞吐 胞吐(exocytosis) 出胞作用 胞吐
21
(二)呼吸道吸收
呼吸道: 鼻腔⇒气管⇒支气管及其分支⇒肺泡 ((Alveoli) 1 、吸收特点: 吸收的物质直接进入体循及影响因素
主要通过简单扩散方式吸收: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分压差大⇒吸收速度快; 血/气分配系数:当肺泡和血液中气态物浓度达到平
靶器官 (损害) 损害) 器官组织
[接触 接触] 接触
[代谢 代谢] 代谢
肝 消化道
[排泄 排泄] 排泄
游离型
(贮存) 贮存)
肾 胆汁
[排泄 排泄] 排泄

呼气
分泌腺 乳汁、汗 乳汁、
3

尿
图3-1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Absorption 吸收 ↓ Distribution分布 ↓ Metabolism代谢 ↓ Excretion排泄 Toxicokinetics (毒物动力学 ) 毒物动力学 Toxicodynamics (毒物效应动力学 毒物效应动力学) 毒物效应动力学 Biotransportation (生物转运 生物转运) 生物转运 Biotransformation (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
24
(三)皮肤吸收
皮肤通透性较弱⇒屏障; 亲脂性高的化合物⇒皮肤吸收⇒全身性中毒。 1、皮肤构造:表皮、基膜、真皮。
25
2、化学物皮肤吸收需通过的屏障: 表皮角质层:M>300,不易通过; 连接角质层:阻止非脂溶性物质; 基膜:仅能阻止某些物质透过。 不同部位皮肤对毒物的通透性不同: 不同部位皮肤对毒物的通透性不同: 阴囊>腹部 额部 手掌>足底 阴囊 腹部>额部 手掌 足底 腹部 额部>手掌 3、吸收途径:表皮;毛囊、汗腺及皮脂腺 表皮吸收主要方式:简单扩散。
17
第二节


定义:环境化学物经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膜 而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环境化学物
消化道
呼吸道
皮肤
注射
毒理学试验
18
(一)经胃肠道吸收(Digestive tract)
消化道: 口腔⇒食道⇒胃⇒肠道,主要吸收途径。
胃肠道吸收面积比较:
组织
面积(M2)
口腔
0.02

0.1-0.2
小肠
100
10
人体体液pH:
血液 7.3-7.5
口腔 6.2-7.2
胃 1.0-3.0
十二指肠
空肠 6.3-7.3
回肠 7.6
4.8-8.2
结肠 7.8-8.0
直肠 7.8
脑液 7.3-7.4
尿液 4.8-7.5
汗水 4.0-6.8
母乳 6.6-7.0
11
2、滤过(Filtration) 滤过 定义: 定义 环境化学物透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驱动力:流体静压或渗透压; 转运物质:分子直径<膜孔的化学物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膜动转运
14
1、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主动转运 定义: 能量的消耗,利用载体 载体转运以 定义:化学物伴随能量的消耗 能量的消耗 载体 透过生物膜的过程 驱动力:代谢能量 驱动力: 特点: 特点: 需要有载体; 化学物质可逆浓度梯度转运; 载体具有一定选择性; 载体有一定容量; 相似结构底物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和生物转化
内容概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吸 收 分 布 排 泄 毒物的代谢转化
2
第一节 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一、外源化学物的体内动态
接触] 接触 外源 [接触 化学物
皮肤 肺
[吸收 吸收] 吸收
血液循环 白蛋白结合型
[分布 分布] 分布
生 物 转 运
过(filtration) 过 (endocytosis), 膜动 (cytosis) (exocytosis)
8
(pinocytosis)
(一)、被动转运 )、被动转运
transport): 1、简单扩散(Passive transport): 简单扩散( 定义: 定义:生物膜两侧的化学物分子从浓度高的 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即顺浓度梯度 顺浓度梯度)扩 顺浓度梯度 散。 驱动力:浓度梯度 转运物质:多数环境化学物 转运速率(R):
15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定义: 利用载体由高 定义:非脂溶性化学物,利用载体由高 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处向低 向低 浓度处移动的过程,称为易化扩散,又称帮助扩 散或载体扩散。 特点: 特点: 需要载体; 不消耗代谢能量。 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但因只能从高浓 度处向低浓度处转运,故又属于扩散性质。
乳汁:有机碱、亲脂性有毒物 唾液、汗液、头发、指甲、月经等
37
第五节
毒物的代谢转化
一、生物转化和毒物代谢酶 二、Ⅰ相反应 三、Ⅱ相反应 四、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38
一、生物转化和毒物代谢酶: 生物转化和毒物代谢酶: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相反应和Ⅱ 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 代谢产物(metabolites):生物转化的产物。 (metabolites):生物转化的产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