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

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

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
摘要:抗感冒药物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常用的一类药品。

因其品种繁多,使用量也较大。

本文介绍常用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及其危害,对人们正确使用抗感冒类药品应当有一些帮助。

关键词:抗感冒药不良反应选择购买
一、抗感冒药必须慎用
抗感冒的药物一般是非处方药物。

药店里销售的抗感冒药剂种类繁多,有些药物虽名称不同但处方却大同小异。

若消费者不去了解感冒药中的组成成分的作用,盲目去择药、吃药,极易导致用药的不当,产生不良的后果。

因此,在购买非处方药物时,一定要读懂其说明书,特别注意药品的组成成分和含量,对症使用药物,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婴幼儿应禁止使用感冒通之类的药物!因为感冒通之类的药物中的双氯芬酸钠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及释放,婴幼儿服用后可造成血尿。

因此,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而肾功能不全的儿童来说,不能使用此类药物。

二、常见感冒药的不良反应
目前抗感冒药的品种繁多,如:康必得、康得、感冒清、新康泰克等。

由于抗感冒药多为复方,每种成分都可能产生各自的不良反应。

若选用不当,易造成重复使用,这样不但达不到治疗目的,而且会延误病情,甚至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1、中枢神经系统占抗感冒药所致不良反应的25.6%,表现为精神症状、睡眠障碍、惊厥、癫痫等,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成分主要有金刚烷胺、伪麻黄碱、阿司匹林等。

快克、感康片等含有金刚烷胺。

金刚烷胺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剂量在200mg以上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增大。

老年人中,金刚烷胺半衰期可延长至34h,长期服用可产生蓄积中毒,出现幻觉、谵妄、精神失常或错乱等。

金刚烷胺过量中毒可出现眩晕、嗜睡、抑郁等,严重者可出现惊厥,见于用4倍常用量时;严重的情绪或其他精神改变;严重的睡眠障碍或恶梦。

2、消化系统各种抗感冒药复方均可能引起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少数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肝功能损害。

引起消化道反应的主要是起解热镇痛作用的成分,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阿司匹林等。

多数抗感冒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其胃肠道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偶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

对乙酰氨基酚短期服用很少引起胃肠道出血。

服用双氯芬酸钠、阿司匹林对胃粘膜的损伤较大,易引起出血。

镇咳祛痰成分中的右美沙芬可引起恶心、呕吐、胃痛等胃肠道刺激症状。

咖啡因、金刚烷胺等对胃粘膜亦有刺激作用。

因此,含有上述成分的抗感冒药应避免大剂量服用且宜饭后服用,胃溃疡患者应慎用。

对乙酰氨基酚在治疗剂量时很少产生肝功能损害,但过量时其代谢物与肝细胞大分子结合,可引起肝细胞损伤。

3、心脑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头痛、心慌、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

日夜百服宁、新康泰克、泰诺感冒片等含有伪麻黄碱,可致血压升高,大剂量可引发早搏,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故患有甲状腺机能亢进、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心绞痛的患者禁用含此成分的抗感冒药。

此外,含有苯丙醇胺的复方易引起心血管反应,故苯丙醇胺目前已不用于新康泰克等抗感冒药。

4、泌尿系统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是抗感冒药文献报道最多的,主要包括血尿、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炎等。

感冒药中所含有的解热镇痛成分大都有可能对肾脏产生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在肾功能低下时容易引起肾损害,肾功能不全者感冒时应慎用含上述解热镇痛成分的感冒药。

5、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双氯芬酸钠、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都有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

宋丽芳等报道1例患者服用速效感冒胶囊发生粒细胞减少。

以上不良反应和复方中的对乙酰氨基酚有关。

虽然抗感冒药致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比较低,多数停药后即可缓解,但已患有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应慎用,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抗感冒药中的解热镇痛成分也可引起出血,对乙酰氨基酚有致大量鼻出血的报道,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清可引起急性血小板减少及多脏器出血。

6、孕妇、哺乳期妇女主要表现为孕期延长、对胎儿有毒性、哺乳期闭乳症等。

孕妇应禁用含有阿司匹林、苯海拉明、金刚烷胺等成分的抗感冒药,对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成分的抗感冒药也应慎用。

哺乳期妇女应用抗感冒药以及用药时继续哺乳应注意以下情况:①氯苯那敏有抗M胆碱受体的作用,可能抑制泌乳,所以哺乳期妇女不宜用。

②金刚烷胺可从乳汁小量排出,可能使婴儿产生不良反应,因此乳母不宜使用。

抗感冒药引起不良反应可涉及各个器官系统,多数症状轻微、可逆,但也可引起严重的损伤甚至死亡。

使用抗感冒药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避免两种复方合用。

用药中应注意观察,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置不良反应。

7、过敏反应所占比例仅次于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哮喘等。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导致患者死亡。

对乙酰氨基酚可导致各种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对该药过敏致多处粘膜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粘质沙雷氏菌,也可引起包皮固定性药疹。

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可致过敏性休克。

另外,过敏反应在含阿司匹林的抗感冒药中较为多见,例如:复方阿司匹林主要表现为荨麻疹和过敏性哮喘。

因此,哮喘病人禁用阿司匹林,对含其他解热镇痛药的抗感冒药也应慎用。

三、抗感冒药的合理使用
在购买使用时应根据症状、年龄、职业的不同选择药物以及了解药品的通用名和商品名,还应了解药物的成分或咨询相应的药师或医生。

若选药不当或盲目合用,易造成重复使用也可造成不良反应的累加。

四、结论
总上所述,抗感冒药引起不良反应可涉及各个器管系统,但多数症状轻微,而且可逆,即便如此如不注意合理用药,也可引起严重的组织器官损伤甚至死亡。

此类药物是日常生活极其常用的非处方药,患者在使用抗感冒药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做到正确合理用药,避免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复方药合用。

同时,切勿滥用抗生素,用药中应特别注意观察,尤其是孕期、哺乳期妇女、老人及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穆兆英,王秋华.《对乙酰氨基酚致胃出血》,小儿急救医学2007,9。

2、王淑洁,韩丽丽.《感冒通引起药物性肠病》,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7,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