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戏曲之闽南芗剧发展现状与前景调查报告

中国戏曲之闽南芗剧发展现状与前景调查报告

中国戏曲之闽南芗剧发展现状与前景调查报告作者:指导老师:(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兰州,邮编730000)摘要:闽南芗剧作为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了闽南语系人们之间信息的交流,感情的抒发等多种需要,在生活方式上体现自我价值。

虽然受到全球化、流行文化的冲击,芗剧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依然牵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芗剧迷的心,其艺术生命力得到不断延续和张扬,在戏剧百花园中引人瞩目。

闽南芗剧与台湾歌仔戏,可以说是同根同源、同一剧种的两个不同名称,两者之间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目前其足迹遍及于龙溪、晋江、厦门、台湾省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

因而在对台文化交流上,闽南芗剧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也是我们进行此次活动的原因所在。

实践活动主要是对两个戏班(一为芗剧团,一为木偶芗剧团)进行一周的跟踪调查;另外,还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普通民众进行抽样调查。

关键字:闽南芗剧歌仔戏提线木偶苦旦电视改良前言:闽南芗剧(歌仔戏)是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与台湾歌仔戏同根同源。

芗剧起源于漳州锦歌,成形于台湾,流行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一带,是闽南人民与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联系亲情的情感纽带。

闽南芗剧作为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了闽南语系人们之间信息的交流,感情的抒发等多种需要,在生活方式上体现自我价值。

虽然受到全球化、流行文化的冲击,芗剧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依然牵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芗剧迷的心,其艺术生命力得到不断延续和张扬,在戏剧百花园中引人瞩目。

一、芗剧(歌仔戏)的发展历史芗剧(歌仔戏)是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与台湾歌仔戏同根同源。

芗剧(歌仔戏)是由漳州一带的锦歌、车鼓、采茶和以后传入台湾的四平戏、白字戏、京剧等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经过揉合吸收后形成的一个新兴剧种。

因此,闽南芗剧与台湾歌仔戏,可以说是同根同源、同一剧种的两个不同名称,两者之间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目前其足迹遍及于龙溪、晋江、厦门、台湾省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

明末清初,郑成功将流行于闽南的“锦歌”“亻车民鼓”等民间艺术带入台湾,与台湾民歌相结合,使清唱与人民表演相结合。

清末,歌仔戏在唱腔上得到较大发展。

民国初年,由于音乐曲调富有地方特色,方言俚语通俗易懂,又博采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艺术而风靡盛行:至20世纪20年代开始融合为小戏演出,后受正字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的影响,逐渐丰富定型,搬上舞台。

1928年,台湾歌仔戏班三乐轩以回乡祭祖为名,回闽南、厦门等地演出,接着霓光班、霓进社接踵而来,轰动一时。

抗日战争期间,歌仔戏被诬为“亡国调”遭到禁演,广大艺人为保护艺术和生存转入农村。

此期间,邵江海、林文祥从“锦歌”艺术中吸收养分,并结合其它优秀曲调,创造出一套新唱腔,即“改良调”。

抗战胜利后,舞台上出现了闽南地区的改良调与台湾的锦歌戏调合流演出的盛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歌仔戏由于流行于龙溪、芗江一带改称为“芗剧”,已有300余个剧团。

1954年后,现场录音形式形成的广播歌仔戏盛极一时,并于1956年拍摄了第一部歌仔戏影片《薛平贵与王宝钏》。

二、芗剧(歌仔戏)的语言艺术芗剧语言以闽南语、闽南方言为主,群众的生活习惯语言能够在舞台上体现。

道白、唱词都通过演员用闽南方言道出,语言形象生动,风趣幽默,通俗易懂。

闽南方言某些讲法和文言是相似的,但有些讲法相差很大,芗剧表演艺术突破了有些闽南方言在剧本中难以用文言表达的局限,演员在念道白或唱唱词时将剧本中的文言译成闽南方言。

如:“做事”念“做代志”;“乱七八糟”念“如惨惨”;“穷光蛋”念“歹空人”;“想到呆呆”念“想到瓷瓷”,又如:“你找不到他,是不是直接到这里来?”念作“你找无伊,敢是直透对这来的。

”这些台词的改变,使内容与原台词的意思相同或相近,但比起剧本中的文言就显得更加通俗易懂、古朴有韵;既增强了戏曲效果,又充分发挥了闽南方言特色。

芗剧中的民间俗语(谚语)来自群众,民间俗语富有生活情趣,充分体现闽南地区的民俗风情,生动活泼,易于为观众接受。

民间俗语大部分都只能用方言表达,如“心坏无人知,咀坏大利害。

”用于指责那些快言快语的人;“乌龟假大爷”指狐假虎威;“先生作到老,摸脉摸手后”比喻人总有出错的时候,又如“冥尾礼出老丑”指好东西最后才出现。

这些俗语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其在舞台上的运用,不仅使戏剧语言更加生动具有说服力,同时也在舞台上表现了闽南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

三、芗剧(歌仔戏)的其他情况芗剧的传统剧目大约有五百多个。

最初多用歌仔戏的唱本,进入城市后,增加了历史题材的剧目,多是从其他剧种或小说改编来的连台本戏。

当时多是幕表戏,没有固定台词和唱词。

1939年后,艺人邵江海首先废除幕表制,编定本剧种的第一个文学剧本《六月飞霜》(又名《六月雪》),以后又编演了《白蛇传》、《白扇记》、《山伯英台》、《陈三五娘》、《安安寻母》等三十多出戏,初步奠定了芗剧传统剧目的基础。

目前流传在闽南一带的传统剧目主要有:《十三太保》、《赌妻》、《信义亭》、《五子哭墓》、《包公案》、《狸猫换太子》、《玉连环》、《李妙惠》、《陈三五娘》、《吕蒙正》等等。

芗剧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平民化、通俗性、生活化。

帝王将相的“宫廷戏”不是它的长项,芗剧多取材于百姓日常生活,如《三家福》、《五子哭墓》等;以情爱戏为主,如《三伯英台》、《陈三五娘》等,采用的语言也都是闽南地区通俗可感的日常用语,活灵活现的,透着闽南人的机智与诙谐,让人备感亲切。

即使是取自神话传说的题材,也都会融入现代人的一些理念,容易引人共鸣。

芗剧的行当,早期只有生、旦、丑几个角色,后来吸收京剧的分行,角色增加。

芗剧音乐的特点是唱多白少,唱词通俗,颇多生动的民间语汇,乡土气息浓厚,曲调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富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说到这边,需要说明的是芗剧中的苦旦:芗剧以“三小戏”为主——即小生、小旦、小丑。

生、旦角色在剧中的地位最重要,他们的扮相、嗓音、动作、表情都有得一拼。

而搞笑逗乐,活跃剧情的“丑”角也不可少。

“花脸”,“武生”是后来借鉴了其他戏种,逐渐丰满起来的,你很难看到以“花脸”,“武生”为主角的芗剧。

“苦旦”则可谓是芗剧一绝,她的唱腔采用“哭腔”,凄楚哀怨,具有很强的“悲情”感。

“苦旦”的走红与芗剧的发展历史有关。

当年台湾移垦者经历过移民、海难、战事等种种悲惨遭遇,加上日本殖民时代所受的屈辱与迫害,艺人把现实中的悲怆、痛苦的情绪寄予剧情,以哭代歌形成了“哭腔”。

“哭腔”由扮相俊美的“苦旦”如泣如诉地演绎,总让观众不免掬上一捧同情泪,而泪腺本来就发达的太太、小姐们更容易触景生情,哭肿眼睛。

当年歌仔戏上演前的宣传中,就常常以“切勿忘记多带几条手帕”作为招徕人的“广告词”。

芗剧的服饰:从大红大绿到清秀雅致早期的芗剧戏服较多采用浓艳的颜色,比如大红的上衣配翠绿的裤子,身上的装饰也是越繁杂越好,透着俗世的一份热闹。

芗剧进入厦门以后,戏服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审美调适”。

厦门人喜欢素雅,花团锦簇的戏服在当地人看来总有些刺眼。

于是有的芗剧团便从清丽的越剧戏服上取经,远赴江浙购置新装。

经费不足的,就干脆将“红衣绿裤”的缎面反穿,将大红变成水红,翠绿变成淡绿。

这样一“包装”,倒也别有一番韵致。

现在不管是台湾还是漳州的芗剧(歌仔戏)团,受现代人审美倾向的影响,演员的服饰也都越来越讲究,很多戏服的料子都到江浙一带采购。

芗剧的传统曲调有一百多处。

歌仔戏时期以锦歌、台湾调和民歌为主,改良戏时期则以内地杂碎调和若干改良调为主,适当吸收京剧、潮剧、汉调等部分曲牌,夹杂些电影歌曲和流行歌曲,呈现复杂状态。

如目前的主要曲调主要有:七字仔调、杂念调、大调、倍思、买药调、遥望、改良大哭、改良小哭、杂啐调、串调、百家春、中板调、台什调、七字停、锦歌大小哭、宜兰哭、乞食哭及其他民歌、时曲。

芗剧的主要管弦乐器有壳仔弦(用椰壳制成即板胡)、大广弦(用龙舌茎作共鸣箱,以梧桐木为箱板,紫竹为琴柱)、台湾笛(又名梆子箫)、月琴、六角弦(共鸣箱为六角形定弦壳仔,与二胡相同,但面积较小)、苏笛(即横笛)、竹箫、二胡、大型唢呐、鸭母笛(又名竖管,簧嘴似鸭嘴巴)、京胡、芦管、北琶、大提琴等。

主要的打击乐器有:板鼓、通鼓、竖板、倒板、大钹、小钹、大锣、小锣、钟锣、响盏、小叫等。

祖国大陆与台湾芗剧(歌仔戏)的特色比较祖国大陆的歌仔戏有两种走向,呈现不同风格。

专业剧团更强调艺术性,演员大都经过专业声训,有宽广的音域,表演上对技巧的要求也较高,如甩水袖、朝天蹬等没有刻苦训练是做不好的。

内容上则讲究主题立意,强调教育意义。

舞美上还吸收了现代舞台剧的一些长处,力求有更精彩的舞台呈现。

有人称这种歌仔戏为“精致歌仔戏”,是在歌仔戏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艺术提升。

民间剧团则保持着“草根艺术”的本色,更通俗。

台湾的歌仔戏基本上保存了原生态。

演员全部采用真嗓子,音质自然,但音色稍粗,表演上也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他们很好保留了“插科打诨”的形式,以更生活化的方式融入群众、融入民间,与观众的互动也更多。

据说台湾“明华园剧团”在表演《白蛇传》的“水漫金山”时就曾调用了消防车,用一场“人工降雨”使观众与演员一同体验“水漫”的感觉。

他们还很重视应用现代声、光技术方面的新器材,进行舞台布局,制造新奇效果。

近年来台湾歌仔戏有的也在尝试“精致歌仔戏”之路。

可以说,祖国大陆与台湾的歌仔戏同根同渊,发展中又不断交融,相互促进。

在保持歌仔戏“原味”的基础上其呈现出的参差多态,正是歌仔戏绵延不绝的生命力的体现。

四、芗剧在漳州的另一表现形式:木偶芗剧团提线木偶起源于泉州,而泉州的木偶艺术,历史悠久。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民间俗称“嘉礼”,又名线戏。

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

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

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提线木偶传入漳州,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

漳州的提线木偶线较少,其表演不如泉州的细腻,其主要用于表演芗剧剧目。

目前,漳州的木偶芗剧团由于其的规模小,演出费用小但又不缺乏现场表演气息而受到中小村庄的青睐,因而在闽南芗剧的传播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五、闽南芗剧发展现状与前景的调查结果分析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形式,共发问卷100份,其中普通问卷(问卷一)70份,收回64份,调查的对象分布:老年人、中年人、青年教师、回乡大学生、在校中学生;芗剧艺人调查问卷(问卷二)30份,全部收回,调查对象分布:老演员、青年演员及初学者。

其中,问卷一的抽样结果如下:从调查情况可得,大部分人对芗剧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上,真正了解的很少,换句话说,就是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

对于闽南芗剧,在抽样调查中,超过95%的人仅是偶尔看一下,经常看的占不到5%,不过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人都看过芗剧,这一点也表明芗剧在当地还算普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