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菌药物治疗概述

抗菌药物治疗概述

第三代大环内酯类(酮内酯类) 泰利霉素
林可酰胺类 林可霉素 克林霉素
喹诺酮类药物
第一代 萘啶酸
第二代 吡哌酸
第三代 诺氟沙星
环丙沙星
第四代 莫西沙星
氧氟沙星 司帕沙星
加替沙星
左氧氟沙星 格帕沙星 克林沙星
(氟喹诺酮类 呼吸喹诺酮类)
氯霉素
酰胺醇类
土霉素 四环素 多西环素 美满霉素 替加环素
抗菌药物简介
为什么它们最常用?
1. β内酰胺类 2. 氨基糖苷类 3. 大环内酯类 4. 氟喹诺酮类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选择性毒性: 1、细胞壁 2、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场所) 3、DNA旋转酶
β内酰胺类
1、天然青霉素 2、耐酶青霉素 3、氨苄西林类 4、抗假单孢菌青霉素 5、第一代头孢菌素 6、第二代头孢菌素 7、第三代头孢菌素 8、第四代头孢菌素 9、头霉素类 10、氧头孢类 11、单环β内酰胺类 12、碳青霉烯类 13、β内酰胺酶抑制剂 14、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配伍的
革兰阴性杆菌
➢ 肠杆菌科
埃希菌属 志贺菌属 沙门菌属 克雷伯菌属 变形杆菌属 肠杆菌属
➢ 非发酵菌
铜绿假单胞菌 鲍曼不动杆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木糖氧化产碱杆菌
非发酵菌是一群需氧、无芽孢的革兰阴性杆菌。不发酵糖或仅以氧化形式利用葡萄糖。
基因型、表型与变异
基因型 细菌染色体、质粒DNA、转座因子
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思维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 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思维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 选择用药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 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1. 品种选择 发病部位 发病场所 基础疾病! 2. 给药剂量 3. 给药途径 4. 给药次数 5. 疗程 6.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要有明确指征
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典型细菌结构示意图
需氧菌与厌氧菌
专性需氧菌 微需氧菌 兼性厌氧菌 专性厌氧菌
个体、群体与微生态
个体(浮游菌) 群体
微生态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微生物-微生物 微生物-宿主 微生物和宿主-外界环境
细 菌 生 物 被 膜
非苛养菌与苛养菌
非苛养菌 苛养菌
黏菌素 磷霉素 夫西地酸 莫匹罗星
其它
抗菌药物体内过程
吸收 分布 代谢或生物转化 排泄
抗菌药物血药浓度曲线
药代动力学,PK 药效动力学,PD
抗菌药物后效应与 时间依赖性、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后效应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推荐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一日一次给药
时间依赖性且半衰期较短的抗菌药物
四环素类
甲硝唑 替硝唑 奥硝唑
硝基咪唑类
硝基呋喃类
呋喃西林 呋喃唑酮 呋喃妥因
磺胺类及甲氧苄啶类
磺胺甲噁唑 甲氧苄嘧
常用抗结核病药物
异烟肼 利福平 吡嗪酰胺 乙胺丁醇 链霉素 对氨基水杨酸钠 丙硫异烟胺 卡那霉素 卷曲霉素
噁唑烷酮类 利奈唑胺
环脂肽类 达托霉素
(如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肺炎链球菌)
生长速度
生长速度快 生长速度慢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时间一般为2-8周
根据是否致病分类
致病菌 非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
对细菌培养结果,应确认是致病菌 还是定植菌、过路菌、污染菌
按致病部位分类
呼吸道感染致病菌 胃肠道感染致病菌 泌尿生殖道感染致病菌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致病菌
抗菌药物治疗概述
2015-03
主要内容
一. 细菌的分类 二.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简介 三. 如何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四. 细菌耐药应对策略 五.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感染性疾病的三角关系
机体
(疾病)
微生物
耐药性 抗菌作用
抗菌药物
细菌的分类
分类的意义
个人
张老三,男,30岁,学毕业,在××单位××科室从事××岗位工作。 脾气、性格……
微生物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亚种 型 株
伯杰细菌分类
(1994年)
将细菌分为四大类目、35个群
革兰氏阴性有细胞壁的真细菌 革兰氏阳性有细胞壁的真细菌 无细胞壁真细菌(支原体、脲原体) 古细菌(未发现病原菌)
(传统分类和种系分类结合)
临床常见致病菌
革兰阳性球菌
葡萄球菌属 肠球菌属 琏球菌属
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思维
五、疗效评估及方案调整
(以肺部感染疗效评估为例)
1、症状 咳、痰、喘、精神状态、饮食 2、体征 啰音、血压 3、实验室检查
血象、CRP、PCT、血沉、肝功、肾功 4、影像学检查 胸片、CT 、MRI 、B超 5、耐药性的变迁
复方制剂
糖肽类
万古霉素 去甲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一代 卡那霉素 链霉素 新霉素 第二代 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第三代 阿米卡星 奈替米星 依替米星
(口服不吸收)
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酰胺类
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 地红霉素 麦白霉素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 克拉霉素 阿奇霉素 罗红霉素
表型 生物学性状:菌体形态与结构、染色性、 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
典型菌与非典型菌
典型菌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生存方式:以胞外菌多见
非典型菌
军团菌(兼性胞内菌) 衣原体属 (专性胞内菌) 立克次体目(专性胞内菌) 支原体属 (没有细胞壁,能在
每12小时一次 头孢唑啉 头孢美唑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每8小时一次 大部分β内酰胺类 每6小时一次 磺苄西林 亚胺培南
时间依赖性且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的抗菌药物
防耐药突变浓度与耐药突变选择窗
防耐药突变浓度(MPC) 耐药突变选择窗(MSW)
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思维
用药目的
预防用药 治疗用药 经验用药与目标用药相结合 诊断性用药
根据耐药特点
敏感菌 (S) 中敏菌 (I) 耐药菌(R)
常见的多重耐药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
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 对碳青霉烯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 喹诺酮类耐药大肠埃希菌(QREC)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