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读国学经典 构筑和谐人格

研读国学经典 构筑和谐人格

研读国学经典构筑和谐人格
改革开放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激发了中国的活力,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大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方面新的变化。

人们在每天忙忙碌碌的奔波中,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渐渐迷失了自己,感到身心疲惫和苦闷、焦虑、迷茫。

从而使今天人们心灵的需求比以往更加突出,现代科技无法释怀人们的心灵,使得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寻找心灵和谐等方面把眼光转向中华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从中汲取营养,滋补心灵,构筑和谐人格。

标签:国学;“和合”思想;和谐人格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深厚传统和丰富思想文化遗产的国家,以儒家思想为代表中华文化作为一种绵延几千年的传统,已经融化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而其中“和”是中华文明之精髓。

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在“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精神的提升以及增益人文教养”方面,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资源,在心灵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和合”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和”主要指人自我身心内外、人与人、人与社会三者关系的和谐;和谐人格是社会和谐的最为基本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培养和谐的理想人格是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的关键所在。

儒家认为,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而达到人自我身心的和谐,自身的修养是基础。

对此,孔子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的先“内圣”后“外王”的“内圣外王”之道。

孟子则指出,“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2],把修身提到治国、平天下的起点的高度。

儒家希望以修身为起点,通过人际的和谐、天人的和谐,最终达到“大同”社会的和谐。

在身心和谐方面,孔子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胸怀开阔保持乐观通达的人,其身心会自然协调。

身体的和谐来自各方面的和谐,同样的道理,社会的和谐是以各个个体为基础的。

以“和为贵”的人生追求,可以内化为以“和为贵”的做人原则,表现为从容不迫,礼乐人生的做人境界。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3]《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以“和为贵”,自然要求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自然豁达的心胸、坦荡平和的心境、超脱怡然的心神,讲究身心之和谐,内外之平衡。

心中保有“和”的心态,由衷而发,自然“发而皆中节”,无过无不及,做事从容而有条理,稳重而不走极端,做人也“人不知而不愠”[3],坦坦荡荡,顺天应物,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小大由之”的自由境界。

“和为贵”已成为今天人们追求的一条基本原则。

“和”体现一种亲和力、凝聚力,本身不失为一副很好的和谐内心、和谐社会调节剂。

个人是构成社会的细胞,
人人都追求和谐,家家都追求和睦,何愁天下不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被儒家列为对自身要求的第一位,这不是空想出来的。

在人人道德修养提高之后,人们与生活其中的国家的整体道德素质也将自然的提高一个层次,这里面是有因果必然联系的,没有个人追求,理想中的和谐是不会变成现实的。

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体制的不合理、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社会贫富差别的不断扩大,社会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不和谐、自然环境的恶化等因素,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

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学业、就业、经济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较大,科技发展带来的诱惑也越来越多。

在越来越剧烈思想压力、越来越多的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下,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各种不定的心理反应。

更多的思想压抑在心里,心理负荷越来越严重,甚至埋下了更加严重的隐患。

资料表明:“1995年对北京各高校进行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33.47%。

南京工业大学组织的2006暑期社会实践对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统计显示,有36.9%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中,存在中等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占33.3%,即每三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

”[5]可见,现状严峻,不容乐观。

因此,研究儒家“和合”思想的精神内涵以化解精神危机,实现人自身和谐,引导人们走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谐人格是社会和谐的最为基本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培养和谐的理想人格是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的关键所在。

传统儒家是按照“内圣外王”的思路来设计理想人格的,尤其注重“内圣”的人格理想诉求。

孔子所讲的“君子”,孟子所讲的“大丈夫”,荀子所讲的“成人”,这些理想人格全都具备“内圣”的特征。

对于理想人格的塑造,儒家主张“存心养性”的“修己”功夫。

《大学》认为,人的道德修养要达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修身就要诚意、正心,然后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要“正心”,“正心修身”是修己成圣的主要途径。

在儒家思想中,“心”主要是指心性、良心。

儒家认为,身心可以相互促进,修身能够养性,养性也利于修身。

修身养性的实质,就是解决自我的意识、思想、情感、行为是否得当、应当如何等问题。

通过修身正心,最终实现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养心”包含的意蕴是“不动心”,即保持心的宁静和谐,不为富贵利禄所动。

公孙丑问孟子:“不动心有道乎?”[6]孟子回答说,北宫黝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颤动,眼睛被戳不眨眼;把握和体认正义,以培养积善集义所生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合乎道义而无积弊;“求放心”,即把受世俗污染、诱惑而丧失了的本心找回来;“养心莫善于寡欲”[7],人内心私欲太多,就会扰乱心理,扭曲人性,破坏心灵的宁静、平衡与和谐。

保持心理和乐,还应培养“乐道”精神。

孔子赞扬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孔颜乐处”正体现一种“乐道”情怀。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9],与民同乐的爱民情结可以让人忘掉自身的得失,从而化解精神危机。

精神和谐的最高极至,则是“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吉凶”[10]。

“养心”、“乐道”的实现途径为致“中和”之道。

《中庸·章句》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未发的心理状态,是寂然不动的中,没有偏向性;已发而合乎节度,无所乖戾病态,称为和。

中和心理是一种健康心理,它使人戒惧、慎独、心正气顺,使一切烦恼、苦闷、焦虑荡然无存。

诚然,古人所追求的修身养性的人格和谐,在今天看来,有一定的神秘性和空想性。

但是,这些思想为现代人拓宽胸襟,扩大眼界、跳出俗见、摆脱无语困扰,确立起健康的人生态度,实现心灵和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论语·宪问[M].
[2]孟子·尽心下[M].
[3]论语·学而[M].
[4]中庸[M].
[5]奚晓岚.管窥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教育[J].科学教育参考,2008,(10).
[6]陈都.儒家和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J].鸡西大学学报,2008,(8).
[7]荀子·王制[M].
[8]论语·雍也[M].
[9]孟子·梁惠王下[M].
[10]易传[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