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的现状及对策摘要:在每次作业、考试中,我们总会听到一些懊恼的声音,许多学生为自己没看清题义或是没看清题目而仓促答题后悔不已。
这些题目只要再读一读,或者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
可是我们发现这样的错误并不是偶尔发生,粗心、马虎并不能作为学生经常做错题的借口。
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识字、读题已经不成问题。
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基础,在数学中审题教学举足轻重。
通过认真审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作良好的铺垫。
因此,要想很好的审题、解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方法和习惯就非常重要。
关键词:审题心理因素审题方法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
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
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
因此,要想减少这样的错误发生,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方法,竖立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小学生审题障碍的心理因素(一)、心理轻视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以为自己掌握得很好,自以为是,因此产生轻视心理,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粗心大意,结果在审题时出现了明显的偏差。
在班级里考试时,我们会发现班上总是会有几个学生完成的特别快,可是并不是他们完成的快就是成绩优秀。
你不禁要问他:你都做好了,都会做?他会认真的点点头,然后他们就等着交卷了。
等到卷子批完发放到他们身边时,那几个最先完成的学生中肯定会有人发现自己以为做对的题错了,而且还是会做的做错了。
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平常心来对待平时的学习和考试,既不能轻视,也不能过于重视。
(二)、心理畏惧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比较薄弱,当他们看到问题中条件繁多而又复杂时,便会产生畏惧心理,心情立即变得紧张起来,再也不想去多看题目,更不愿意去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了,因此学习的自信心自我丧失。
如五下有这样一道题:一只杯子里装满牛奶,小明第一次喝了半杯,然后加满水搅匀;第二次又喝了半杯,然后又加满水搅匀;第三次又喝了半杯,然后又加满水搅匀;第四次全部喝完。
小明一共喝了多少牛奶?本题的解法有两种思路:①第一次喝的,即二分之一杯牛奶,还余二分之一杯牛奶。
第二次喝的,即四分之一杯牛奶,还余四分之一杯牛奶。
第三次喝的,即八分之一杯牛奶,还余八分之一杯牛奶。
第四次全部喝完。
即喝完最后的八分之一杯牛奶。
四次所喝牛奶的总和是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加上八分之一加上八分之一,正好是一杯。
②尽管喝了四次,有三次喝的都加满水,但是并没有加牛奶,也就是说自始至终只有一杯牛奶,最后全部喝完。
所以,小明四次一共喝的牛奶是1杯。
本题由于喝了四次,每次喝了牛奶后又加满水,次数较多,条件较多、较繁,分析思路较乱,计算步数较多,审题时就认为有一定的难度,即使分析计算,还不一定正确,因此,往往会吓退学生,他们可能自动选择放弃。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契而不舍、不怕困难的顽强意志,要敢于向困难挑战,相信自我,就能战胜自我,以提高他们勇于消除心理障碍、克服学习困难的心理素质。
(三)、心理习惯思维产生定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或眼前看到的某种心理习惯的干扰,在审题过程中,不自觉地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产生思维上的定势,使审题有误,解题出错。
比如:“3元买了6支铅笔,问每支铅笔多少元?”学生有可能因为经常用大数除以小数,而把这道题解为6÷3=2(元),得到一支铅笔两元。
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思维定势的结果。
(四)、思路狭隘数学问题中包含着已知的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问题必须要从已知的条件中抓住关键,才能通过中间环节逐步向问题靠近,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果在审题中,思维处于狭窄状态,没有把思维的焦点转移到关键的条件上,导致思维焦点错位,便使问题无法得以解决。
例如:运一堆煤,先用大货车运了一半后,改用一辆载重3吨的小汽车运了5次,还剩2吨,这堆煤一共有多少吨?部分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他们的思维狭窄地集中在“先用大汽车运了一半”这个问题上,以为只有把大汽车运的这一半先求出来,再和小汽车运的3×5+2=17吨相加,才能解决问题。
就是想不到只要把思维的焦点转移到求“另一半”上,这堆煤的另一半都能求出来是多少吨了,这个问题还不能解决吗?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改变这种思维的狭窄状态,灵活选择方法解决问题,克服审题中的思维狭窄障碍,提高审题、解题的能力。
(五)、思维受阻数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多数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只要细心审题,题意就能理解,问题就能解决。
但是在一些较复杂的数学问题里,有些条件往往不是非常醒目,而以隐藏的形式存在,学生如果不能从题中分析出隐藏的条件,学生的思维就受阻,解题的思路就无法展开。
例如:有一种圆柱形食品罐头,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0厘米,侧面贴上商标纸,商标纸接头处是1厘米。
100个这样的罐头需要用商标纸多少平方厘米?如果去掉“商标纸接头处是1厘米”这个条件,学生的思维还比较流畅,都知道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是分别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为长和宽的长方形的面积,100个这样的长方形面积就是本题的所求,即2×3.14×6×10×100平方厘米。
而本题中含有条件“商标纸接头处是1厘米”,只要把圆柱的底面周长2×3.14×6厘米再加上1厘米作为接头,学生的解题思路就能展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即可列式为(2×3.14×6+1)×10×100。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帮助找出问题中的隐含条件,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隐含条件的作用,正确地使用好隐含条件,为学生扫除审题障碍,理清审题思路。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审题方法审题,是解题时的第一道关口,它和题目的立意息息相关。
其实在为题目解答的过程中,审题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我们不要把解题与审题截然分开,因为两者之间是几乎融合在一起,有机结合在一起——审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要较好的解题就必须认真审题,彻底把题目的内容及含义弄透,才能真正为解决问题打通道路,两者是相辅相成。
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就能帮助学生提高解答问题的能力,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分,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一)、看准,心读,脑记作为中高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已经能够自主的读题,但是与低年级不同的是他们要从有声读题向无声读题转变,要从用嘴读题向用心读题转变。
因为在平时学习中、考试中大多数都要求学生能够默读题目,独立完成。
而这时一些学生就会对读题大打折扣,漏字,漏句,或是添字等情况出现。
有的学生急于求成恨不得一目十行,有的甚至不看题目凭经验做题,他们会自己以为题目是这样的就不看原题盲目解题。
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差错,就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
虽然做题时不要求读出声音来,但是题目中的每个字,每个句都要在心里读出来,同时要在头脑中思考。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对于不理解的题意,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读。
看准,心读,脑记这是对认真读题审题的第一步。
如:56加上14的和除7的商是多少?读这道题时有的学生会顺口就把“除”读成了“除以”,这样就导致解题的错误。
所以我们首先要看准题目,毫不遗漏的把它在心里读出来,同时头脑还要记忆。
(二)、动手操作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
数学语言的精练、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审题的难度。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利用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审题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
1、画画点点如在五上的《找规律》中,有这样的题目:■■○○○▲▲■■○○○▲▲……照这样排列第21个图形是()。
当遇到这样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将一组组图形隔开:■■○○○▲▲┆■■○○○▲▲┆……。
这样帮助学生比较准确的把握题意,找到解题方法。
另外在有些题目里可能存在着一些比较隐蔽的信息,比如说单位名称的不统一,比如说谁的“一半”等这样的字眼,学生容易在解题时遗漏或是遗忘,那么可以在读题的过程中就把这些字词圈出来或是点出来,提醒自己,保证解题的正确性。
2、折折剪剪。
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折折剪剪的过程中,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如: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次可以得到哪些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等等。
教师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折折拼拼,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题意,正确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
如五下的《整理复习》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一卷塑料薄膜展开后,正好铺满一块30平方米的长方形的秧田。
这卷薄膜展开后长多少米?学生在解这道题时,会发现给我们的薄膜不是展开的,学生对于这样的薄膜为什么会正好铺满一个长方形不能很好理解,这时学生可以动手操作拿出这样的圆筒纸盒,将它剪开并展开,帮助学生了解这样的塑料薄膜展开后就是一个长方形,而图上的1.5米是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是30平方米,求长方形的长。
(三)、动脑思考1、推敲在认真读题的过程中,要仔细推敲题目中的字词,特别是在解决问题当中许多字词需要学生去动脑思考。
语言文字是题目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
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如在行程问题中的“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的行走情景,如在文字题中出现的“除以”“除”的含义,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进而防碍数量关系的确立。
其次,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
如“同学们修补图书。
五年级修补127本,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
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也就是“127本比四年级修的多28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养成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习惯。
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