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解剖
耳廓(auricle)
结构 外耳道
(external acoustic meatus)
软骨部(外1/3)
骨部(内2/3)
皮肤 神经
血管 淋巴
皮下组织少、耵聍腺 下颌神经的耳颞支 迷走神经的耳支 其它(颈丛) 颞浅动脉 颈外动脉 耳后动脉 上颌动脉 引流至耳周淋巴结
耳廓(auricle)
• 创伤时可引起软骨膜 炎,导致软骨坏死, 耳廓变性。 • 血管表浅,皮肤薄, 易受冻。 • 前面的皮肤与软骨粘 连较紧,皮下组织较 少,炎症肿胀时神经 易受压而致剧痛。
喉的韧带
甲状舌骨膜:位于舌骨和甲 状软骨之间,喉上神经内支 与喉上动脉、静脉穿过 舌骨会厌韧带 甲状会厌韧带 环甲膜
喉的韧带
环甲关节韧带 环杓后韧带
环气管韧带
喉的韧带与筋膜 (一)甲状软骨上缘与舌骨内下缘之间有甲状 舌骨膜连接,其中央及两侧后缘增厚部分,称甲 状舌骨中韧带 。及甲状舌骨侧韧带。两侧有喉上 神经内支及喉上动脉、静脉经此膜穿过入喉,为 喉上神经封闭注射部位。 (二)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弓上缘之间有环 甲膜连接,其前面中央增厚部分称环甲中韧带。 严重喉源性呼吸困难时,可经此膜穿刺或切开以 解除窒息。
甲状舌骨膜
环甲膜
喉弹性膜: 被喉室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部构成杓状 会厌襞与室襞
下部构成弹性圆锥
方形膜
弹性圆锥
喉的肌肉
将喉与周 围相连; 使喉体上 升或下降; 同时使喉 体固定。
喉外肌
(一)喉外肌 喉外肌将喉与周围结构相连,可使喉体上升 或下降,亦可使喉固定。二腹肌、茎突舌骨肌、 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咽中缩肌等,此组肌 肉均附丽于舌骨之上,可使喉随舌骨上升而上 提;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可使喉随舌骨下 降而将喉拉向下。
喉入口
喉室
(二)声门区: 位于声带之间,包括:声带、前联合、后联合
声带:位于室带下方,左右各一,由声韧带、 声肌及粘膜组成,因缺乏粘膜下层,血管少,在 间接喉镜下呈白色带状,其游离缘薄而锐。两声 带间的空隙称声门裂,简称声门。声带张开时呈 一等腰三角形,是喉腔中最狭窄部分。声门前端 称前联合。
声门区
喉内肌: 开关声门, 张弛声带, 活动会厌。
(二)喉内肌:起点与止点均在喉内(4组) 1.使声门张开(声带外展):主要是环杓后肌, 起自环状软骨板背面浅凹处,斜向外上方,止于杓 状软骨肌突后面(喉内肌唯一的外展肌) 2.使声门关闭(声带内收) (1)环杓侧肌起自同侧环状软骨弓两侧上缘,止 于杓状软骨肌突前方。 (2)杓肌:位于喉后壁,由横行和斜行的肌纤维 组成杓横肌和杓斜肌。
(三)声门下区:声带下缘至环状软骨缘以上的喉 腔,上部较扁窄,向下逐渐扩大为圆锥形并移行 至气管,幼儿期此区粘膜下组织结构疏松,炎症 时容易发生水肿引起喉阻塞。
声门下区: 为声带下缘 至环状软骨 下缘以上喉 腔
声门旁间隙
前外界是甲状软骨,内下界是弹性圆锥,后界为 梨状隐窝原发于喉室易进入声门旁间隙
耳蜗的生理
• 传音功能 • 镫骨足板→外淋巴→前 庭阶、鼓阶→基底膜。 • 行波学说 声波在基底 膜上的传播,在达到基 底膜共振频率与声波频 率一致的部位时,振幅 达最大,即每一种频率 的声波在基底膜上的不 同位置有一相应的最大 振幅部位。高、中、低 频声的共振部位分别在 基底膜的蜗底、蜗中、 蜗顶。
二.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 tube)
沟通鼓室与鼻咽的通道。长35mm, 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
成人与小儿咽鼓管的差异
三.鼓窦(tympanic antrum) 鼓室后上方的含气腔,有6个壁。
四.乳突(mastoid process) 4种分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 型、混合型。
成人型会厌
婴儿型会厌呈卷叶状
会厌软骨: 位于舌的下面,分 为舌面和喉面,舌面组 织疏松,发炎时易肿胀
(三) 环状软骨
(cricoid cartilage) 喉部唯一完整的 环形软骨,对保持呼 吸道的通畅尤为重要, 损伤后常遗留喉狭窄。 前部较窄,称环状软 骨弓,后部向上延展 而较宽阔,称环状软 骨板
喉的神经
喉返神经:
内收支
外展支
淋巴回流
以声带为界,方向多固 定.声门上区有丰富的淋 巴管。汇聚于杓会厌皱襞 向前穿舌甲膜主要进入颈 内静脉颈上深淋巴结。声 门区较少,声门下汇集通 过环甲膜进入喉前、气管 前,气管旁,进入颈深下
喉的动脉、静脉
动脉: 甲状腺上动脉:喉 上动脉,环甲动脉 甲状腺下动脉:喉 下动脉 静脉:随动脉伴行
4、会厌活动肌 (1)杓会厌肌:收缩时可将会厌软骨拉 向后下方使喉口关闭。 (2)甲状会厌肌:收缩时可将会厌软骨 拉向前下方使喉口及喉前庭扩大。
杓会厌肌
环甲肌
喉腔
由喉支架围成的管状 空腔,上通咽腔,下 连气管。以声带为界 分为声门上区、声门 区,声门下区。
(一)声门上区: 声带缘以上,其上口通喉咽部,呈三角形称 喉入口,喉入口由会厌游离缘、杓会厌襞、、楔 状软骨、小角结节、及杓状软骨切迹围成。声门 上区前壁为会厌软骨,两旁为杓会厌皱襞,后为 杓状软骨,介于喉入口与室带之间又称喉前庭。 1.室带:又称假声带,左右各一,位于声带上方并 与声带平行,由室韧带、肌纤维及粘膜组成,呈 淡红色。 2.喉室:开口于声带与室带之间的椭圆形空隙,其 前端向上外伸展成喉室小囊,内含粘液腺分泌粘液 润滑声带。
甲状软骨:
为喉部最大软 骨,由左右对 称的四方形甲 状软骨板组成
(二)会厌软骨(epiglottic cartilage)
扁平如叶状,上缘游离呈弧形,茎在下端,附 着于甲状软骨前角的内面。会厌分舌面和喉面, 舌面组织疏松故感染时易肿胀,婴儿与儿童会厌 质软呈卷叶状,并向前隆起似“Ω”或“∧”形, 成年后多近于平坦,质较硬。
喉间隙
会厌前间隙
喉的间隙
声门旁间隙
任克氏间隙
小儿喉的解剖特点
1.喉粘膜下组织疏松,淋巴组织腺体丰富,炎症 时易发生肿胀。
2.喉腔狭小,尤其是声门区较小,易发生喉梗阻。
3.喉软骨尚未钙化,较成人软。
4.喉体位臵较成人高,3个月时,环状软骨弓相 当于第四颈椎下缘,6岁时降至第5颈椎。
喉的生理学
呼吸功能 发声功能 保护功能 吞咽功能
杓斜 肌
杓横肌 环杓后肌
3.改变声带张力 (1)环甲肌:起自环 状软骨弓的前外侧, 斜向后上止于甲状软 骨后部下缘及下角之 前缘。收缩时以环甲 关节为支点,增加杓 状软骨与甲状软骨间 距离,使声带紧张
度增加
环甲肌
(2)甲杓肌:起于甲状软骨背面中央部前联合, 后端止于两处,其一止于声韧带及声带突的部分, 名甲杓肌内侧部或声带部,其二止于杓状软骨外 侧缘和肌突前内侧部,名甲杓肌外侧部,也称甲 杓侧肌。甲杓肌收缩时使杓状软骨内转,以缩短 声带使声带松弛。
内壁(内耳外壁)
鼓岬、前庭窗(卵圆窗)、蜗窗 (圆窗)、面神经管凸、匙突 前壁 与颈动脉相隔 鼓膜张肌半管 咽鼓管开口 后壁(乳突壁) 鼓窦入口、外半规管凸、砧骨窝、锥 隆起、鼓索神经 上壁(鼓室顶壁) 鼓室盖、岩鳞裂 下壁 与颈静脉球分隔
2.鼓室内容
⑴ 听骨 锤骨、砧骨、蹬骨
⑵ 听骨韧带 锤上、锤前、锤外;砧骨 上、砧骨后;镫骨环 ⑶ 鼓室肌肉 鼓膜张肌、镫骨肌
(一)呼吸功能 喉是呼吸的通道,在正常情况下声门是 空气出入肺部的必经之路。身体对气体的 需要量,受中枢神经系统反射性调节,声 门裂的大小也随之改变。平静呼吸时声带 略内收,深吸气或体力劳动时声带极度外 展,声门扩大,以增加肺内气体交换,调 节血与肺泡内二氧化碳浓度。
(二)发音功能 喉是发音器官,发音时声带向中线移动,声门 闭合,肺内呼出的气流冲动声带而产生声波,称 基音,再经咽、口、鼻等腔共鸣作用而成悦耳之 声音,声调的高低,取决于声带振动的频率,而 振动的频率又以声带的位臵、长短、厚薄、张力 以及呼出气流作用于声带力量而不同,而有高、 低音之别,声带在发音中的这些变化主要是由喉 肌运动加以控制。
外耳道(external acoustic meatus)
• 软骨占其外1/3,骨部占其内2/3,程S形弯 曲,检查时应注意。 • 皮下组织较少,与软骨膜和骨膜紧贴,炎 症肿胀时易致剧痛。
中耳由4部分组成: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
一.鼓室(tympanic cavity)分上、中、下3个鼓室, 6个 壁。 1.鼓室6壁 骨部:上鼓室外侧壁 外壁 紧张部 光锥 膜部即鼓膜(3层) 松弛部
• 外耳生理 收集声音、辨别声源、增压 • 中耳生理 主要为声阻抗匹配―――通过鼓膜与听 骨链组成的传音装臵来完成。 • 咽鼓管的生理功能 压力平衡、引流、防声、防感染 • 耳蜗的感音功能
中耳的生理
• 鼓膜:振动频率与声波 一致; • 有效振动面积比镫骨足 板面积大17 倍,使声压 增加17倍。 • 听骨链:锤骨柄比砧骨 长脚长1.3倍,使声压增 加1.3倍 。 • 增加声压17×1.3=22.1 倍,约27dB
喉Larynx
居于颈前正中; 舌骨之下; 上通咽,下接气管。 上端为会厌上缘 (第三颈椎), 下端为环状软骨下 缘(第五颈椎下缘)
喉软骨
有11块软骨组成: 单、大: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
双、小:杓状软骨、小角软骨、楔状软骨及 麦粒软骨
喉前面
喉后面
(一)甲状软骨(thyroid cartilage)
喉的神经
喉的神经均为迷走神经分支
(一)喉上神经 在相当于舌骨大角平面处分为 内外两支,内支为感觉神经,在喉上动脉穿入甲 状舌骨膜处后上方入喉,分布于声带以上区域的 粘膜。在梨状窝处粘膜下该神经位臵较浅,故可 在此作表面麻醉。外支属运动神经,支配环甲肌 及咽下缩肌。喉上神经病变时,喉粘膜感觉丧失, 致发生误咽,同时环甲肌松弛致发音障碍。
正常中耳乳突薄层CT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