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符号在建筑中的应用王家任摘要:城市建筑当中,因为工业化的发展,导致中国现代的建筑对中国传统的遗忘。
这篇文章重拾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希望能在建筑当中有所应有,来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关键词:中国传统符号哲学理念人文因素建筑应用中国的传统建筑作为一个复杂的空间系统,在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包含不同的意义,具有不同的品格气氛。
具体每一个建筑单体时,当然也具有基本的物质形态意义和非物质形态意义。
组成这些建筑品格的要素因此也可以简单的分为物质形态要素和非物质形态(人文)要素。
物质形态的其中的非物质形态要素由于受到自然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及至技术的影响而复杂多样,并统一转化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向人们时时传播着。
所以当我们谈及非物质形态因素的影响意义时,就很难将其中的条条框框理的清晰,因为影响建筑品格的这些因素复杂多样而且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有时候甚至是难以辨认的。
因此只有将中国的传统符号在建筑中的应用放在整个的人文背景下去分析才具备实际的价值,才能使得出的结论不失偏颇。
为了使这个研究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可以把中国传统的符号特征综括为四个。
一是直观的艺术认识,非理性的;二是抽象的,有着哲学思想作为依据的;三是社会伦理的,有诸多约定俗成的意义;四是掺进去宗教及民俗文化,程式化的。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是综合性的,从原始的意识“羊大”逐渐发展成为以儒道为骨干,以阴阳五行为线索,并参与神仙思想,佛教思想及宋明理学等的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
在史前时代,已经开始运用各种原始的符号来进行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活动,例如用色彩来表现各种器皿的美(西安半坡出土的鱼纹彩陶,甘肃宁定出土的方格纹彩陶等)。
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色彩做为一门“艺术”开始有“意识”的在建筑上面应用。
例如“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
《礼记》”“…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它把每一种颜色都规定了多种“意义”,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意义”不仅没有变,而且变的更加丰富和完整了。
于是在建筑的应用中,就大大加强了它的社会伦理意义和等级性。
上述的《礼记》“……”中就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建筑中柱子的用色。
“…品官房舍门窗户牖不得用丹漆。
…六品至九品厅堂梁栋只用粉青饰之。
…公侯以下…梁栋许画五彩杂花,柱用素油,门用黑饰,官员住屋,中梁贴金,二品以上官,正屋得立望兽,余不得擅用”这样,由于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约束使得传统的色彩“意义”在建筑的应用中往往固定在有限的类型和模式上面,并且得不到自我修正和完善的机会,导致中国传统的建筑在以后的发展(改革与传承)中似乎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今天的新建筑的色彩,让人失望的很,不能表现出中国的特色。
在这方面,日本作的很成功)。
传统的五色是于五行相对应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当这朴素的哲学观开始解释世界和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时,就不可避免的与各种观念联系起来,甚至陷入迷信。
下表为物物对应的顺序关系。
这样各类的五物之间就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既相生又相克,环环相扣。
是一种朴素的自然观,暗含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
“天人合一”就是从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而阐发的世界观,意思指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存在。
人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因此要顺应自然,却不是消极的无为的态度。
孔子“制天命而用之”《周易》也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成化天下”就是讲人要顺天而行,不断行动,取得成功。
当在建筑上的色彩运用时,却出现了两种易曲同工的判断标准,抛却等级制度的强制不谈,这两种理解标准都是传统建筑的强大的理想化甚至神化的精神支柱,在有些时候还不分彼此(在苏州的园林建筑中,既可以看到彼此融合又互为消长的烙印)。
如果拿其中的色彩来讲,例如故宫的在建筑色彩的应用,就是以一种强烈的积极状态出现在人的面前的。
民间士大夫的建筑,例如江南民居、书院、园林建筑等。
这些建筑多以黑白灰为主间或有一些低纯度的色彩,如棕色、土黄色、青灰色等,将建筑色彩能动性的与自然融于一体。
则如语“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
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灰照衣裳。
”如果简单的给上述符号作一下简单界定的话,即具有一种可视的,非理性的特征。
然而征。
因为各个要素的联系在他们的诞生起就紧密地联系着,并且相互影响着,假如为了研究的方便而割裂开来讲,就只能使得到的成果显得支离破碎,无科学价值。
建筑的基本形制有要数九宫格局的为典型了。
哲学家庄子把九宫格与数联系起来。
北朝数学家甄鸾在《数学记遗》中说:九宫者,及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这样,及确定了方位,即一在正北,二在西南……二四六八在四维。
奇数为样,偶数为阴,阴阳相配,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与五行结合起来,又形成了无行相克的关系。
后又以堪舆家所利用,将九宫格配以九色,九色又称九星。
堪舆家依据九星中与九宫格的对应关系来定房屋和人事的吉凶。
九宫格局对中国建筑平面布局的影响很大,九宫格的“四正”方位为厅堂,“四维”方位为正房,九宫格的核心为中庭。
“中庭型”模式向横阔方向可行成民间称谓的“五过间”、“七过间”或在中庭左右配以“护厝”式排屋,形成各种演化形式,但无论如何组合,都是以九宫格为基型。
下表为九宫格的对应图以九宫格及阴阳五行学说而衍生的堪舆术在建筑的选址,及朝向上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然而最受注重的便是门、灶、床三项内容了,即“阳宅三要”。
根据主人的命卦和房屋的吉凶等确定这三要的具体朝向布局方位,有时甚至要牺牲最好的功能联系。
与宅卦和命卦还有不解之缘的还有便布建筑节点,角落处的装饰。
这些装饰大多以中国的传统神话为基础。
这源于中国传统的鬼神崇拜,大到山川玉皇,小到柴灶土地爷,加上历朝历代的英雄贞烈。
鬼神们简直“人”满为患。
而中国南方地区由来重巫鬼。
《汉书·地理志》说,“江南地广,或火耕水溽。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信巫鬼,重淫祀”。
《后汉书·郊祀志》评述粤地“粤人俗鬼”。
《宋书·地理志》讲浙江“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
近世的史书中,亦不乏对东南地区崇巫拜鬼只好事的描述。
“始东瓯王信鬼,故瓯俗多敬鬼乐祠”(《嘉靖浙江通志》)“尚礼文、重丧制”(《万历温州府志》)南方地区的崇巫拜鬼之浓由此可见一斑。
唐宋以后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方文化的的大发展,又由于千百年来几次大规模的北方移民而带来的中原传统文化和南方百越文化的交融,使得鬼神崇拜为符号的建筑特征更加浓烈多彩。
明清时期南方的偏安又使东南地区的商业较为发达,商人较多,因此对神灵的崇拜极为兴盛,“旌阳许仙真君,盖江右忠孝神仙也。
而实为江右福星,直省府县以及各镇,莫不建庙宇,崇祀圣象”(嘉庆元年《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东南商人对神灵的崇拜并不是单一的,迫切的实用性的功利动机使…崇拜带来精神上的宽慰和期盼同乡的帮助”(陈东有,《明清时期东南商人的神灵崇拜》)。
为了达到这种特殊的精神需要,而使建筑形制的变形和一些装饰显得毫无规律可循。
商人居住地区的家族祠堂的功用也悄悄发生了转移。
例如无锡地区有的建筑房屋为菱型(民间称“元宝”型,意思即祈福),有的甚至偏斜六度左右。
无论一般建筑、祠堂还是会馆各种辟邪物为装饰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石敢当,它似有商代奠基遗俗缘起,后人则穿凿附会以为辟邪。
又如:女娲以刻有“泰山石敢当”终致蚩尤失败;又说:石敢当为一人名,胆大勇猛,善捉妖邪,民人遂立刻其名之石以辟邪。
其他诸如八卦牌,镇符门前镜、桃符等大都于传统的神话传说有关,是一种程序化的文化符号在建筑中的应用。
我们现在所能调查的建筑平面几乎都由传统的矩形“一明两暗”式(详见余英著《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而前后左右组成各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布局形式,有如北京为代表的四合院和南方诸文化区的“三合式”及“四合式”(或叫中庭型,余英著《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
他们相类似的布局特征的意义大体上是相同的,都强调了在中国那种聚族而居的生活条件下的凝聚性,向心性。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诞生于封建生产方式下的建筑组织形式更是暗合了我们内向保守,自我封闭的心理。
这时候祠堂充当人们联系,唯一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纽带。
所做的事实主要为祭祖,“岁时醮,春秋祭祀”,“宗,尊祖庙也”。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固有的性能,使她所滋养的这样一个子文化——建筑有着难以突破的“宗教”模式,从而使得在其影响下的族人不断接受集团意识和传统观念的教育,强化每个人对自身存在其中的血缘团体的自觉意识,培养家族、宗族成员间共同的心理素质,增加集团的向心力。
例如皖南地区西递村和宏村的规划布局形式,就是以村落的大小宗祠、支祠为核心,家祠为补充的“宗教”统治网络。
这种网络的坚忍性大大削弱了他的外向性,在以族形成的各个集团之间,由于各种利益占有的不同,家族意识的差异,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离心力。
中国建立的封建统治制度是顺应了这种“集团”形式的,天子则充当了天下子民共同的“祖宗”,要他们以国为家,于是中国成了最大一个文化约束意义上的社会组织结构群体。
在上述强大文化思想、伦理体制的“压制”下,以官式、民间士大夫建筑体系为主流,“民间百姓”、少数民族、宗教建筑体系为补充的建筑体制变的完整和成熟起来。
建筑是系统的空间,还是历史的产物。
我们现在大都不会再停留在建筑本身的研究了,而是要广泛论及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与建筑的互动性关系,而中国传统符号仅不过是各种复杂因素的简单抽象但是比较典型的表现内容。
因此中国传统符号对建筑的影响也是广泛而且久远的。
对中国传统符号这样一种非物质形态要素在建筑中是如何承载,外化的这样一个论题确实非常庞大。
上面的论述就基于这样的难度而只能拣其几点进行阐发,实际上由于各个因素之间具有的强烈的综合性而使本文的结论显得有点散而模糊。
实是本人的能力有限。
主要参考文献:余英著《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程建军、孔尚朴著《风水与建筑》沈福熙著《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色彩》(《南方建筑》第二期,一九九八年)李泽厚著《中国美学史》另参考《中国文化研究》等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