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体味词的声律之美。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3、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方式:诵读品悟点拨探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剪梅》(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这音乐美吗?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学生:《月满西楼》)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

(李清照)《一剪梅》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千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鸿雁南飞,花飘水流,西楼月满。

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二、反复诵读,体味声律美: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诵课文,然后请一个同学试读。

2、对这位同学的朗诵,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读得更妥当完美些?请再读一下。

3、放录音,听名家的示范朗诵。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

三、自主学习,品味诗句,体味情感美:
1、我们说:诗言志,词言情,你觉得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愁情?和《一剪梅》有什么不同吗?(深浓重)
2、那么哪些句子表现了李清照的愁情呢?能否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讨论
①讨论分析运用叠词的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

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

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

从“寻寻觅觅”到“冷冷清清”再到“凄凄惨惨威威”,逐层深入,文情并茂。

②讨论鉴赏借景抒情的精彩诗句: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

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

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

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

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
破碎的心上。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③在分析鉴赏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起再诵读这首词,深入地体味李清照无限愁情。

四、合作探究品味意象感受意境美
1、那么李清照是怎样表现这种愁情的呢?她是借什么来营造这种氛
围的?学生:(意象)
找出本词出现的经典意象:
淡酒、秋风、大雁
黄花、梧桐、细雨
2、分组讨论整理含有这些意象的诗句,总结常见意象的象征义。

(投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雁”意象的诗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意象的句子: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征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有关“梧桐”意象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之物
五、知人论世,体味愁情
无论是《一剪梅》,还是《声声慢》都反映了诗人李清照内心无端的悲苦,我们能否结合她的身世、生平来谈谈她的愁到底是什么愁情?
(投影板书)
痛:天上人间各半悲:美满姻缘难全
伤:半壁江山沦陷恨:偏安一隅用奸
苦:形影相吊孀晚愁:漫漫余生难捱
六.达标训练:
她另一首词《永遇乐》可以和本词比较来读,试分析词的思想感情:(投影):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

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④次第:接着,转眼。

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节。

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簇带:妆扮之意。

李清照晚年飘流异地,人老憔悴,白发蓬乱,虽值佳节,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七、小结:投影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

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
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
化身。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
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
只有她一人。

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

八、作业
收集有关写“愁”的诗句,并体会这些诗句的不同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