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吴昌硕篆刻艺术及影响

浅论吴昌硕篆刻艺术及影响

浅论吴昌硕篆刻艺术及影响摘要吴昌硕出生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处在一个时局动荡的社会,然而,这正是促进他不断变化发展的动力。

也正是因为他处在这个社会时期,能够有许许多多的前人治印经验来让他学习和钻研。

加上大量文物资料的发掘也给了他许多便捷,再加上吴昌硕酷爱书法,国画,使的他对篆刻的造诣有了全方位的继承和发展。

并一跃成为这一时期书、画、印的带头人物,成就了他人难以达到的高度。

全文共分三个大章节:第一章对吴昌硕的社会背景及个人经历做一介绍,这样使大家能够从生活中了解吴昌硕先生。

第二章全面介绍吴昌硕篆刻的艺术特征。

从3个小节来介绍1、书写美与刀法美的彰显2、边款布局3、篆刻中的灵魂美,第三章是阐述篆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篆刻、艺术、技法、刀法AbstractWu Changshuo was bor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n a society of civil unrest, however, which is the engine for his ever-changing development. Precisely because he is in this society, there are plenty of previou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printing to help him learn and delve into. Plus a large number of cultural relics excavation also gave him a lot of convenient, together with Wu Changshuo's passion for calligraphy,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makes his plays to seal a full range of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And become a book, painting, Indian leader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others to reach the height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chapter on Wu Changshuo's social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to make a presentation, so that we can learn from life, Mr Wu Changshuo.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art of Wu Changshuo's seal characters. From 3 bars to introduce 1, writing beauty and the beauty of the cutting of the show layout 2, side 3, seal-soul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elaborate carving art influence.Key words: seal carving, art, techniques, knives目录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92335828" 摘要IHYPERLINK \l "_Toc92335829" Abstract IIHYPERLINK \l "_Toc92335830" 前言1HYPERLINK \l "_Toc92335831" 一、吴昌硕的生平2HYPERLINK \l "_Toc92335832" 二、吴昌硕篆刻艺术4HYPERLINK \l "_Toc92335833" (一)书写性在刀法中的体现4HYPERLINK \l "_Toc92335834" (二)边款布局4HYPERLINK \l "_Toc92335835" (三)篆刻中的灵魂美5HYPERLINK \l "_Toc92335836" 三、吴昌硕篆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7HYPERLINK \l "_Toc92335837" 结语10HYPERLINK \l "_Toc92335838" 参考文献11HYPERLINK \l "_Toc92335839" 谢辞12前言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时中国出现了一大批篆刻艺术家,把篆刻艺术再一次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巅峰。

吴昌硕老先生就是这个时代举世闻名的篆刻家之一。

在诗赋、金石古训、国画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更加让人信服的是他的治印,开创了篆刻史的新道路。

本文就对吴昌硕的生平和篆刻风个给大家解读一下,为学者学习治印提供更好的借鉴。

一、吴昌硕的生平吴昌硕生于公元1844年逝于公元1927年,浙江省安吉县人,是我国近代名震八方的艺术大师。

“在自己刻的印章边款中用的书体多样,篆书、隶属、楷书、草书都加以用运”。

[1]作为一个篆刻者能四种书体同时并入不是一件难事,而难的事是他能将四种书体和自身的书法笔意墨韵加固在一起,促成自己的刻印风格,达到一般篆刻者所难以达到的程度,不仅为海内后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和借鉴的篆刻财富;同时在国外,也影响了一大批追求的学子。

如:韩国、日本等刻印家就从中获得了许多经验和启示。

清代吴昌硕,初名俊,又为俊卿,“道光二十四年农历的八月初一,诞生在浙江省安吉县的彰吴村”。

[2]因为他的别号非常的多,比较见的基本上有苦铁,大聋等。

因为吴家世世代代都是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曾经上任过安吉古桃书院院长。

他的父亲在咸丰年代的时候考举过举人,他的伯父也是咸丰年代的举人。

所以说,吴昌硕从小的时候便受到自己家风熏陶,自幼习书。

在他十岁的时候便被送到离家5.6公里远的邻村去念书,因为他从小受他父亲的影响,所以也对书法和刻印比较擅长。

在他十四岁的的时候,就开始一边读书一边刻印,还有时候偷偷的瞒着老师去磨石刻刀。

由于吴昌硕出生的年代,那时候的晚清,内忧外患,内有反清复明的太平国运动,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所以当时的人们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正因如此,缶老一直过着艰苦流离的困苦生活。

1861年正是他十七岁的时候,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事,祸及百姓,许多人不得不逃离家乡,出外谋生。

吴昌硕也不例外,他还在战乱中与父亲失散,家中的亲人还有乡亲们因为饥饿而死去。

他的前半生经历了生离死别,妻离子散的困苦。

在《别荒园》中也有提到,翻译成现代文应是“在以前到处都是战乱,乡间在战火中都成了焦土,在战火中死去的乡人好几千人,侥幸生存下来的人也寥寥无几,这种流离失所亲人分离的日子是我内心十分痛苦。

”然而,就是这段生离死别、妻离子散的这段生活锻炼了他那种坚忍不拔,奔放不羁的气概。

在他七十一岁的时候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与他的老父亲相依为命的日子。

而在第二年也就是他七十二的时候,考上了秀才。

便和父亲和他的继母搬迁到了县城里居住。

在缶老二十三岁的时候,拜同乡的老前辈施旭先生为老师。

缶老,虚心问学向他学习作诗、写书法、搞篆刻。

在1870年的时候跟着大师俞曲园学习篆刻和金石训诂。

第二年便回家乡自己学习,以教书育人、写对联和拟辞赋为生,1874年,他再次去杭州问学,使吴昌硕在辞赋、书法、刻印等各个方面奠定了很好的基石。

再后来俊卿又问学苏州、湖洲、上海等地、与师友相互切磋。

俊卿的一生,各类皆善,书法、国画、篆刻最为著名,可谓是家喻户晓。

他先学习篆刻,有学习诗赋,再学习书法,最后学习国画,由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把这四者交融在一起,打造了一世传奇,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艺术增添了新的艺术特色,从而将自己的专长表现出来。

所以在他的书、画、印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点。

这便是所谓的画中有书印、印中有书画,在他的作品中,诗情意境各有他的艺术特征。

那就是“气势宏大、力魄雄伟、用笔结字,严谨中见洒脱。

挥毫泼墨,浑朴中见华滋,敦厚中见灵动”。

[3]在《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中把民族的思想感情和当时时代的特点及个人品质融会贯通。

在吴昌硕的书法特点中,他本人年轻的时候主要就是以临摹楷书和篆书,他比较注重用笔和字的结构与线条,从而为他的篆刻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他年轻的时候常常去杭州与湖洲学习,结拜了时彦如和杨见山等好友,从此便喜欢上了篆隶等,又受邓石如和吴让之的影响,所以他的篆刻突飞猛进。

他本人还喜欢临摹汉碑,如《尚山石刻》《张迁碑》《石门颂》等等。

在苏州安定下来以后又潜心学习篆书,心中已经明悟篆书对篆刻的重要性,把《石鼓文》当作是主要的学习范本。

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刻苦学习,他在题《何子贞(绍基)太史书册》诗中写道“曾学百汉碑,曾抱十石鼓。

”[4]十年如一日的学习,使他在书法上的造诣更深。

在书法上以石鼓文来取胜,并又学行草书,开始学习王铎。

后来学习欧阳询和米芾等大师。

从而提升了他自身的艺术价值,由于他学习刻印很早(大约十四岁左右),同时学习时间长(从少到老),一生中印出印谱无数,就出版来说就有十多种。

在岁月的洗礼与磨练中,俊卿推成出新在篆刻上更是有着继王开来独树一帜的治印风格。

二、吴昌硕篆刻艺术(一)书写性在刀法中的体现印章“松管齐”如下(图2)的印面是较恬静秀美的风格,作者刻边款时,由作品整体和谐的考虑,采用墓志中点画俊秀一路的楷书风格,来表达这种真实的艺术效果。

吴昌硕选择多拿单刀侧锋法轻轻的向前刻,刻到撇画收尾的部位时转化刀法使冲刀慢慢带有一点向上拨的意思,使得笔画的轮廓带有几分隶书的意思,微具有古朴之意,和印面上的汉印之古交相呼应,并且既看到刀法中书写的鲜活墨痕,又看到了刀法中侧锋的刃影,使得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多姿,中表现出了书法墨写美与刀法的凿刻美。

印章“缶记”下图(3)的边款,他主要就是运用了隶书体,采用了《衡方碑》《张迁碑》隶意。

这两个碑线条古朴方正,特别是《衡方碑》的篆意浑然天成。

为了能够得到它的线条美感,吴昌硕的篆刻法结合双刀和单双刀并用的理念。

在行刀过程中有缓也有驰。

特别是在《张迁碑》中吴昌硕运用巧妙的手法取“城”的一个字的势态,诠释了其高超的刀法。

“城”整个字中斜钩运用单刀法,缓慢使出,然后再用双刀加以补足,让线条质感更加古朴浑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