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指导与训练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指导与训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一、高考说明文命题的陷阱 1、随意扩大或缩小 (以偏概全)(对句子的理解)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全部”“有时”“凡”“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8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B 项却将其表述成了“中医学2理论指导, 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关键“差不多”“将来”等修饰限制语等【对应文段】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I 第10 A.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A的错误。

3、 主次不分 ”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7 B.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B 项说“主要来源”则主次颠倒。

4、不分条件性质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压病 (8)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380毫米汞柱以上”B5、 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绿”、苏州的“碧螺春”。

10 A.A 项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6、 张冠李戴的分配。

7、 答非所问【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l 第8 D.藏族非常喜D8、 混淆肯定与否定加以肯定。

机本身的计算能力。

7 D.网格协议能提供标准平D就犯了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的错误。

9、 歪曲、夸大事实解10 B.【剖析】根据原B 项却将其夸大为“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10、无中生有【对应文段】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3份报纸进入前20270万份排在第9186万份排在第18150万份排在第20名。

中达82007080万份。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A 项“国际影响深远”的说法就犯了凭空臆造的错误。

11、指代不明理论指导: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

【对应文段】原文第二自然段“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 【试题】如1999年全国卷第18题C 项:“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心脏仍能保持在非低温条件下收缩和舒张的原状不变。

”【剖析】“此”所指代的内容,就能判断C 项是错的。

因为,“此”指代“非冬眠动物”“随着温度的降低”“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那么,与“非冬眠动物”这一特征“相反”,即冬眠动物在低温条件下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反而提高,这也就必将导致心脏的舒张加强。

因此说“保持”“原状不变”就是不对的12、断章取义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2题,题目是要求考生找出不用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

作为这个题答案的C 项是这样表述的:“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可以找到的,且就在集中阐述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原因的一段,可为什么不对呢?因为原文中这句话的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这句话和前面选项的那句话合起来才能作为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的依据。

13、偷换概念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3题的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

古诗文中的“燕”并非现在人们说的“燕子”,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由此看来,我们在解答试题时,对文中尤其是选项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力求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辨别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14、主客颠倒15、混淆时间16、逻辑错误(混淆“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主要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逻辑错误类型出题方式有两种。

一是条件不充分。

【对应文段】“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减缓酸雨的发生。

”【试题】例如2002年全国卷第10题A项:“沙尘暴曾给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所利用。

”【剖析】原文只是说曾给这三个国家带来过好处,并不能推断出“将被人所利用”的结论。

条件不充分。

二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且必要条件。

【对应文段】原文说全球气候变暖后,“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试题】2003全国卷第10 题的B项:“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剖析】不能反过来说,因为气候变暖与“滑雪运动”“台风袭击”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且必要条件。

补充说明:必要条件:只有……才充分条件:只要……就例:《阅读可以个性》第12题C项:只要形成生命中内在的感应器,我们就能读出一些公认伟大的书的”好“来。

原文:文章第三段强调有了阅读的内在感应--”热爱“,会产生阅读的”迷狂“,从行文看,这是指并不多见的一种可能性,而本项的表达太绝对化了。

必要条件有事物情况A与事物情况B,如果事物情况A不存在, 事物情况B就不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 A就是B的必要条件。

例如: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

充分条件有事物情况A与事物情况B,如果事物情况A存在, 事物情况B就存在;如果A不存在, B不一定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 A就是B的充分条件。

例如:某人犯了杀人罪,是某人被判处刑罚的充分条件。

因为犯杀人罪触犯刑律,必然被判刑。

但是如果某人未犯杀人罪却未必不被判刑,他可能因其他罪行而被判刑。

事物间的充分条件关系,常以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如果某人犯杀人罪,那么,某人要负刑事责任。

17、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文章结构分析错误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分析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重要考点之一。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个新考点在2017年全国新课标三套语文试卷以及其他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均有考查,2018年全国新课标三套语文试卷以及其他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继续考查。

其实,在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多年考查中,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作为论述文的三要素,一直涉及其中,只是没有单独作为考点列出来而已。

在2017年新修订的高考大纲中,明确列出了这个考点,表明对这方面的考查将会更加重视,今后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设置上也会进一步强化。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修订版)明确界定了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选材范围和考查目标:“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从中可以看出,新增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点,将是今后几年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主要考查目标之一。

一、论点。

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陈述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

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

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千万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

论点的位置有五个:文题、开头、文章段落开头,文章中间、结尾。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有的论述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二、论据。

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

(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使用论据的要求:确凿性。

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

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

典型性。

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论据与论点的统一。

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

三、论证。

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一,论述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1)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表明自己的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这些看法和主张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实践,确实是自己所独有的正确的认识和见解,或者是切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张。

要使读者感到有新意,增长知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必须围绕所论述的问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

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要归结到这一问题。

在论证过程中,不能离题万里,任意发挥,或者任意变换论题。

如果有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要与中心论点有关联,要从属于中心论点。

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

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了解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议论文的逻辑性很强,论证必须紧扣中心,首尾一致。

“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础之上。

在立论的过程中,需要提到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误解自己的观点。

(2)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

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