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安乐死合法化的探讨

对安乐死合法化的探讨

对安乐死合法化的探讨【内容摘要】:由于在世界一些国家发生了因安乐死而引起的纷争,还有各种绝症患者在请求政府给予安乐死,使得安乐死又一次成为了热门话题.虽然安乐死已在某些国家为合法但其合法性仍被世界各国所怀疑.但我们可以看到安乐死的合法化作为一种价值选择的趋势,已逐渐为各国人们所接受。

所以本文将通过国内外安乐死的立法进程;安乐死合法化的基本理念之争;安乐死合法化需要论证的问题和在我国使安乐死合法化的构想,四个方面来探讨安乐死的合法化问题。

【关键词】:安乐死 合法化 积极安乐死【作者简介】:贵州民族学院法学院2002级法学专业(2)班 时宇星引言: 生存与死亡是一对反义词,也是一种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但几千年来人们总是对生存关注倍至,对于死亡却讳莫如深.在法律上就规定有"生存权"、"生命权"等一系列与生有关的权利,但却从未见过一条有关"死亡权"的法律规范.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不仅追求生命的快乐与幸福,还希望在迈进死亡大门时没有痛苦,于是死亡和安详快乐的离世,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安乐死.安乐死源于希腊文,意思是“无痛苦的,幸福的死亡”或“有尊严的死亡”。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无痛苦的死亡,安然地去世;二是无痛致死术,为结束患者的痛苦而采取致死的措施。

我国学者对安乐死的定义是:“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家属的真挚而恳切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全过程。

”[1]根据一般的安乐死分类方法,安乐死可分为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还可以分为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和无法知悉本人意愿的安乐死(如病人为婴儿或植物人等)。

我们通常所说的安乐死主要指积极安乐死又称主动安乐死,是指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在无法挽救病人生命的情况下应病人和家属要求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结束垂危病人弥留的生命或加速病人的死亡的过程。

[2]所以通常所说的安乐死是一种特殊的选择死亡的方式。

由于安乐死是矛盾且统一的,特殊的,所以引起了各界人士对生命至上的思考,对于安乐死是否人道,是否合乎伦理,学者们众说纷纭,对于安乐死是否该合法化更是莫衷一是.在本文中本人将要就安乐死合法化进行探讨.一、国内外安乐死的立法进程早在古斯巴达,就有可予处死不健康婴儿的安乐死记录.在古罗马和古希腊,杀死婴儿、自杀和各种安乐死行为更是广为人们接受。

纵观各国安乐死立法的进程,最早出现的是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安乐死法案。

30年后,英国于1936年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且于同年向英国国会提出了安乐死法案.该年美国也发起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但由于有披着“合法杀人”外衣的嫌疑,遭到了民众的纷纷反对。

1938年,希特勒借口实施安乐死,建立了安乐死中心,杀死20多万人,这使安乐死笼罩上恐怖的阴影,阻碍了安乐死的蓬勃发展。

到1976年9月30日,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签署了第一个《自然死亡法》[3](加利福尼亚州健康安全法),规定“任何成年人可执行一个指令,旨在临终条件下中止维持生命的措施”。

是年,在日本东京举行了“国际安乐死的讨论会”,会议宣称要尊重人的“尊严的死”的权利.1993年2月4日,英国最高法院裁定英国第一例安乐死的案件,同意了年仅21岁患者的父母和医生的申请,停止给他输入营养液。

1993年2 月9 日荷兰参议院通过了关于“没有希望治愈的病人有权要求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安乐死立法的国家。

受此影响,澳大利亚北部地区议会于1995年也通过了“安乐死法”(但实施不到两年即废止)。

2000年10月26日,瑞士苏黎世市政府通过决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允许为养老院中选择以“安乐死”方式自行结束生命的老人提供协助。

2001年4月10日,荷兰议会上议院以46票赞成,28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安乐死法案。

为了避免滥用安乐死,造成非正常的死亡,法案本身规定了非常严格的条件:患者的病情必须是不可治愈的、患者遭受的是难以忍受的无限折磨、患者必须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经过深思熟虑后,完全自愿地接受安乐死。

荷兰医生并没有决定安乐死的权利,他们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否则将受到起诉;同时,实施安乐死的医生必须咨询另一名负责医生的意见。

[4]于是荷兰成为了当今世界上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安乐死运动在一国已彻底取得了胜利。

比利时众议院于2002年5月16日通过了“安乐死法案”,允许医生在特殊情况下对病人实行安乐死,从而成为继荷兰之后第二个使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西班牙也正在酝酿就此问题立法.从以上国外对安乐死立法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安乐死法案其安乐死的对象都主要是那些患了绝症,目前无法救治,或是一直处于人为条件下维持心跳、呼吸或意识已处于昏迷状态,虽生犹死的病人,且均规定了必须是处于自愿的还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及一定的程序后才予以实施.这实际也是对生命权予以保障的一种方式.其实在我国,学者也曾多次提出了安乐死的立法需要,并于1998年,由山东省中医药大学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提出了《安乐死暂行条例(草案)》,[5]但目前,我国法律还没有关于安乐死的成文法,也就是说,法律没有授权个任何机构和个人实施安乐死的权利。

但是从1992年起我国全国人大提案组每年都会收到要求使安乐死合法化的提案.而在1986年陕西省一名叫王明成的男子为身患绝症的母亲实施了安乐死的首例案件到现在无数身患绝症的人请求政府给予安乐死来看,安乐死在我国被国人在意识和心理上所接受,并且默许这种行为。

虽然各界人士及群众均普遍认同了安乐死,但由于安乐死是涉及医学、哲学、伦理学和法学的综合命题,对于安乐死的各种争论仍在继续进行着.二、安乐死合法化的基本理念之争不管是在哪一个学术领域,从哪一个学术角度对安乐死的争论都从未停止过.但因为已有国家对安乐死进行了立法,而安乐死合法与否的问题却仍然是法学界争论的焦点.所以安乐死在法学领域的争论更是引来诸多关注.理论上存在否认和赞成两种观点.否认者称安乐死为"合理的谋杀",认为承认安乐死合法会出现难以控制的负面效应,会给他人的生命带来一种危机感,成为实施杀人工具的嫌疑,并且认为医学是不断进步的,今天治愈不了的病不代表永远无法根治,凡顽症而避之,不符合科学的精神也不利于医学的发展,而医生的职业道德救死扶伤也不允许他实施相反的行为。

再加上对二战纳粹的行为的焦虑更使安乐死罩上了阴影.而赞成者则称安乐死为"安详的解脱",认为让个体平静而有尊严的死去是人的基本权利,个人应当有选择生的方式和死的自由的权利,在人实际丧失继续生存的可能性时,结束其生命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从而使有限的卫生资源用于更需要的人们并且使其家属与亲友结束精神上的折磨. 本人认为无论是否认说还是赞成说均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世间的事永远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既然是相对的就会有利弊相伴.我们不能否认,安乐死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就可以真正解除病人的痛苦;用得不好,就可能成为剥夺病人选择生命权利的借口,被不法不义之徒滥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害怕它的弊就同时抛弃了它的利,其实当一事物的利大于弊时,我们就应该支持它,反之,就应当反对它.在本人看来,安乐死是一个利大于弊的事物,是解脱痛苦的一种代名词.一方面,它使处于病魔折磨下的无法治愈的病人早日脱离痛苦,安详、快乐的离去;另一方面,它又减轻这些病人家属精神、经济的负担,还会使社会有限的卫生资源用于更有"需要的人们".其实,当一个人病入膏肓,无法救治时,大家都明白安乐死是早点结束痛苦的最快捷的方法,但却也是亲人无法接受的一种方法.对一个永远无法再见到的人,亲人们总是希望能多看他两眼的,为此即使绝症,亲人们也要倾家荡产,负债累累在所不惜的救治,同时他们还要在精神上倍受煎熬而最后还是眼睁睁的看着亲人扭曲的笑容,痛不欲生的离去.所以本人认为只有深切体会过那种生不如死的人才知道--安乐死是对病人及其亲人的一种爱,虽然残忍了点.本人对安乐死虽然持赞成、支持的态度但就安乐死是否能合法化的问题,本人认为由于安乐死具有复杂性且有利有弊,所以不能草率的作出回答.安乐死其本身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解决了才能推动其合法化.三、安乐死合法化需要论证的问题(一)、安乐死的价值、目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他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6]对于安乐死的价值而言,本人认为是它保证了人这个主体的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在于它对社会的贡献,而这种价值往往体现在生命的质量上,当一个人的生命连质量都谈不上时,他又如何保障它的价值呢?对于一个无望好转的病人所遭受的是肉体和精神上的极端痛苦,虽然活着但生活质量很底就更谈不上对社会的贡献了.当生命的价值由于病痛的折磨在逐渐的消失,死亡不可避免时,为何不在适当的时间选择一种更有价值、有尊严,更安宁的死亡方式呢?所以本人认为实施安乐死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使生命的价值得以再度体现.每个个体的生命都应该是在一种健康的状态下存在,生命如果处在一种无限期的痛苦状态,那也是对生命的亵渎.根据各种著作的论述,安乐死可分为被动与主动、自愿与非自愿安乐死。

被动安乐死是消极的安乐死,停止治疗和抢救措施,任晚期病人自行死亡;主动安乐死又称积极安乐,前文已提及。

非自愿安乐死是指对那些无行为能力的病人施行安乐死.[7]本人认为无论是那一种安乐死均是由人工控制,但其目的是重在使病人“安乐”,不在使病人“死亡”。

具体的来说,安乐死对于病人,本身是为了避免死亡时的痛苦;对于病人家属来说,是减轻了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负担,同时亦能感受到病人是有尊严、安宁的离去的;对于社会来说,一方面是给予了病人自主选择有尊严的死亡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节约有限的卫生资源,用于更需要又更有希望的病人身上.对病人、病人家属和社会均有利。

(二)、安乐死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安乐死的行为虽在两个国家为合法且也有国家已明示或默示的方式认可了安乐死的事实,但反对的呼声仍然存在着,并且是一种主流的声音.为什么一方面安乐死得到了国家法律的承认;另一方面人们又要不停反对呢?在本人看来这涉及到安乐死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的问题.在极力反对安乐死的人们看来安乐死是不人道的,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那么,什么是伦理道德?安乐死到底是否符合伦理道德就成为它能否实现合法化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伦理道德是指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的总和,并转化为个人的内心信念和自觉自愿的生活实践;它用善恶、是非、正义与非正义等概念来评价人们言行的道德价值.[8]当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准则时就会受到社会和群众舆论的赞扬而违反了道德准则时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批评.安乐死作为人们的一种行为同样要受到道德行为规范的调整,接受社会和群众舆论的评论.本人认为从道德角度评价,安乐死是处于绝症无望的病人自觉自愿的选择生死的一种行为,没有遭受到任何外力的强迫,是病人内心真实的意思表示,这种行为是有道德责任和价值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