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安乐死的合法化

论安乐死的合法化

论安乐死的合法化摘要:安乐死的本质不是授人以死,而是授死者以安乐。

现代文明社会应尊重患者的生命权与个人选择,对患者以临终关怀,使之死亡状态得以优化从而使死亡安乐化。

安乐死具备现实性、合理性,所以安乐死应该有其合法化的地位。

关键词:安乐死起源现状立法思考实施程序(一)实施程序(二)违法执行安乐死应承担的责任五、安乐死的立法思考一、安乐死的起源及各国的现状(一)安乐死安乐死(Euthanasia)一语源自希腊语“美丽的死”(Euthanlos),又称安死术或称怜杀原意是指舒适或无痛苦地死亡。

①安乐死作为一种特殊的死亡形式,目前尚无一个统一完整的定义。

《牛津法律指南》将安乐死定义为“在不可救要的病危者自己要求下,所采取的引起或加速死亡的措施。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对其定义为:“对于现代医学无可救药的并濒临死亡的病人,医生在患者本人真诚委托的前提下,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可以采取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

”安乐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安乐死,包括一切因为身心原因致死,让其死亡及自杀。

狭义的安乐死则把其局限于不治之症而又极端痛苦的人,即对死亡已经开始的病人,不对他们采取人工干预的办法未延长痛苦的死亡过程,或为了制止剧烈疼痛的折磨而采取积极的措施认为的加速其死亡的过程。

安乐死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安乐死”实施的对象应该是指那些有充分证据证明在当前医学条件下毫无救治可能并正处于极端痛苦之中的病人或者是无生命价值的人。

2、“安乐死”应该是在病人自愿请求3、在死。

积极澳大利亚,是一个历史上较早在个别区域范围内通过了安乐死立法的国家之一。

1995年5月25日,澳大利亚北部地区议会通过了《临终患者权利法案》。

该法案自1997年起生效实施,于1999年3月被废止。

③至今为止,英国还没有一部独立的安乐死成文法。

但并不等于医生不能为患者实施安乐死。

2002年3月22日,英国最高法院裁决同意了普雷蒂娜女士可以实施安乐死。

这一判例,表明安乐死在英国事实上已经取得了合法地位。

④荷兰2001年4月10日,荷兰议会上议院以46票赞成、28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了安①储怀植:《美国刑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页②严领蓉:《关于安乐死立法的思考》载《海南大学学报》2004年12月第4期,第323、324页③王晓慧:《论安乐死》,吉林人名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69页乐死法案。

日本是世界上首次以司法判例形式附条件地认可安乐死行为合法的成文法国家。

1962年12月12日,名古屋高等法院公示的适用安乐死六个条件,它不但为日本本国日后的安乐死案件审理提供了相应的法律准则,亦成了世界各国刑法学届约定俗成的一个不成文惯例。

⑤(三)我国安乐死事件1986年在陕西汉中发生了我国首例安乐死:医生蒲连升应患者女儿的要求,为患者夏素文实施了安乐死,后被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

案件经历了6年诉讼后,蒲连升终获无罪释放。

这并不意味安乐死是合法的,只是蒲连升开出的冬眠灵并非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危害不大,才不构成犯罪。

1994年9月8日,河南省宁陵县的吴秀云因患。

⑦可1、代人的幸福观原则。

⑧2、“生命价值”说:持该说的学者们主张,根据历史唯物论观点的要求,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从自然属性看,他是属于个体的,而从社会属性看,他又是属于社会的。

换言之,人是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

古往今来,衡量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具有价值,基本上取决于两个意义不同的参数。

一个参数是生命对个人自身的价值,而另一个参数则是生命个体对社会或者某个群体的价值。

这是当代哲学思想和社会学理论对人生价值评价的基准。

同时,也是评价一个人生命价值大小与高低的“尺度”。

从人的社会属性高于其自然属性的原⑤王晓慧:《论安乐死》,吉林人名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8页⑥严领蓉:《关于安乐死立法的思考》载《海南大学学报》2004年12月第4期,第324页⑦赵秉志:《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下卷河南人民出版社,第136页理推论,无疑人对社会或者群体的价值自然要重于人对个体生命的价值。

结论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有无与大小,绝对不在于他是如何得到或者这样索取,而在于他怎样进行奉献。

既然安乐死的适用对象一般都是己经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并且不可能恢复的“索取型”人物,显然,其生命己无任何的社会价值。

那么,对这类人就可以适用安乐死,对这类人也应当适用安乐死。

⑨3、“权利赋于”说:作为赞成安乐死派的一个重要理由在法理学界最为通行,并且,这一思想直接影响到人道主义学者和刑法学界的许多学者。

该说认为,作为现代民主社会中的公民,他不但有生存权,而且还有死亡的自主决定权。

我国法理学着名学者刘海年认为,从理论上说,安乐死应当作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一项内容。

安乐死权属于人权概念。

荷兰着名人道主义学者简·格拉斯特·范隆始终坚信,延续一个人的生命与结束一个人的生命之间的选择与这种自我决定的权力紧密相关。

所有的人都必须被允许自我决定自己的生4、1、“人总2、何3、的不良的社会后果。

于是,有人担心“一旦针对临终病人确立了安乐死的原则,那么,该原则被适用所有成为家庭和社会负担的人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

”15“安乐死合法化可能引发非任意安乐死、杀人或大量虐杀的后遗症。

”164、“人道主义”说:个别人道主义者人为安乐死有悖于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宗旨,其本质⑨王晓慧着《论安乐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40页⑩〔美〕保罗·库尔兹着,肖峰译:《21世纪的人道主义》,东方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359页11王晓慧着《论安乐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l月,第42页12《古兰经》第三章第139节13冯沪祥着:((中西生死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97页14南川、黄炎平编译:“与名家一起体验死”,光明日报出版社20以年1月版,第5页15张毅:“论安乐死与第三条路线的法律评价”,《中国刑事法》2002年第3期,第117一118页。

就剥夺了一个人的实际生命。

综观世界的各国法律、道德、舆论和风俗习惯,对痴呆、严重畸形、伤残乃至各种濒临死亡的人,普遍采取极其宽容的态度,这是人道主义精神在全人类中的普遍体现。

17三、安乐死存在的可行性(一)存在的合理性目前我国法律对安乐死还未有明确的规定。

根据卫生部和国家计生委的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死亡人数近1000万,其中有100多万人是在痛苦(如癌症晚期的剧烈疼痛)中离开人世的。

这100多万死亡者中又有相当多的人曾要求过安乐死,但因无法律根据保护而被拒绝,因此他们也只能“含痛死去”。

可见其意义深远性和可行性。

人是我国法律保护的一种社会关系。

从客观来看,故意杀人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违法性是构成本罪的必要特征。

安乐死是身患绝症、濒临死亡且忍受极大病痛的病人选择死亡的方式,而非对病人生命的非法剥夺。

实施安乐死,对身患绝症的病人生命来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所不同的是死亡过程的加速而已。

由此可见,安乐死与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有本质上的区别。

从主观来看,故意杀人在主观上必须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

刑法中所说的故意,应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为前提,如行为在客观上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而行为人在主观上就无犯罪故意可言。

医生为病人实施安乐死,是出于对病人的同情与怜悯,出于人到主义,其目的是为了解除病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使之安然17杜金香、王晓燕着:《医学伦理学教程》,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211页逝去,行为人在主观上根本不存在杀人的故意。

19四、安乐死的实施程序(一)实施程序1、申请程序。

除无近亲属的病人由单位代为申请外,实施安乐死首先必须有当事人的自己提出。

申请必须是以正式的书面形式,写明申请的理由、意图、愿意接受安乐死的承诺,并由当事人签名。

2、确诊程序。

所在医院应组成专家组对病人所患的绝症进行确诊,做出书面结论,载明诊断结果和医生对病情说明及处理建议。

3、审查程序。

当事人提出申请由医院专家组会诊确认后并需经专业审查和司法审查。

五、关于安乐死的立法思考安乐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产物,其必然与传统观念产生冲突,也势必给安乐死的立法带来重重阻碍。

同时,我国医务人员的思想和技术也有待提高,这也影响着人们对医生诊断的信任度。

面对现况,我们既不能消极等待,亦不能急躁贸然进行。

安乐死的立法一定要本着积极稳妥的精神,循序渐进,从严把握。

既要满足人们对安乐死的合理要求,又要尽力避免安乐死的滥用。

安乐死的适用对象应是濒于死亡并承受巨大痛苦的病人,如无法忍受病体折磨的癌症晚期患者、植物人(不是自然的生命,而是人工制造的没有意识、任认摆布的“生命”)、患有严重生理或智力缺陷的新生儿,现代医学确实无法救治且缺陷将严重影响婴儿今后的生活质量的,而且其法定监护人不愿维持其生命的。

在立法形式上,因我国地域广阔,各民族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伦理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在近期内制定一部在全国范围内适用且内容详尽的《安乐死法》是不太现实的。

可考虑采用渐进式方案,先从阻力较小的、公众容易接受的被动安乐死开始,即先由全国人大制定一部内容简略的、仅规定患者可以拒绝治疗,医生也可以尊重患者的意愿、停止对其进行治疗的《自然死亡法》,该法可规定要求安乐死者自己以遗嘱或由其亲属表示同意的方式停止维持其生命的治疗。

制定该法实际上是一个过渡,待其施行一段时间后随着科学的生死观深入人心和被动安乐死实施经验的积累、人们观念的变化,此时才可以考虑制定《安乐死法》。

同时,我国的安乐死立法应在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包含如下内容:第一,16岁以下患者的安乐死决定必须由其家长或监护人做出,16到18岁的未成年)那么,安乐死才可以正式实施。

第八,必须经指定医院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遵循严格的程序是防止安乐死被滥用的关键,安乐死应体现“安乐”,给死者创造一个愉快或无痛苦的死亡过程。

安乐死必须在指定医院施行。

并由申请人及其家属签名,施行时必须有死者家属及见证人在场。

第九,必须用医学方法实施安乐死。

具体是由医护人员给患者注射针剂或由患者自己服用安眠药片等,所用方法不应使病人遭受不应有的痛苦或使他人产生残酷的感觉。

第十,申请安乐死的患者的主治医生不能因为患者实施安乐死而从死者或其亲属处获得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利益。

20综上所述,安乐死是人类理性面对现实,探索死亡文明的客观体现,是人类社会在文明进程中的一大进步。

安乐死问题涉及面虽广,实施难度也很大,但却是十分现实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观念的不断更新,对安乐死的争论将会越来越激烈。

社会现实状况表明,面对这样一个群众日益支持的社会问题,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安乐死制度,明确安乐死的非罪性,分清安乐死的罪与非罪的界限是必须而又迫切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