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学院课外学习论文论文题目:浅谈安乐死中国合法化相关课程:刑法学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名称:法学专业班级:一班二○一七年四月浅谈安乐死中国合法化文法学院2015级法学一班2015921013摘要:生与死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中,人们对死亡的观念一直在与时俱进着,从最初的恐惧到消极平静接受死亡,最后发展到积极主动的规范死亡。
现代社会中,在赋予人生的幸福与温馨的同时,又给予人死的残酷与挑战——直面死亡。
“安乐死”正是顺应时代这一尖锐的挑战而出现的一个困扰人类的难题,本文将从安乐死在中国应该合法化展开论述。
关键词:安乐死非犯罪性合法化引言:在史前时代,据考古史料的历史文献记载,广义的安乐死早已存在。
原始游牧部落为了征战而长途奔袭时,往往把老弱病残扔下来让他们自生自灭;在紧急征战中或生活紧迫时将他们杀死,防止拖后腿。
不仅在中华文明的远古史前文明,在印度恒河流域,同样存在此种情况,遗弃老人、病人是他们一种普遍的风俗。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尽管稍有禁止,但当时的哲学家、政治家亚里士多德等认为这种做法合理,可以保持人民的健康和战斗力,减轻社会负担①。
由此可见,对此种介于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之间的死亡,从古开始都有争论。
从远古至今,源远流长。
正文:在现当代,“安乐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及人类对死亡之看法的演变而成的一个涉及医学、法律、伦理、社会学及宗教等领域的社会问题,以下将从安乐死发展及其介绍、在我国的现状及合法化原因和措施来展开论述。
一、安乐死的现当代发展历程及症状(一)安乐死的概念安乐死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一词,其中“eu”为“good”之意,“thanasia”即“death”,合起来为“a good death”,中文意思便是“好死”,可翻译为“安乐死”,原意为“快乐的死亡”或者“尊严的死亡”,我国在80年代以后,研究①转自欧阳涛“安乐死与立法”,载《政治论坛》1996年第6期。
者对于安乐死概念的定义仁者见仁,层出不穷,以下列举几种:所谓安乐死,是指对于身患绝症,濒临死亡的病人,由于难以忍受的痛苦,出于本人神志清醒时的真诚嘱托或其近亲属的同意(病人是植物人时),医生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痛苦,采取措施提前结束其生命,使其安然死去的行为①。
现代医学不可挽救的濒临死亡或无法医治的绝症患者,由于精神和躯体受疾病折磨极度痛苦,在本人和家属强烈要求下,经过医生坚定及有关部门的认可,采用医学的方法,使患者无痛苦安逸地快速死亡,这个过程为安乐死。
②说法众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但笔者认为,在当代的法制社会应更加注重法律程序和法律意识,因此笔者更赞同李惠的观点“安乐死是指患不治之症且濒临死亡的患者因不堪忍受事实痛苦而明确提出请求,由医生按法定程序采用仁慈和尽可能无痛苦的方式提前结束其生命的行为”。
该说法结合了法律、医学、伦理和社会学的特点,将安乐死的属性完好地显现出来了。
(二)国外安乐死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相对我国思想比较开放,并将安乐死之研究结合了哲学,从20世纪30年代便开始了,而且已经上升到了法律层面。
1935年,英国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志愿安乐死协会,提出安乐死法案。
1938年,纳粹分子在德国强迫实行安乐死。
197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颁布了《自然死之法》。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关安乐死的法案。
2000年11月28日,荷兰下议院通过了一项“安乐死”法案,2001年4月10日,荷兰上议院通过了安乐死法案,经过女王签署后,该法案正式生效,这标志着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2002年5月16日通过并于同年9月30日生效的“允许医生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帮助患绝症的病人安乐死”法案,使得比利时成为继荷兰后世界上第二个将安乐死正式非犯罪的国家。
③由上可知,安乐死在思想开放且法制健全的西方,从社会学说到立法上正式确立,经历从极度排斥到相对宽容到默许,到立法认可的过程,可谓是千辛万苦。
(三)现代中国安乐死的研究纵观安乐死在中国催生后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从改革开放“引进”过来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总体说可分为三个阶段:(1)1978~1989年:起步阶段。
长期以来,国人认为安乐死是姓“资”的东西,处于当时特定的国内政治环境,几乎与世隔绝。
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1986年陕西汉中我国首例安乐死案件发生后,安乐死研究才较大范围展开,随之而来的争论也愈发多起来了。
(2)1990~1999年:摸索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一方面,社会及相关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意识到安乐死的研究的重要性,加强调查研究;另外一方面,中国学术界掌握与运用现代社会调查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结合中国实际,主要调查三个问题:①是否赞成安乐死这个观点?②安乐死是否符合人道主义?③目前我国是否可以实施安乐死立法律?但这些问题仅仅停留①肖良平:“对安乐死的法律思考”,载《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②李惠《生命、心理、情境:中国安乐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6月版,第8页。
③高崇明、张爱琴:《生物伦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在认识层面上,不够深入。
(3)2000年至今:发展阶段。
此阶段以研究解决方案为主,尤其是2001年荷兰安乐死合法化后,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不小。
随着我国社会伦理、医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发展,使这时期研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①由单一认识到多重角度,②课题研究更加细致,③抽象性谈论减少,贴近大众心理的客体增多。
(四)安乐死的表现造成人们想安乐死的原因有千百种,但安乐死通常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发生的:(1)意识清醒且有行为能力此类人大多数身患绝症有痛苦或不痛苦的症状,现代医疗治疗不了,如艾滋病;或者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二放弃治疗,想早日解脱,如付不起医疗费用二放弃治疗。
(2)意识清醒但不具备行为能力随着世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患有阿兹海默症(在中国称之为“老年痴呆症”)人群在增多,这类人意识清醒的但不具备行为能力,脑力衰退,记忆里模糊,行动能力下降等,使其有时头脑清醒有时不清醒。
(3)无意识此类情况如需借助维生设备维持生命的患有严重心脏病的病人,在发病期,他们是无意识的,伴随着的事巨额的维生费用,痛苦的维生过程及最重要的是对生还的未知性,此类人的生死就大多依靠外部因素而非自己。
二、安乐死在我国可以被允许的原因安乐死合法化在我国合不合适还需从我国的国情分析后而下定论。
(一)我国安乐死的现状中国安乐死的状况可以从“中国古代”“中国内地现代”“中国港台地区”来分析。
(1)中国古代古人云“人之情莫恶死而乐生”,即好死不如赖活着。
在中国儒家、道家等学派中都出现了与安乐死相同的情形,如孔子发出“大哉死乎”的感叹,庄子则把生死看做春夏秋冬变换一样自然更迭,因此当其妻离世,他击瓮以歌。
据考察,安乐死无论以观念还是行为都起源于我国。
中国净土宗(佛教流派之一)唐代所著《安乐集》中“安乐”与安乐死的意思有相当大的关联。
这里的“安乐”即西方极乐净土之别名;还有在敦煌石窟榆林窟第25窟北壁西侧额的“自行谐冢”壁画也体现了安乐死。
在我国还有一类特殊形式的消极安乐死亡,这就是信仰佛教的人以助念的方式完成安乐死亡。
这表明在我国,人类安乐死的思想和行为源远流长。
(2)中国内地现代在上文中大概讲述了安乐死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开始,此处就不一一列举。
在现代中国有两个著名“安乐死”的案例——“蒲连升案”和“吴秀云案”,尽管都均已故意杀人罪成立,但判刑不重,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此后,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陆续有人大代表提出“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制定安乐死法律”。
而且北京、上海、河北等地都对安乐死问题进行过调查,均有半数以上的人持赞同意见,调查还表明,知识层次较高的民众赞成安乐死要明显高于知识层次较低的;城市赞成比例高于农村。
在知识水平普遍体改和程式化进程加快的中国今天,安乐死合法化是不可规避的趋势。
(3)中国港台地区2000年1月13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医务委员会通过了《被动安乐死条例》,从2002年2月正式生效。
这就意味着中国香港地区的安乐死取得一项伟大的进步,虽不代表法律立场上的改变,但已经开始探索安乐死的合法化。
2000年6月,中国台湾地区当局通过了“安宁缓和医学条例”,规定临终病人可选择缓和医疗的尊严死亡。
该规定之具体,更体现了我国台湾地区安乐死被赞成的程度的高涨。
生是人之向往,但死亦是不可避免的。
到了21世纪,我们应该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理性的看待它,对待它。
(二)我国安乐死合法化的原因安乐死在荷兰等国已被合法化,在此笔者从“人文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论述安乐死在我国合法化的原因。
1.道德层面生与死本质来说是人类人文道德层面的规律。
生,自己不能自主决定;死,亦可自主决定。
①自主权有人认为“具有行为能力的人可以在医生的自愿协助下结束生命”,这是生命自主权的一种典型体现。
对于那类病入膏肓、无可救药或因治疗费用等其他原因而放弃治疗的病人来说,安乐死是一种再好不过的解脱了。
然而,对于那种想延续生命而延续不了生命的病人来说,如果安乐死一旦合法化,那么该类病人害怕自己的生命得不到保障。
有人想死,有人不想死,这证体现了生命的自主权,该权利应该得到保障,保障的来源之一就是安乐死合法化。
②最佳权益赞成这种观点的大多数从家长主义出发,他们出于病人的最佳权益考虑。
比如无意识或者无行为能力的病人推测病人在生病前得知获此类并后的反应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
例如“一名酷爱运动追求自由的人,多次明确表示生命在于追求自由,如果生命没有了自由,那就选择死亡”,站在这种角度,允许此类病人在不能追求自由的情形下安乐死,这即是“最佳权益”。
美国“南西·克鲁赞案”就是“最佳权益”的经典案例。
在此案中,病人的家属拿出足够的证据证明在此种情况下情愿死去后,法官以“最佳权益”的名义宣布决定“允许安乐死”。
我国也可以引进外国这种出于人道主义的思想并结合国情勇于实践。
2.法律层面“生命自主原则,在安乐死实践中,变现为尊重不治之症病人选择尊严死亡的权利,人有生的权利,也有死的尊严,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①。
死,是人的一项和生一样的权利。
安乐死属于生命权,既包括选择死亡时间的权利,也包括选择理想死亡状态的自由,由此可推断安乐死是非犯罪性。
以下将对安乐死非犯罪性展开论述。
①【美】托马斯·费莱纳:《人权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53~54页。
安乐死不同于故意杀人要论证安乐死是否具有非犯罪性,必须要弄清其与故意杀人的区别:(1)二者实施的主体大不相同。
安乐死的实施主体只能是医生,而故意杀人可以是任何职业、任何年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