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务现状调查报告
一、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各级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稳健发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采取多项管理措施,加强自身建设,防范金融风险,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加入WTO后,外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我国金融业各部门的压力仍将非常大,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下面我们将分别谈谈我国银行业(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发展现状。
(一)银行业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基本上是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瓜分,行业垄断程度相当高,其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汇银行业务和外汇业务等,很少经营或不经营全部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金融租赁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财产顾问和咨询业务和旅游广告业务等。
这些业务范围的限制,影响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创新能力,资本金严重不足,贷款能力出现内生性约束。
由于国有银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资产的压力很大,也无力用经营利润补充基金。
因此,不良资产日益积累,致使部分国有银行资产充足率根本达不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要求。
由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不强,资产运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坏帐和呆帐。
这些都将使国有商业银行在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二)保险业
二十年多来,中国保险业以年均39.6%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实现第一个保费收入达500亿元用了15 年的时间,而实现第二个500亿元仅用了3年时间(见图1-1、图1-2)。
到2000年底,保费收入达1595.9亿元。
同时保险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目前,全国共有保险公司40家,一个以国有保险公司和股份制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保险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
但中国保险业目前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保险公司实力
差,资金运用渠道少(保险业收入仍以保费盈余为主),效率和经营技术不高,服务水平不能适应竞争等。
因此,一旦当我国保险公司和外国保险机构真正展开竞争,保险业将面临很大冲击。
(三)证券业
我国证券业起步于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沪深证券交易所成立后,经过曲折的历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是融资能力的增强,我国证券市场融资额从1994年的99.78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192.22亿元,占间接融资(银行贷款)的11.45%;其次,随着证券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股票交易额也持续增长,1993年的股票交易额为3627.2亿元,2000年股票交易额达到高峰,为60826.6亿元,增长了16.7倍。
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了1154家,投资者帐户为6639 .68万户。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但由于我国证券业是在一定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并没有和国际市场完全接轨,因此其要进一步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国内证券机构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单一,结构趋同。
业务范围仅限于国内的承销、经纪和自营三大传统业务,企业财务顾问业务等虽然也有,但是大多是争取承销项目的辅助手段,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大的雷同,对金融创新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充分的认识。
其次,融资渠道不畅,上市证券公司不多。
渠道有三个方面:同业拆借、国债回购和增资扩股,且融资偏重短期资金融通,缺乏券商发展急需的长期资金融资渠道。
第三,资本运作效率差。
第四,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混乱。
第五,证券经纪业务收益下降。
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余年成长历史的新中国证券业同经历过百余年资本市场锤炼并且实力雄厚的国外证券公司同场竞技,将面临巨大的现实压力。
二、国内商业银行及时适应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趋势的转变
1.从单一的银行业务平台向综合理财业务平台转变。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个人金融需求的多样化,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范围逐步拓宽,品种逐步丰富,除向客户提供传统的银行业务外,国内银行已经逐步向着为客户提供证券、保险、信托、基金,
甚至黄金买卖等金融服务,各类支付结算业务以及理财规划服务等金融产品综合服务平台的方向转变,客户可以从银行获得一揽子金融服务。
加入WTO和开放金融市场后,国内银行将充分依托渠道优势,进一步深化和同业合作,整合服务资源,搭建完整、统一的个人理财综合业务平台,为个人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2.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银行个人理财服务渠道未来的发展将不受营业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的银行服务,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
客户对银行服务渠道的选择日益向安全、快捷、方便等方面发展,个人理财网络的发展趋势是一个随时、随地可进行个人理财服务的立体网络。
自助服务、电话银行服务、网络服务将进一步整合服务系统平台,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向个人客户提供3A(Anytime、Anywhere、Anyway)理财服务。
3.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服务转变。
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
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步深入,各家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品牌。
个人理财面对的是广大个人客户,因此,个人理财品牌将进一步体现出个性化、情感化、人文化的发展趋势,体现银行服务的准确定位、文化内涵。
个人理财品牌一旦在用户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就会大大提高金融品牌的附加值和银行的商誉。
4.从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银行逐步引入市场细分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有差别地、选择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把有限的资源用于重点优质客户。
因此,商业银行将逐步对客户服务实行分流,低端客户主要使用电话、网络、自助设备等自助服务,而高端客户则主要通过客户经理实行“一对一”服务。
个人客户经理制正以其服务的全面性、主动性及人性化特点,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吸引黄金客户的重要服务手段。
5.从无偿服务逐步向收费服务转变。
商业银行提供服务会发生一定的成本。
银行作为企业,依据服务成本和市场竞争情况合理地收取费用,为投资者带来回报,是无可非议的,也将进一步体现银行服务的价值。
从客户角度来讲,付出费用就要获取相应价值的服务甚至超值服务;从银行角度来看,既然实行了收费机制,就要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个人理财业务是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金融创新而诞生的。
人民群众日益殷实的小康生活,为个人理财业务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个人客户的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个人理财业务已逐渐成为国内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凭借银行服务网络和科技手段的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呈现组合化、品牌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国内商业银行将加大创新力度,完善个人理财服务体系,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