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学课件

方剂学课件

兼喘咳+厚朴.杏仁(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兼项背强者+葛根 兼遗精、自汗+龙骨.牡蛎 虚寒腹痛者重用芍药 落枕—去生姜加柴胡葛根麻黄防风 过敏性鼻炎+葶苈子、蝉蜕
小青龙汤
麻黄9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4.5克 芍药6克 细辛4.5克 五味子4.5克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症见恶寒发 热,无汗,咳嗽气喘,痰白清稀,甚则 喘息不能卧,或颜面肢体浮肿,口不渴, 苔白滑,脉浮紧
嗽,气粗而喘,或有胸痛、鼻煽,口渴,
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
辛凉轻剂——桑菊饮
辛凉平剂——银翘散 辛凉重剂——麻杏石甘汤
泻下剂
以泻下要为主要组成,具有通导大便、
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 饮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实证,另外 经过适当的配伍,还可用于食积不 化、顽痰、瘀血停聚,以及虫积等 实邪在里证。
7、特殊煎煮法
(1)先煎:矿物、贝壳、毒性大的药物
(2)后下:容易挥发的药物—轻清解表药和
芳香药 (3)包煎:质地轻、细小容易漂浮或成糊粘 锅的药物,和有毛会刺激咽喉的药物 (4)另煎:贵重药物 (5)烊化:胶性、粘性大的药物 (6)冲服:入水即化和汁液性的药物
(二)中药给药规则
第一节
寒下剂
主要治疗热结里实证,多用苦寒泻下药
大承气汤
大黄12克 芒硝9克 枳实12克 厚朴15克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症见不恶寒,反恶热,潮热 谵语,手足汗出,矢气频转,大便秘结不通,脘 腹痞满而硬,疼痛拒按,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症见下利清水,色纯青或黄褐色而臭 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 实 3.热厥,痉病和狂证而见有里热实证者
方解:
君药:香薷—辛温芳香,既能散肌表寒
邪,又能宣肺利水 臣药:厚朴—苦温,除湿散满而解胸闷 佐药:扁豆—祛暑和脾化湿,升清降浊, 治吐泻 可使表邪解而寒湿除,气机畅则腹痛消, 升降调则吐泻止
第二节 辛凉解表剂
适用于外感风热,邪在卫分
桑菊饮
冬桑叶9克
菊花6克 杏仁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薄荷3克(后下) 连翘6克 芦根12克
解表剂
以解表药为主组成,
具有发汗、解肌、透疹
等作用,治疗表证。 根据证的不同,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 扶正解表。 禁忌症: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失 水,热病后期津液亏损 解表剂不宜久煎,服药发汗后注意避风寒。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用法:先煎麻黄去沫,再与余药同煎,温服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 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第二章 方剂的分类
第一节:七方
(一)大方:药味多或量大,以治疗病邪较
盛之证或下焦疾患的方剂,须顿服 (二)小方:药味少或量少,或分次服,以 治疗病邪较轻之证或上焦疾患的方剂
(三)缓方:药性缓和,用于一般慢性虚弱
病证,需长期服用。 (四)急方:药性猛烈,用于病势危急证, 急于取效。
透热外出 臣药: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 并清中有透,以助君药清轻宣透之力 佐药:芦根—清热生津止渴;桔梗、牛 蒡子宣降肺气,化痰止咳,清利咽喉 使药:甘草
麻杏石甘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6g 【用法】水煎服。 杏仁9g 石膏24g 炙甘草6g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表邪化热犯肺之咳喘证。身热不解,咳
(一)中药煎煮法
1、煎煮器具:陶瓷器皿,忌铜铁锡 2、煎前浸泡:水浸入药物深部,使药物 有效成分溶出 3、煎煮用水:清洁水,液面淹没药物
4、煎煮火候及时间:先武后文,发散药及芳香 药煮沸后文火煮5-10分钟。矿物类、骨角类、 壳类、补益药煮沸后文火久煎30分钟以上。 5、煎煮次数 :一般药物可复煎,质地厚重 或滋润的补益药可煎多次。 但易挥发的药物只煎一次。 6、应绞渣取汁:可使药渣吸收的药汁挤出
1、服药时间(饭前或饭后1小时) 饭前服药:滋补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驱虫 药、攻下药 饭后服药: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消食药 睡前服药:安神药、缓下药。 晚间服药:涩精止遗药 截疟药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急性病不拘时

2、服药多少:每日1剂,复煎早晚服,每服
200-250毫升。发汗、泻下药以得汗、得下为 度,呕吐药小量频服 3、服药冷热:多温服,如用辛温发散药治外 感风寒,热服、顿服,温覆取汗;用寒凉药 治疗热在肠胃可冷服 4、服药方法:祛寒药用姜汤送服;祛风湿药 用黄酒送服;有呕吐症状的病人在服药前先 服少量姜或橘皮预防呕吐,浓药少量多次服 不能进食者可鼻饲
大黄附子汤
大黄9克
附子9克 细辛6克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症见脘腹冷痛, 大便不通,手足不温,甚或厥逆, 或有发热,舌苔白腻,脉弦紧
方解:
君药:大黄—荡涤肠胃,泻下积滞;附
子大辛大热,温里去寒。二药相配,可 去大黄的寒性,而存走泄之性,由寒下 便温下,泻下寒积里实。 臣药:辛温宣通,散寒止痛。三药合用, 温里以祛寒,通下以泻实,辛香以行气, 可治阴寒凝结,寒积里实所致的脘腹冷 痛,大便不通等证。
方解
君药:桂枝—辛温解肌发表,温经散寒 臣药:白芍—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与
桂枝一散一敛,以达调和营卫之功 佐药:生姜—辛散,助桂枝以解表;大 枣—甘温助桂枝、白芍以和营血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
禁忌症:风寒表实证、温病初起,风热表证 其他运用:
妊娠恶阻属于营卫不和,气血不调者

(二)方剂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的变化
(1)随证加减: (2)药物配伍的变化 (3)组方变化 2.药量增减的变化 3.剂型更换的变化 4.合方的变化
四 剂型与用法
汤剂
散剂 丸剂 膏剂 丹剂 酒剂 药露 茶剂 锭剂、饼剂 线条剂 合剂 糖浆 剂 冲剂 片剂 安培口服液 注射液 气 雾剂 滴丸
1.本方为峻下之剂,如无肠胃实热内结,
或虽有热结腑实,但气阴已亏,正气虚 弱者,不能使用。 2.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3.大黄、芒硝宜后下 小承气汤:治痞、满、实证 调胃承气汤:治燥、实证
第二节 温下剂
适用于脾胃虚寒,食积不化,或暴饮过
食生冷之物,冷积停滞而成寒积里实之 证。多用温里药和泻下药。
(三)下法:通过泻下通便以祛除里实
病邪的方法,适用于实邪积滞胃肠,大 便不通,燥屎内结,以及痰饮、瘀血、 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 (四)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 使表里、寒热、虚实夹杂的证候和脏腑 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状况,得到改善的 方法。适用于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 胃不和等证。
(五)温法:通过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
作用,使寒去阳复的方法。适用于中焦虚 寒,亡阳厥逆,以及寒凝经脉之证 (六)清法: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 作用,祛除里热病邪的方法。适用于热在 气分、热在营血,以及热在脏腑等证,也 可用于虚热证。
(七)消法:通过消食导滞或消痞散结,使
停积在体内的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实邪渐消 缓散的方法。适用于食积、虫积、癥瘕积聚、 痞块等证。 (八)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方法。适用于各种里虚 证。
三 方剂制方理论
(一)组方原则
臣佐使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 物,又称主药. 臣药:协助主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又 称辅药.

佐药:1.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
2.正佐,制约主药的烈性或毒性 3.反佐,消除寒热相拒,药不能进的 现象 使药:1.引经药 2.调和药性
(五)轻剂:用轻浮之品,治疗外感表
邪、肌腠闭塞无汗之证 (六)重剂:用重镇之品,治疗心神浮 越、惊悸不宁证 (七)滑剂:用滑利之品,治疗膀胱、 尿道结石 (八)涩剂:用收涩之品,治疗自汗、 盗汗、遗精、遗尿、泻泄、崩漏带下等 久病滑脱之证
(九)燥剂:用燥湿之品,治疗水肿腹
胀、小便不利等水湿内停之证 (十)湿剂:用滋润之品,治疗干咳无 痰、口干舌燥等津液不足之证
(五)奇方:单味药或组成药物合于单数的
方剂 (六)偶方:两味药或组成药物合于双数的 方剂 (七)复方:两方或数方合用治疗较复杂的 病的方剂
第二节
十剂
(一)宣剂:用宣散涌吐之品治疗胸闷、
呕恶等壅塞之证 (二)通剂:用通利之品以治疗乳汁不 下,湿痹留滞经脉等证 (三)补剂:用补益之品,治疗正气不 足等证 (四)泄剂:用开泄之品,治疗腑实便 秘、肺实气急等郁闭之证
禁忌症:表虚自汗、外感风热、体虚外感
其他运用:
夹湿:+白术祛湿(麻黄加术汤) 寒郁化热:+石膏.生姜.大枣(大青龙汤) 风寒咳嗽:去桂枝加生姜(三拗汤)
桂枝汤
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4.5克 生姜9克 大枣4枚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 汗出恶风,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 脉浮缓
方解: 君药: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兼能宣肺 平喘 臣药: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助麻黄 桂枝解表 佐药: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五 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 白芍—配桂枝,调和营卫 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配白芍酸甘 化阴缓和麻桂辛散太过。 既可散表,又能化饮平喘,敛肺顾正气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外感风白,脉浮数 方解 君药:桑叶、菊花—甘凉轻清,疏散上焦风热, 又能清肺热而止咳 臣药:薄荷辛凉助桑菊疏散上焦风热 佐药: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而祛痰;连翘苦辛 寒清热透表;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与吉梗并利咽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