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代谢紊乱:高糖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糖代谢紊乱:高糖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糖代谢紊乱:高糖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我们已经知道,糖尿病是血糖升高,那么血糖有什么作用?血糖是如何产生和代谢呢?
首先我们来看血糖及其调节。

血糖(blood sugar)指血中的葡萄糖,维持在3.89~6.11 mmol/ L。

人体中的糖具有极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不仅是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也是结构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糖的来源主要包括食物中糖的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通过糖异生转化。

而血糖的主要代谢途径包括,氧化分解提供能量、在肝和肌肉合成糖原、通过磷酸戊糖途径转化为其他糖、以及转化为脂肪和氨基酸。

机体通过内分泌激素调节血糖的正常范围,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等,均能使血糖水平升高。

人体进食以后血糖升高,使胰岛素分泌增多,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血糖水平趋于回落。

但胰岛素分泌增加到一定程度,又会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使后者快速发挥相反的升血糖作用,以保证血糖不会无限制地降低。

反之亦然。

如果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导致糖代谢障碍。

我们知道,T1DM是胰岛β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T2DM是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是相对的缺乏。

那么胰岛素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胰岛素的生物作用:胰岛素是促进物质合成代谢,维持血糖水平稳态的关键激素,对于机体能源物质的储存及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

(1)促进肌肉、脂肪细胞等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摄取葡萄糖。

(2)通过激活磷酸二酯酶而降低cAMP水平,使糖原合酶被活化、磷酸化酶被抑制,从而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

(3)通过激活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而使丙酮酸脱氢酶活化,加快糖的有氧氧化。

(4)抑制肝内糖异生。

(5)减少脂肪动员而以葡萄糖分解来获取能量。

总的来说,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是通过增加血糖的去路及减少血糖的来源而实现的。

在几乎所有细胞的表面都存在胰岛素受体,
因此胰岛素的作用遍布全身。

接下来我们来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总的来说,由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胰岛素抵抗所引起的,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

我们首先来看T1DM的发病机制,绝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

某些外界因素(如病毒感染、化学毒物和饮食等)作用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

激活T淋巴细胞介导的一系列自身免疫反应,引起选择性胰岛β细胞破坏和功能衰竭,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行性加重,最终导致糖尿病。

1、遗传因素,在同卵双生子中,T1DM同病率达30%~40%,提示遗传因素在T1DM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与白种人糖尿病关系最密切的MHC基因,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DR3和HLADR4,在T1DM 患者中大约65%的患者有DR3/DR4的表达。

2、环境因素,首先我们来看病毒感染。

据报道与T1DM发病有关的病毒,包括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脑心肌炎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等。

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β细胞,迅速大量破坏β细胞,或使细胞发生微细变化,数量逐渐减少。

第二,化学毒物和饮食因素,对胰岛β细胞有毒性作用的化学物质或药物,如四氧密啶、喷他脒,可分别通过对胰岛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选择性使胰岛β细胞快速破坏。

而过早接触牛奶或谷类蛋白,引起T1DM发病机会增大,可能与肠道免疫失衡有关。

3、自身免疫。

胰岛β细胞的进行性损害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关键环节,其中90%是由细胞免疫介导的。

自身免疫的第一种类型是细胞免疫异常,发病经历三个阶段,免疫系统被激活,免疫细胞释放各种细胞因子,胰岛β细胞受到激活的T淋巴细胞影响/各种细胞因子或其他介质单独或协同作用下,受到直接或间接的高度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攻击,导致胰岛炎。

T1DMβ细胞破坏可由于坏死或凋亡,其中调亡更为重要。

自身免疫的第二种类型是体液免疫,已发现90%新诊断的T1DM
患者血清中存在针对β细胞的单株抗体,比较重要的有多株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等等,胰岛细胞自身抗体检测,可预测T1DM的发病及确定高危人群,并可协助糖尿病分型及指导治疗。

4、T1DM的发病过程。

与T1DM的发生发展经历以下阶段,(1)个体具有遗传易感性,临床无任何异常。

(2)某些触发事件,如病毒感染引起少量β细胞破坏并启动长期、慢性的自身免疫过程。

(3)出现免疫异常,可检测出各种胰岛细胞抗体。

(4)β细胞数目开始减少,仍能维持糖耐量正常。

(5)β细胞持续损伤,使得残存β细胞达到10%~20%,胰岛素分泌不足,出现糖耐量降低或临床糖尿病,需用外源胰岛素治疗。

(6)β细胞几乎完全消失,需依赖外源胰岛素维持生命。

接下来,我们来看T2DM的发病机制和过程。

(1)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同卵双生子中T2DM的同病率接近100%,参与发病的基因很多,每个基因参与的程度不同,其总效应形成了遗传易感性,影喻β细胞的功能,但起病和病情进程,则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异甚大。

环境因素包括年龄增长、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子宫内环境以及应激化学毒物等,在遗传因素和上述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和T2DM的发生密切相关。

(2)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β细胞不同程度的胰岛素缺乏和抵抗,特别是骨骼肌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是T2DM发病的两个主要环节。

在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如果β细胞能代偿性增加胰岛素分泌,则可维持血糖正常。

当β细胞功能无法代偿胰岛素抵抗时,就会发生T2DM。

我们首先来看胰岛素抵抗,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主要机制包括,如抑制肝脏葡萄糖产生、刺激内胜组织(如肝脏)对葡萄糖的摄取、以及促进外周组织(骨骼肌、脂肪)对葡萄糖的利用。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至今主要是脂质超载和炎症两种论点。

脂质超载:脂肪细胞增大导致血循环中游离脂肪酸(FFA)及其代谢
产物水平增高,以及在非脂肪细胞、肌细胞、肝细胞、胰岛β细胞内沉积→抑制胰岛素信号转导。

炎症:增大的脂肪细胞吸引巨噬细胞,分泌炎症信号分子,如TNF-a.抵抗素、IL-6等,通过Jun氨基端激酶(JNK)阻断骨骼肌内的胰岛素信号转导。

两者相互交叉,互有补充。

已发现90%新诊断的T1DM患者血清中存在针对β细胞的单株抗体。

第二,我们来看β细胞功能缺陷。

β细胞功能缺陷在T2DM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

β细胞对胰岛素抵抗的失代偿是导致T2DM发病的最后共同机制。

从糖耐量正常到IGT到T2DM的进程中,β细胞功能呈进行性减退。

第二点,T2DMβ细胞功能缺陷主要表现为:(1)胰岛素分泌量的缺陷,T2DM早期空腹胰岛素水平-/↑,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代偿性↑;随着病情的进展,胰岛素最大分泌水平降低。

(2)胰岛素分泌模式异常,如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减弱或消失,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早时相胰岛素分泌延迟、减弱或消失等。

(3)胰岛素分泌质的缺陷,胰岛素原与胰岛素的比例增加。

T2DM的第三个发病机制是,胰高血糖素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分泌缺陷,他们是由胰岛中α细胞分泌,在保持血糖稳态中起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进餐后血糖升高,刺激早时相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样肽分泌,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肝糖输出减少,防止出现餐后高血糖。

T2DM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数量明显减少,α/β细胞比例显著增加,另外α细胞对葡萄糖敏感性下降,从而导致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肝糖输出增加。

最后我们来看T2DM的发病过程,(1)T2DM早期存在胰岛素抵抗而β细胞可代偿性增加胰岛素分泌时,血糖可维持正常。

(2)当β细胞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以代偿胰岛素抵抗时,则会进展为IGR和糖尿病。

(3)IGR和糖尿病早期不需胰岛素治疗的阶段较长,部分患者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使血糖得到控制,多数患者则需在此基础上使用口服降糖药使血糖达到理想控制。

(4)随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进
行性下降,患者需应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但不依赖外源胰岛素维持生命。

(5)随着病情进展,相当一部分患者需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或维持生命。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

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着异质性,总的来说,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由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胰岛素,经血循环到达体内各组织器官的靶细胞,与特异受体结合并引发细胞内物质代谢效应,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均可导致糖尿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