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论文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太平天国运动浅析学生姓名:夏立
学号:2010213579
所在院系:数理学院
所在年级:2010级
太平天国运动浅析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

开始的标志是道光三十年(1851年)金田起义,转战湘,赣、皖、浙等省,最后定都天京(即今南京)正是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南方农民政权,结束的标志是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

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纲领《资政新篇》等。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超过了以前任何一次农民运动。

而从整个运动过程看,太平天国政权的兴亡与农民的支持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离不开农民的支持,而要获得农民支持,就必须重视和照顾农民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

早在金田起义以前,洪秀全根据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摆脱贫穷苦难的愿望,表示了对土地问题的极大关注和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不满。

定都天京不久,太平天国颁布了解决土地问题的经济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这个改革方案以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要求按照平均主义原则重新分配土地,即土地归天父公有,将田地划分九等,由农民平均分耕,所谓“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产品也平均分配,余物归公,以便“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无疑,这种土地改革方案,表达了千百年来生活在苦难之中的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是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大胆否定。

虽然这个方案不可能真正实行,但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这种平分土地的主张对许多农民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动员广大农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极大的调动了农民支持太平天国的积极性,从而也推动了运动的发展。

除重视农民土地问题外,太平天国还从政治上广泛动员和依靠农民。

1851年起义之前,洪秀全就明确表示要打破封建礼教,试图把农民从政治压迫之下解放出来。

金田起义以后,太平天国广泛动员农民和依靠农民,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首先是重视对农民的思想动员。

太平军所到之处,即对农民广泛宣传太平军的宗旨,揭露清王朝的腐败与罪恶。


次,太平天国还依靠农民,建立地方政权。

《天朝田亩制度》不仅制定了土地改革方案,还规定了太平天国地方政权的形式与职能。

乡官制在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乡官制在初期不仅保证了太平天国军需粮饷的正常供应,而且对保护农民利益、动员农民参加地方政权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使太平天国政权有了稳固的社会基础。

二、如果说农民的支持是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初期取得成功的关键,那么,太平天国政权后来的衰亡则与失去农民的支持有关。

在土地政策方面,《天朝田亩制度》的改革方案,虽然对动员广大农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后来对于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因为从分配形式看,以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则来分配土地,完全是不现实的空想,无法具体实行。

从所有制结构看,太平天国虽然主张有田同耕,但农民仅有土地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太平天国强调所有土地归天父公有。

这样做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他们的愿望。

更有甚者,后来迫于形势,太平天国要求农民“照旧交粮纳税”。

在太平天国统治的许多地区,农民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不断加重。

有些附加税,如田捐由太平军直接向佃农征收,就更加引起广大佃农的不满。

事实上,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政权迅速异化,其领导人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规定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从反皇权到迷恋皇权。

天王洪秀全成了“独一真神”,为了神化自己,自称“天生真主,命作君主”。

整个领导层为“繁华迷惑”,穷奢极欲,愈来愈腐化,完全脱离了广大农民。

这样,太平天国以一种落后的东西去否定另一种落后的东西;靠农民起家,但又不能真正解决农民问题;从依靠农民到失去农民,最终自身也被农民抛弃。

这就是太平天国的悲剧所在,也是所有农民政权的悲剧所在。

三、太平天国的战略的失误也是导致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定都天京之初天国领导层便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继续分封王爵,并且开始大肆的修建宫殿豪宅以供自己享乐,而且在天国之内从天王到以下各级官吏外出时都大摆排场他们所行之处军民须回避并且跪与道路两侧,由此看来天平天国领导层完全与下层人民相脱离。

与此同时天国内部的矛盾不断繁衍,并最终引发了太平天国内部最大的转折“天京变乱”,在变乱之中北王韦昌辉杀死东王杨秀清及其部属两万余人和翼王石达开的家属,进而威胁天王,但是最终被洪秀全处死。

由此洪秀全的猜疑心变得更重,当石达开回到天京时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洪秀全见此极为不满随即任命自己两个无能的哥哥做王以牵制石达开,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怒而率领自己的部属十余万人离开天京出走独自转战其他省份,一时间太平天国内部出现了“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危险局面,
内部的争权夺利、相互厮杀,致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虽然之后洪秀全极力挽救但已无力回天,最后曾国藩率领湘军与淮军于1864年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至此宣告结束。

四、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权力再分配。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清代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与地方出现了权力再分配的格局。

在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下,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放权督抚的政策,允许地方进行自救。

清政府这种政策调整的结果,造成国家权力由中央到地方的逐渐下移,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为以督抚为核心的地方分权体制所取代。

清王朝一体化的集权体系受到极大的动摇,出现了一个权力与资源分散的小过渡,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平天国革命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权力分散的良好的政治前提,它改变了晚清的政治格局,震撼了清王朝一体化的集权体系,权力资源逐渐分散到地方手中,从而实现了现代化的最初反应一洋务运动,真正开启了现代化的实践。

太平天国运动为清政权播下了毁灭的种子。

由太平天国运动引发的督抚专权,使清朝中央的军政权力下移,促成了地方势力的增长;汉族官僚与洋务派的兴起,导致了统治阶层内部的严重分化,使晚清政局更加动荡。

所有这一切都严重削弱了清朝中央的政治权力,动摇了清廷统治的政治权威。

随着这种分离倾向的扩大,清朝统治终于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从而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反帝的农民
战争,在对外关系上太平天国主张平等的与各国和平相处,规定外国不得干涉本国内政,并且大力主张自由平等的发展相互间的贸易,宣传自由平等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而且太平天国转战大半个中国极大的打击了地主阶级,撼动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在对清作战之余又要同外国侵略者作战,从而牵制了大量的侵略军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进而推动并鼓励了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