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2019届高考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之事物形象类
事物形象即物象,具有两个特点
1、具有象征意义 2、具有特定含意
诗人通过对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 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这类诗一般称为“咏物诗”“托物言志诗” 。
咏物诗的特点:
主要内容
主要手法 思想情感
写具体事物
练一练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②。 注:①齐己:唐末著名诗僧。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然 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②望春台:既指观赏春 景的高台,又喻指京城。 (1)诗的题目为《早梅》,但诗句内容未见“早”字。请 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整首诗是如何围绕“早”字落笔 的。(4分) (2)末联两句意味深长,表达了诗人什么心志?(3分)
4、事物形象答案语言组织:
A、明确物象的特征。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耐寒、 清高)即可。 B、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物与人一体)。 C 、 组织答案:运用( )手法,以( )为喻,托物 言志,明写物的( )特点,实写人的( )品质, 表达( )感情。 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1) 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 征、拟人、对比、双关。 (2)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1、分析思路 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提炼所写物 象特征的词语。 二要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 三要抓物与人在品格、精神、情感上 的相似点、“契合点”,就能明白作 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其中“物象的特征”包括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图示如下:
内在特征(社会属性): 精神品格、思想性 格 、志 趣追求
早梅 齐己①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②。 注:①齐己:唐末著名诗僧。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 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② 望春台:既指观赏 春景的高台,又喻指京城。
(2)末联两句意味深长,表达了诗人什么心志?(3分) 答案:(3分)双关(托物言志),祝愿梅花明 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写出满怀希望 的心境,借咏梅花传递出自己不甘寂寞,意欲大展 宏图,有所建树,满怀期待的心志。
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 同的方位动作(1分):随蜂悠游,遇 雀躲藏(1分);映衬日光腾起,顺着 风势返回(1分);在花丛中时出时没, 于树叶间上下翻飞(1分)。 (2)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这首诗 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 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 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①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 ②某物象有什么特征? ③某物象象征什么? ④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 情怀)? ⑤简析某句中的物象。
阅读下面一首词,谈谈你对词中“梅” 的形象的理解。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 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 作尘,只有香如故。
物 的 特 征
外在特征:
生长在荒僻之处,寂寞 开放,无人欣赏,备受 风雨摧残
内在特征:
不慕虚荣、淡泊名利、始终 保持芬芳高洁的品质,终生 不渝。
表达了诗人虽遭排挤打击,但仍然坚 寓意: 持操守,终生不渝的心志。
答案: ①诗人笔下的“梅”生长在僻静荒远处,“ 寂寞开无主”,孤独寂寞愁苦,还时常遭受 风雨摧残,但它“无意苦争春”不慕虚荣, 淡泊名利,始终保持芬芳高洁的品质,至死 不渝。 ②诗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虽然备受排挤打 击,但仍坚持操守,终生不渝的心志。
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托物言志,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 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马 诗 [唐]李贺① 此马非凡马,房星②是本星。 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注】①李贺,祖先为唐皇室后裔,后家道衰落。因避家讳,不 得应进士科考。②房星:天马之星,是天上的星宿。
(1)请你用三个词语概括诗中马的形象特征。 (3分)
早梅 齐己①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②。
注:①齐己:唐末著名诗僧。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然而科举 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② 望春台:既指观赏春景的高台,又喻 指京城。
(1)诗的题目为《早梅》,但诗句内容未见“早”字。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整首诗是如何围绕“早” 字落笔的。(4分) 答案:(4分)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写 “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 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预祝明春先发, 仍然是“早”。全诗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围绕“早” 落笔。
咏物诗常见的思想感情
1.对所咏之物喜爱,赞美; 2.寄情自然,远离尘嚣,闲适自得; 3.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清高孤傲; 4.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 5.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愁情幽愤; 6.官场失意,郁闷苦恼; 7.时光易逝,自伤迟暮; 8.讽刺丑恶,揭露现实。
(1)“马”的形象特征:①出身高贵或非同寻常 (“非凡马”“房星”)②怀才不遇或境遇不好 (“瘦骨”)③素质一流(“铜声”)。 (一个要点得1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 ①托物言志。(2分)借素质一流却境遇不好的“马” 的形象来抒发自己才华超群却不被重用的怨愤之情。 (2分)(“托物言志”答成“婉曲”“象征”“借物 抒情”“拟物”之中的一个,如有合理解释,也可以 得分。) ②虚实结合。(2分)“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 “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化虚为实,将内在的 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形象描 绘出诗人恰似这匹瘦马般虽才情卓绝却景况凄凉的现 状。(2分) ③夸张。(2分)“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一句 中,马虽“瘦骨”却“带铜声”,用夸张的手法着力 表现马的剽悍无比,素质超群。这匹马也是才华横溢 却怀才不遇的诗人的写照。(2分)
咏物诗真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 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 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 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分)
(2013广州一模)
阅读下面的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莲 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①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眠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①青房:莲蓬。 (2)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莲花虽由盛转衰,但精气犹存;诗人由此联想 到自己虽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纵逍遥。表达了诗人 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分析2分,思想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
(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
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 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 和品格。 (2)表现了作者落寞佣怅、若有所失的 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封到梅花 上, 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 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幕才独自离开.
一、如何鉴赏事物类形象
提问方式
自身特点:挺拔高耸。社会特 点:有凌云之志
再找小松与诗人的“契合点”:
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 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 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最后得出形象意义: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刻画“小松”不为 环境所困,挺拔生长的形象,借以象征出 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 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身取人,目光短 浅,趋炎附势。
阅读下面的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莲 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①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眠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①青房:莲蓬。 (1)首联和颔联写了秋莲哪些特征?请用自己 的话作答。(3分) (2)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4分)
2013年全国卷2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 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6分)
比喻、象征、拟人、对 比、双关等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 写出精神品格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
①写的什么物 ,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 寓含什么理。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此诗表面上写柳,实际是在歌咏春天, 诗人用拟人和比喻手法,通过赞美柳树,进 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阅读下面的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莲 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①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眠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①青房:莲蓬。 (1)首联和颔联写了秋莲哪些特征?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3分)
答:茎干高耸,香气清淡,荷叶枯萎,荷花凋谢。 (答对一点1分,答对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 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 门,一生潦倒。)
分析诗中小松形象,说说它寄寓了 诗人怎样的情志?
先看本诗描写了小松哪些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 环境特点:生长于深草、 蓬蒿中 自身特点:“刺头”即“指松树苗长满 松针,又直有硬 ”。社会特点:寓旺 盛的生命力。 而今渐觉出蓬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