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过程PPT课件
第三讲 翻译的过程
翻译过程作为翻译
研究的一个重要课 题,与翻译结果直
翻译过程的亲身体验?
接相关,密不可分。 翻译过程模式研究概述;
因此,本单元主要 “有声思维法”翻译过程研 从以下三个方面帮 究概述
助学习者认识翻译
过程及相关概念.
考察中西翻译史,对于翻 译过程较有影响的研究可
以分为两大部分:
Honig & Kussmaul的翻译过程模式
Honig &Kussmaul的模式属于功能翻译模式。
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这 个模式比前几个更接近翻译行为但它描述的是 一个理想的译者在理想化情况下如何翻译的过 程。然而,理想的译者是不存在的。
因此这个模式不具有真实性。
2 转换阶段: 从甲语言转换成乙语言为翻译过程的核心阶段 译者应注意作两种调整 ( 1)语义调整:译者在将信息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
语言的过程中首先应不惜一切代价保留原文内容,其 次才保留形式(如保留诗歌的形式).过分保留形式会不 可避兔地导致原文“信”的丢失与扭曲,在任何翻译 过程中都会存在语义内容的丢失,因此译者应将语义 丢失控制到最低限度; (2)结构调整:此调整影响语段、句子、词的整个语言 结构,译者为了确保读者理解译文和避免扭曲,作少 量的结构调整是必要的。
奈达的翻译过程模式
奈达在《翻译意义》( 1982)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个 过程。他指出:分析阶段即译者决定原语文本意义 (词汇、句法和修辞意义)的阶段。译者在此阶段 应考虑内容和形式。
他认为人们停止用一种语言进行思考而开始用另 一种语言思考的过程仍然是个谜。
语言在亚结构上比在表层结构上更相似。一旦转 换发生,译者就要重构原文信息的形式,使它适 合于假设的读者,而检测阶段就是将译语文本进 行比较的阶段。
化、语言因素的差异很大。
奈达的翻译过程模式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分为:
分析、转换、重构与检测4个阶段
1 分析阶段: 此阶段为语法、语义分析阶段,译者分析 ( 1) 词与词组合之间有意义的关系 ( 2) 词与词之间特殊组合的所指意义(如成语) (3) 内涵意义
奈达的翻译过程模式
维话动,所以算不上是一个翻译过程模式。
(五)Honig & Kussmaul 的翻译过程模式
Honig & Kussmaul的翻译过程模式 (1980))
I1=原语文本作者的交际意图; F1原语文本的交际功能; Sit=情景; SLS=原语语符; I2=译入语文本作者的交际意图; F2=译入语文本的交际功能; TLS=译入语符号。
了研究所谓自动翻 译的可行性,设立
词汇层面的模式被句子层面模 式取而代之。
了一个研究计划, 由词汇层面的翻译模式向
并设计出最早、最 句子层面翻译模式的转换
明确、比较定型的 是朝翻译模式的高级阶段
翻译模式。
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二)Kade的翻译过程模式 (1968)
Kade的翻译过程模式
L1=原语; L2=译入语; S=发送者; E=译者作为原语接收者; S’=译者作为译入语发送者; E’=译者作为译入语接收者; Ⅰ=第一阶段; Ⅱ=第一阶段; Ⅲ=第三阶段;
Kade的翻译过程模式
Kade把翻译话动放到交际理论的框架里, 他的模式描述了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几
个组成部分, 但却没有包括翻译的思维 过程。
奈达的翻译过程模式 (1969)
奈达的翻译过程模式
实线代表翻译的基本过程; 带有指向两个不同方向箭头的虚线表示
检测的过程; 标有“转换”箭头所提示的距离表示文
(Lörscher, 1991)
SUCCESS
THANK YOU
2019/8/10
奈达的翻译过程模式
通过对奈达模式的分析,我们得到以下认识: 1.翻译过程中的转换阶段并非与其他阶段不
相关联,该阶段实际上与分析和综合相互重叠。 2.总的来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不太可能
经常返回到基础结构(核心或近核心结构)。只有 当翻译者不能自动将目的语文本切分成分与原语 文本切分成分联系起来时,或原语文本句法结构 太复杂,而阻碍了译者理解其意思时,译者才会 将复杂的原文文本切分成或分裂成更多的基础结 构。
其一为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翻译过程模式研究; 其二为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的“有声思维法”
翻译过程研究。
二 翻译过程模式研究
这种模式基于这样一种理念:
(一)翻译模式
所有的文本是由一串词(或词
在20 世纪40年代末 项)组成,人们可以一项一项
50年代初,人们为 地翻译它们。后来这种基本的
奈达的翻译过程模式
3. 奈达的翻译模式没有揭示译者在翻译时所 经历的心理过程,而只是用图表代表了成分之 间的相互作用。没有揭示译者是如何分析原语 文本,如何分裂成基础结构,以及如何将他们 转换成目的语的。
Nida的模式过于简单化没有分析在“转换”这 一环节发生的现象,即没有抓住翻译的本质问 题,因此也不是一个关于翻译过程的模式。
SUCCESS
THANK YOU
2019/8/10
奈达的翻译过程模式
3.重构阶段: 译者应考虑: (1)可取的语言种类或文体; (2)不同文体的基本成分和特点; (3)可能用来产生文体的技术; 4.检测阶段: 译者应检测译文的准确性、可理解性、文体对等,应
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字面意义上的对等,而是动态 对等;应注重译文潜在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在 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转换过程始终在分析与重构过 程中摇摆。
(四) Diller & Kornelius的翻译过程模式
Diller & Kornelius的翻译过程模式 (1978)
S=发送者; T=文本; SL=原语; RSL=原语接收者; TSL=原语文本; STL=译入语发送者; TTL=译入语文本; RTL=译入语接收者; TL=译入语 Diller & Kornelin的模式没有抓住译者在翻译时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