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案例反思-
(2)这是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意思是说,四海之内,如果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也会觉得我们是天天见面的邻居。
当然天涯若比邻只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
然而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做到。
(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3) 指导朗读,一组同学读前半句,齐读后半句。
2、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板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3、你想走近国际互联网吗?你想了解它吗?你想到网上漫游,让我们再次读课题, 把你的渴望,好奇读出来。
二、质疑自学。
1、那么你想知道国际互联网那些方面的知识呢?
2、生质疑。
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还真不少,限于课文有限内容,我想我们只能解决其中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探究了。
3、出示问题: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2)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4、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反思1: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
在导入环节,我精心准备了对诗,以调动小朋友的兴趣。
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中,我乘机向小朋友提了一个问题什么东西这么奇妙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小朋友异口同声地说是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从而使课题浮出水面,从而揭示了课题。
课题是文章的题眼,在一篇文章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是我引导学生先从题目着手,展开提问,进行揭题质疑。
国际互联网是个什么样子的?国际互联它能做什么?国际互联网的功能是什么?国际互联网和人类的关系怎样?小朋友求知、探索的欲望被激发出来。
在他们的提问的基础上,我帮他们归纳了四个有价值的问题:国际互联网特点是怎样的?国际互联网是如何工作的?国际互联网的功能是什么?国际互联网和人们的关系怎样?有了明确的探究的小课题,那么小朋友本节课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案例2:
当学生充分感受到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为此惊叹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国际互联网是否有百利而无一害呢?学生愣了片刻,既从网络的奇妙中挣扎出来,过了一会儿依然小手如林:
生1:不是,长时间盯着电脑,眼睛会坏的;
生2:看了不该看的信息,人可能会变坏;
生3:一直喜欢打游戏,成绩会下降;
生4:电脑上还有黑客呢;
生5:电脑还有病毒,如果不及时清除,电脑就会瘫痪
反思2:
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及时,可以让学生一分为二地认识国际互联网,不至于因盲目地欢喜而在不经意间受到网络的伤害。
但细细想来,这个环节是否让语文课变味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就是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着手于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这里似乎都失去了意义。
语文教育成了思想品德教育,或者单纯的电脑知识介绍。
长此以往,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语文,将成为一锅杂碎汤,而品尝这锅汤的学生将永远尝不到语文的真滋味。
因此我在布置作业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国际互联网是否有白利而无一害呢?请想一想,并承接着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国际互联网与我们息息相关)也用
总分的结构和本文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写。
经过调整作业布置后发觉这个环节能围绕语文为中心,围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的培养是渗透在听、说、读、写、思的过程中的,可以触及学生的心灵,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艺术化地倾诉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种综合的言语活动,能实现多项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