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常建的文学常识;能熟练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2、学习诗歌对景物的典型化描写;品味诗作中对江南景物的无限赞美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胜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迷人。
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画龙点睛之笔。
常建题诗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
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
题目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
2、常建,生卒年不详。
长安人。
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常建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日月风光、山林逸趣的。
作品有《常建集》。
诗歌《高楼夜弹筝》《客下》《塞下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点明时间、地点和古寺的环境。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渲染出古寺特有的幽邃氛围。
含义深刻,意境幽远,富有哲理。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考,为全诗增添了肃穆与浩然之气,以动衬静。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以有声写无声,是古寺的寂静,更是诗人内心的“静境”。
客观景致与作者感受到的禅思理趣巧妙融合。
四、合作探究:
1、此诗的格律有两个什么特殊的地方?
明确:一是起首两句就入对;二是颔联不入对,试看“曲径”还可对“禅房”,但“通幽处”不与“花木深”相对。
这种情况是格律中的变格。
2、成语“曲径通幽”应如何理解?
明确:“曲径通幽”用作成语,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僻隐的处所。
语出本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有的本子作“竹径”。
3、成语“万籁俱寂”应怎样理解?
明确:“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寂:静,无声。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
成语“万籁俱寂”,正出自常建本诗“万籁此都寂”之句。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题壁诗,景中含情,委婉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通过描写寺院的清晨,逼真地再现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心向佛门的隐逸情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清幽景致,令人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