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1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维持体温稳定
置于预热的自 控式、开放式 抢救台上
室温24~25℃ 空气湿度 50%~60%
移至普通婴儿床
设定腹壁温 度为36.5C
保持新生儿 皮温36.5C
保持呼吸道通畅
出生时,必须立即擦干婴儿,清除口、鼻、咽的 粘液及羊水,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
保持新生儿舒适的体位,如仰卧时避免颈部前屈 或过度后仰,俯卧时头侧向一侧。
肉芽组织
硝酸银烧 灼局部
化脓感染
双氧水或 碘酒消毒
早产儿的护理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
护理诊断
1.体温过低 2.喂养困难 3.不能自主呼吸 4.有感染的危险
护理措施
维持体温稳定 维持有效呼吸 合理喂养供给充足营养 预防感染 密切观察记录
维持体温稳定
❖ 置于温箱
❖ 根据体重 、日龄选择 中性温度
大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龄平均体重90百分 位以上者。
新生儿胎龄与出生体重的百分位曲线
高危儿
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监护的新生儿,包 括以下情况:
1出生时异常的新生儿 2母亲有异常妊娠史的新生儿 3母亲有异常分娩史的新生儿

➢ 第二节
➢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

特点与护理
特点和护理
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的外观特点 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的生理特点 正常足月儿与新生儿的护理
外观特点
正常足月儿 胎龄≥37周和<42周 出生体重2500克~
3999克 无畸形或疾病 活产婴儿
早产儿 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 未满37周的活产新生儿, 体重大多在2500g以下。
外表
四肢屈曲状,红润,皮下脂 肪丰富,胎毛少
外表
哭声微弱,颈肌、软弱肌张差, 皮肤薄而红嫩,胎毛多
• 四肢屈曲状,红润,皮下脂 • 肪丰富,胎毛少
根据胎龄分类
足月儿: 指胎龄满37周至未满42周的新生儿。 早产儿: 指胎龄未满37周的新生儿。 过期产儿:指胎龄超过42周以上的新生儿。
根据胎龄分类
早产儿
足月儿
过期产儿
根据出生体重分类
正常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在2500~4000g的新生儿。 低出生体重儿: 出生体重不足2500g,大多为早产
消化系统
足月儿
新生儿胃呈水平位 易呕吐,溢奶 第一次排便多在生后12 小时内, 若24小时仍不见排胎粪, 就应检查是否存在肛门闭 锁等消化道畸形。
• 早产儿
• 易发生哺乳困难和胃食管 反流
• 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 易出现胎粪延迟排出
• 易发生低血糖和低蛋白血 症
消化系统
食管下部括约肌松弛 →
专人看护,经常检查鼻孔是否通畅,清除鼻孔内 分泌物。
仰卧时可在肩下放置 软垫,避免颈部弯曲
合理喂养
母乳 生后半小时哺乳 提倡按需哺乳
配方乳
无母乳者
方法 3小时1次,每日7~8次
奶量 根据所需热量及婴儿耐
受情况计算,从小量渐增
喂奶
标准 奶后安静、无腹胀
体重增长理想 (15~30g∕d,
生理性体重↓期除外)
胃呈水平位
幽门括约肌较发达→


幽门
消化系统
胎便
过渡大便
母乳喂养儿粪便
泌尿系统
足月儿:
早产儿:
多在生后24小时内排 尿,如48小时仍无尿, 需查原因。
新生儿肾浓缩功能差, 易出现脱水或水肿症 状。
肾浓缩功能更差,肾 小管对醛固酮反应低 下——低钠血症 葡萄糖阈值低→糖尿 肾小管排酸能力差 →
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晚期代谢性酸中毒
1~2
每天隔次增加量(ml) 1
哺乳间隔时间(h)
1
1000~1499 3~4 2 2
1500~1999 5~10 5~10 2~3
2000~2499 10~15 10~15 3
标 准 奶后无腹胀、呕吐、胃内残留 (管饲喂养)及体重增长理想 (每天增长10~15g/kg)
哺乳量不足所需热量者辅以静脉营养
预防感染
早产儿对消毒隔离要求更高。加强早 产儿皮肤、口腔、脐带护理,一旦发 现微小病灶立即隔离治疗。
密切观察记录
早产儿异常情况多、变化无常,护理人员应 密切注视病情变化,及时报告、详细记录。 除监护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外,还应 注意进食、反应、哭声、反射、面色、皮肤 颜色及大小便等情况。
出现下列情况时,及时报告医师:
新生儿红斑
生后1~2天 头部、躯干及四肢 大小不等的多形性斑丘疹 1~2天后自然消失
粟粒疹
鼻尖、鼻翼、颜面部 皮脂腺堆积形成 小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 脱皮后自然消失
正常足月新生儿的护理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
护理诊断
1.有体温改变的危险 2.有窒息的危险 3.有感染的危险
护理措施
维持体温稳定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合理喂养 预防感染 皮肤黏膜的护理
“马 牙”
部位 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 形状 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 原因 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分泌
物积留形成数周后可自然消退
乳腺肿大
男女新生儿 生后4~7天 乳腺如蚕豆或核桃大小 2~3周消退 切忌挤压,以免感染 母体雌激素中断所致
假月经
女婴 生后5~7天 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 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 可持续1周 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所致
哭声微弱,颈肌软弱肌张力 差,皮肤薄而红嫩,胎毛 多
耳壳
耳软骨发育好, 耳舟成形、直挺
耳壳
耳软骨发育不良, 耳舟不清
足月儿
早产儿
乳晕清楚,乳
头突起,乳房 可扪及结节乳 腺结节>4mm, 平均7mm
乳晕不清, 乳腺无结节 或Hale Waihona Puke 节< 4mm外生殖器(男)
睾丸已降,阴囊多皱摺
外生殖器(男)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 特点与护理
学习目标
(1)简述新生儿的定义及分类。 (2)比较足月新生儿与早产儿的特点, (3)能制定新生儿、早产儿的护理计划。
定义
新生儿 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
围生期 自妊娠28周(此时胎儿体重约1000克) 至生后7天。
新生儿分类
根据胎龄分类 根据出生体重分类 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类 高危儿新生儿
烦躁不安/反应低下 体温不正常 呼吸不规则/呻吟 惊厥、重度黄疸
呕吐,腹泻,腹胀 出血症、硬肿症 全身青紫/苍白 24小时无大小便
血液系统
• 足月儿:
•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较 高
• 足月儿出生时白细胞 较高,三天后下降
• 早产儿:
• 白细胞和血小板低于 足月儿
• 生理性贫血出现早
• 维生素K不足,易引起 肺出血和颅内出血
神经系统
足月儿: 觅食反射 吸吮反射 握持反射 拥抱反射
早产儿: 各种反射难引出 或反射不完整
吸吮反射
拥抱反射
新生儿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和大肠肝菌、金黄色葡萄球 菌败血症。
早产儿免疫系统更不成熟,易发生严重感染
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生理现象
• 生理性体重下降 • 脱水热 • 生理性黄疸 • 马牙 • 乳腺肿大 • 假月经 • 新生儿红斑 • 粟粒疹
生理性体重下降
• 在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生后3—5天下降6— 9%(140—240克左右),一般不超过9%, 此后又会回升,这种体重下降,医学上称 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生后7-10天的时候, 随着新生儿吃奶量的增加,和他对外界环 境的适应,体重可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鼻塞式正压通气)
机械通气
合理喂养供给充足营养
方式 母乳
早产儿配方乳←无母乳者
方法 哺乳 经口
管饲← 吸吮力差、吞咽功能不协调的小早产儿
喂养后宜取右侧卧位,观察有无青紫、溢乳和呕吐现象 乳量 因人而异
胎龄愈小,体重愈低每次哺乳量愈少, 间隔时间愈短
早产儿喂乳量与间隔时间
出生体重(g)
<1000
开始量(ml)
拍背
预防感染
❖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 接触新生儿前应严格洗手 ❖ 护理和操作时应注意无菌; ❖ 工作人员或新生儿如患感染性疾病应
立即隔离 ❖ 避免过分拥挤 ❖ 防止空气污染 ❖ 杜绝乳制品污染
皮肤粘膜的护理
1口腔护理 2脐带护理 3臀部护理
红臀(尿布皮炎)
保持脐带残端清洁和干燥
粘液或渗血
碘伏消毒或 重新结扎
循环系统
足月儿
• 心率波动范围大,120 次~140次/分不等,
• 有的新生儿生后一、二天 内心前区可听 到杂音,这与动脉 导管暂时性未关闭 有关,数天后自行 消失。
• 血压平均70∕50mmHg
早产儿
动脉导管关闭常常延迟, 导致心肺负荷,引起充血性 心力衰竭、肾脏损害等, 平均动脉压在30mmHg以上
脱水热
新生儿生后2-3天,由于母乳不足,液量摄入 不足,或因保暖过度,体温可突然升达3940℃,但一般情况良好。松解包被,促进散 热,口服或静脉补液体温即可下降。
生理性黄疸
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 ,7-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迟 至3-4周,一般情况良好,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低于221umol/L
儿和小于胎龄儿。 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低于1500g者。 超低出生体重儿(微小儿):出生体重不足1000g者 巨大儿: 出生体重超过4000g者,包括正常和疾病者。
根据出生体重和该胎龄平均体重关系分类
适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龄平均体重第 10~90百分位者。
小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龄平均体重的第10 百分位以下的婴儿。我国将胎龄已 足月但体重在2500g以下者称为足月 小样儿,是小 于胎龄儿中最常见的 一种。
❖ 无条件者采取其他 保暖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