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实验课说课稿
六、实验原理
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
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 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七、实验改进要点 1、玻璃板的一面贴上汽车用反光太阳膜,太阳膜
能有效减少透光,增大反射,成像的亮度和清晰 度比没有贴太阳膜强很多。 2、发光的物体放在贴膜面的前方,由于贴膜面反 射增大,透光少,所以玻璃板另一面的反射可以 大大减弱,这样就可以避免玻璃板两个面同时成 像的“重影”现象,让替代物重合像的过程不再 困难。 3、用边长1cm的方格纸代替原实验中的白纸,不 用尺量,就能很快观察到平面镜中对称的像,能 准确说明物距等于相距,纵线和平面镜垂直可直 接观察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的特点。
2、分组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通过观察、思
考、交流、讨论的方法,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 点。
3、分组实验验证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四、实验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设计情景、激发兴趣
本环节以“浇不灭的蜡烛”魔术引入课题:两支相 同的蜡烛分别置于玻璃板的前后两侧,然后假装同 时点燃两支蜡烛,(但实际上只是点燃了前面那一 支),然后将水倒入后面的杯中,学生会看见,后 面的蜡烛竟然没有被浇灭。为什么呢?给学生造成 疑惑。之后,教师故作疑惑状,将后面蜡烛拿起准 备探个究竟,这个时候,同学们就会发现,玻璃板 后面的烛焰还在晃动,而原来在后面的那根蜡烛并 没有被点燃,恍然大悟,原来那个浇不灭的烛焰原 来是玻璃板中的虚像,进而进入课题。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
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 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还可以引导学生注 意,平面镜所成的像用白纸能不能呈接到,为虚像的 概念埋下伏笔。
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观察,提出问题:大家每天都照镜子,可是有没有
注意过我们在镜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呢?(引发学生思 考)
2、猜想与假设: 为了使学生能有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组织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近或远离 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再结合学生充当老师在平面镜中的像的
五、实验效果评价 小组分组进行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
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 理探究结果,老师做实验效果评价。
(在这里学生会得到像不能用白纸呈接到的结论,暂
不急着说是虚像,而是提出疑问,为什么像用纸接不 到呢?从而进入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教学。之后再回来 补充虚像的特点。之后再综合分析,实际上,像和物 就是关于平面镜对称的)
一.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
究过程。 ⑵能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的规律。
⑶了解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
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情景的创设,引导学
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体验探究活动中,提升乐于探索生
小游戏,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
观的感性认识。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许有不正
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 证学生提出的以下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 等; 2、像是“近大远小”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为了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我们就要进行实验,自然
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强化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 感悟光的反射现象应用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二、实验内容设计 1、“浇不灭的蜡烛”魔术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
3、用光屏验证平面镜成虚像的实验 三、实验方法设计 1、创设情境,演示“浇不灭的蜡烛”魔术,吸引学生
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注意力。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通过前面的分析,此时学
生已经不难知道,当替代物与像完全重合时,此 时替代物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在这个地方, 学生有可能不知道标记物、像、和平面镜的位置, 所以,要强调这个问题,以免他们在实验之后得 不到结论。 (4)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 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 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 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 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 法。
进入下一步。
3、设计实验、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合作探究: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
难点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感到困难,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得到充分的发
挥,如果不加引导,这个问题就超出了学生的思 维范围。所以,在这里,我将给出提示:“如果 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物体,这个物体的大小和物 的大小完全相同,我们暂且把它叫做替代物,这 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替代物和像的大小关系来 确定物与像的大小关系了”从而使学生明确关键 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 体)与像比较。但是,当我们拿着替代物到镜子 后面与像进行比较时,问题又来了,我们发现, 当物体拿到镜子后面以后就看不见了。这个时候 启发学生:如何能看到像的同时又看见在平面镜 后的替代物呢?学生一下子想到用玻璃板代替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张智,来
自竹山县茂华中学,今天我参赛的课题是“平面镜成
像的特点”实验说课。“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下面我 将从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方法设计、 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效果评价、实验原理、实验改进 要点七方面谈谈对这节课实验教学的一些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