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顺差问题研究
最后 ,当前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也是造成外汇储 备被动增加的重要原因 。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下 ,由于 没有真正的最后贷款人 ,一国发生金融危机 ,事实上无人 可以救助 ,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更是如此 。 因此 ,发展中国家为防范金融风险 ,不得不积累大量的外 汇储备 。2002年末 ,韩国 、印尼 、泰国 、马来西亚 、菲律宾 等五国的外汇储备比 1997年末增加了 1 470 多亿美元 , 增长 166%。10年前 ,发达国家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有 2 /3的比重 ,现在只有 1 /3左右 ,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正 好发生了对调 。如果说这种格局可能会造成某种资源不 合理配置问题的话 ,那么 ,其根源正是现行的国际金融体 系是目前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格局 [5 ] 。
一 、中国贸易顺差问题现状及影响
2005年 ,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 贸易规模达到 14 221. 2 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 23. 2% ,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在对外贸易规模快速发展 的同时 ,应高度重视出现的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现象 。
1. 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现状 1981年以来我国贸易平衡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见 图 1) : (1)以贸易逆差为主阶段 (1981—1989年 ) 这一阶段虽然在 1982年和 1983年分别出现了 30. 36 亿和 8. 36亿美元的顺差 ,但总体上是以逆差为主 ,累计逆 差达到 424. 04亿美元 。平均每年逆差为 47. 12亿美元 。
美国对我国实行高技术出口的严格限制 。20世纪 90 年代由于美 国 国 会 在 美 对 华 出 口 管 制 问 题 上 的 压 力 加 大 ,克林顿政府在对中国的技术转让问题上一直裹足不 前 。布什政府上台后 ,特别是“9 ·11”事件以来 ,美国进 一步实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 ,出口许可审批的时间 更长 ,对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也更多 。对华出口管制是一 把“双刃剑 ”,出口管制政策在对美国工业产生危害的同 时 ,也在许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竞争力 ,导致对中国出口 下降 。美国的出口许可证从递交申请到批准的平均时间 一般为 3—12个月 ,而日本德国政府对向中国高科技出口 发放许可证的时间最多为 1 个月 。所以 ,如果美国对华 高科技出口要等半年才能获得许可证 ,出口机会就会转 向德国或日于美国歧视性的出口管制 ,近几年每年 美国都要丧失对中国出口几十亿美元的贸易机会 [4 ] 。
·112·
移 ———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果考察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 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方向统计 ,我们就会发现 ,在中国对美 国 、欧盟的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 ,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 对美 、欧的贸易顺差出现了相应的缩减 。也就是说 ,由于 国际间比较优势的变化 ,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主要经 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 ,尤其是其末端加工程序 ,已经大量 转移到中国 ,这样也就把它们对美 、欧的贸易顺差转移到 了中国 。而我国则从这些经济体大量进口原材料 、零部 件和半成品 ,并因此形成我国对亚洲主要贸易伙伴的贸 易逆差 [ 3 ] 。
[关键词 ]贸易顺差 ;贸易摩擦 ;贸易赤字 [中图分类号 ] F6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8284 (2008) 07 - 0111 - 04
与多数“起飞 ”中的发展中国家一样 ,中国外贸经历 了“由逆转顺 ”的过程 。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的现状是加工 贸易顺差远高于一般贸易 ,企业贸易主要集中在外商投 资企业和私营企业 ;从贸易国别来看 ,中美 、中欧贸易顺 差继续扩大且贸易顺差是以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为主 要竞争手段换来的 ;从交易项目来看 ,货物贸易顺差是我 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服务贸易却连年逆差 。贸易顺 差及出口总额的大幅度增长 ,进一步加重了中国经济对 国际市场的依赖度 ; 持续巨额贸易顺差会恶化中国贸易 条件 ;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不利于我国经济与贸易的可 持续增长 。
第一 ,国内投资需求的减少与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 , 抑制了我国进口需求的扩大 ,使进口增速明显放缓 。
第二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形成的生产能力正在释放 出来 ,导致某些产品出口激增 ,远远超出国内市场需要 , 因而出口大量增加 ,贸易顺差因而扩大 。
据海关统计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 居重要地位 ,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贸易差额 ,外商投资企 业都占绝对比重 , 2005年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出口 4 442. 1 亿美元 ,占全国出口额的 58. 3% ,进口 3 875. 16 亿美元 , 占全国进口额的 58. 7% ,由于 2005年外商在华投资企业 的出口增长率比进口增长率高 11. 79个百分点 。因而外 商在华投资企业的对外贸易顺差上升至 566. 94 亿美元 , 占全国贸易顺差总额的 55. 64%。目前 ,加工贸易仍是外 资企 业 的 主 要 贸 易 方 式 , 2005 年 外 企 加 工 贸 易 出 口 3 446. 29亿元 ,同比增长 30. 14% ,进口 2 314. 46亿美元 ,同 比仅增长 25. 96% ,实现贸易顺差 1 153. 83亿美元 ,占全 国加工贸易顺差的 80. 99% ,因此可以看出 ,外商在华投 资企业在 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的加速扩大中起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 。此外 ,随着外商在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 数量的迅速增加 ,其国内销售额也迅速增 加 。据统计 , 2004年仅美资在华投资企业在我国的销售额就高达 750 亿美元 ,而目前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多属进口替代型企业 , 因而外企国内销售额的增加必然形成对我国进口的一定 替代 ,扩大了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 [6 ] 。
[收稿日期 ]2008 - 04 - 26 [作者简介 ]姜月 (1983 - ) ,女 ,黑龙江哈尔滨人 ,硕士研究生 ,从事国际贸易学研究 。
·111·
露了出来 ,主要表现在 :贸易摩擦增多 、进口资源依存度 提高 、贸易条件恶化 、货币升值压力增大 、出口企业遭遇 国际贸易壁垒的风险增大 ,环境破坏受到透支 、影响国内 金融市场的运行 、巨额顺差存在隐忧等 。
2008年 7月 学 术 交 流 Jul . , 2008 总第 172期 第 7期 Academ ic Exchange Serial No. 172 No. 7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问题研究
姜 月 a ,李 凯 b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人文学院 ; b. 管理学院 ,哈尔滨 150001)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 ,在引进外资和鼓励出口的政策导向下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 1978 年至 2005 年的 27 年间对外贸易增长了 68 倍 ,为我国带来大量外汇收入 ,并逐步成为拉动国民经 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然而 ,随着对外贸易的持续高速发展 ,我国贸易顺差基数越来越大并呈加 速增长之势 ,引起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 。面对巨额贸易顺差 ,要实施优化出口结构 ,促进对 外贸易结构调整 ,加快完善“有促有限 ”的出口调节政策 ,变政策主导的过度出口为市场主导的适 度出口 ;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 ,促进不易产生贸易摩擦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等一系列 相关措施 ,调节顺差的负面影响 。
(2)较小贸易顺差阶段 (1990—1996年 ) 这一阶段虽然在 1993 年出现了 122. 15 亿美元的逆 差 ,但总体上是以顺差为主 ,累计顺差达到了 433. 08亿美 元。 (3)较大贸易顺差阶段 (1997—2006年 ) 这一阶段各年均为贸易顺差 ,且每年顺差均在 200亿 美元以上 , 1997—2004年累计顺差达到 2 477. 74亿美元 , 平均每年顺差为 309. 72 亿美元 。 2005 年我国出口额 7 620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 28. 4% ;进口额 6 601. 2亿美元 , 比上年增长 17. 6% ,全年贸易顺差达到 1 018. 8 亿美元 , 约为上年的 3. 2倍 ,为近 5年来的最高水平 [1 ] 。
二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问题的成因
长期以来 ,我国拥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 ,近 几年世界经济全面增长 ,为我国积极利用外资创造了良 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 ,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要贸 易方式 、以外商投资企业为进出口主体的我国特有的贸 易结构 。这是我国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的主要因素 。
(一 )对外贸易产生巨额顺差的外因 在对外贸易顺差问题上 ,这种巨额贸易顺差的局面 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 ,有以下几方面 : 第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中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 的重要原因 。20世纪 90年代 ,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 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已形成了基本的开放态势 ,因 而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场世界性的产业转移 。中国加入 世贸组织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加之国内人力资源丰富 , 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日趋完善 ,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 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外商投资企业跃升为中国 外贸发展的主力军 。2005年 1月 1日 ,W TO (W orld Trade O rganization)成员国取消了对服装和纺织品的所有进口 配额限制 。而后 ,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原料及纺织 制品出 口 在 2005 年 1—7 月 同 比 分 别 剧 增 了 86% 和 90%。2005年 1—7月 ,中国的服装 、纺织品 、鞋类以及相 关物品的净出口额相加已从 2004年同期的 450亿美元剧 增到 590亿美元 ,成为 2007 年贸易 顺 差 的 最 大 驱 动 力 量 [2]。 第二 ,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整体呈上涨趋势 , 减缓了我国一般贸易的进口增长 ,刺激了商品的出口 。 第三 ,亚洲国家或地区对我国的持续产业转移 ,间接 扩大了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 ,使贸易顺差加速“虚增 ”,从 我国进出口的国别 (地区 )结构和商品结构上看 ,贸易顺 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的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 。 根据进出口商品结构统计 ,我国贸易顺差集中在工 业制成品上 。 1994—2005 年间 ,我国工业制成品顺差由 原来的 21. 1亿美元增加到 2 004. 9 亿美元 。与此同时 , 初级产品贸易则由 32. 4亿美元顺差转变为出现 986. 7亿 美元的逆差 。应当注意的是 ,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出口 和进口均大幅增长 ,这反映了我国加工贸易占有较大比 重 ,中国处于加工贸易制造基地的位置 ,很多邻国的出口 要经过中国的组装得以实现 ,即“大出 ”同时伴随着“大 进 ”,出口增长大量地依赖工业原材料 、零部件和半成品 等的进口 ,其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甚至存在着较大的逆 差 。以上两个特点表明 ,我国商品进出口近 10多年的迅 速增长 和 顺 差 的 急 剧 扩 大 , 与 国 际 间 产 业 结 构 的 调 整 ———部分加工出口产业由其他亚洲经济体 向我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