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道异同与佛教未来

佛道异同与佛教未来

佛道异同与佛教之未来
引言:
佛教和道教作为我国的两个大的宗教,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分析佛道两教的特点入手,找出他们的异同点,并整理分析,并对佛教的未来提出了一些自我的建议和观点。

关键词:佛教、道教、异同、未来
1佛教与道教的区别:
1.1来源不同
佛教是外来教,佛教产于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

道教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诞生于中国东汉末年,是多种华夏文化融合积累的结果。

1·2教义不同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有四谛说、八正道、十二因缘说、业报轮回说等,基本上体现出了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多社会人生诸问题的看法。

道教将“道”作为教义的核心。

将“道”视为“虚无”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是大地万物的根源。

1·2·1对待生死的态度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这也是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

1·2·2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表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1·2·3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
佛教对“心”的诠释,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1·3境界不同
1·3·1佛悟心,道悟身
佛教通过教化度人求的来世美好的人生,更注重于一种努力,使自己达到无思无想,无欲无虑,无自我的佛境。

道教通过今生的修为达到追求的目标。

重在于悟,悟自然本身,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

1·3·2最终目的
佛教的目的是修练成佛,而后希望生成舍利子。

道教的目的是长生不老或者说是成仙。

1·4佛教道教的佛、神、仙
佛是佛教中的概念,是成就正等正觉的大圣者。

睡修行的最高果位。

佛教的仙是指修行的人。

道教的神是先天就存在的,是常人不可期盼的。

仙是道家所修,后天长期修炼可达成的人。

1·5佛教道教建筑的区别
1·5·1名称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

中国道教建筑,通常称为宫、观、庙。

宋以后也有极少数的石窟和塔。

1·5·2建筑特点
佛寺构造基本上采取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作为佛寺的布局有屋脊六兽、筒瓦红墙的标志。

道教宫观建筑一种是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展开的传统建筑手法;另一种就是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位置具有神秘色彩的建筑手法。

1·5·3佛像
佛教的神像一般很高大,与人形成强烈的反差来体现神的法力,显示人的渺小。

道教中的神像像真人大小,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非常有亲和力。

2.佛教道教的相同点
2·1道佛两教,一个是中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但两者在中国哲学、宗教发展史上,却有着大致相同的兴衰经历。

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道教亦在此时发生,二者又都经魏晋南北朝的蕴酿发育,到隋唐而繁荣并盛。

2·2修行的目标近似,佛家讲究不生不灭,跳出轮回,道家讲究成仙
相同点:都相信因果报应!教育人“祸福无门,为人自召”。

2·3戒律相似。

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

佛教戒律称为“五戒与十善”,其核心内容是“一心向善,诸事莫恶”。

2·4都是劝善的:劝人积德行善,达到人们所追求的一种修为,两教都是有普度众生的根本原则,集结善缘,宣扬法道
2·5修行的法门相同。

2·6都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2·7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8两个都为政治服务
2·9都是老百姓的心灵寄托
3.佛教的未来
3·1遇到的问题
第一、如果说历史上的中国佛教是印度宗教和中国宗教二大河系汇流的产物,那么今天的佛教则是全方位地面临着世界三大宗教河系冲撞融汇的问题。

在同一政教环境下,佛教面临着的强大对手是基督教和五花八门的外道会门。

当别的宗教以其狂热的信仰热忱、团契精神和廉价的经济开销进军农村内地时,佛教依然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并以越演越烈的商品化礼仪,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

第二、随着法制建设,对佛教在政治上压制的极左做法对佛教的负面影响的比重正在下降;而在经济上利用佛教的极右做法对佛教的负面影响的比重正在上升。

中国佛教学术研究的振兴,唯有从大专青年的培养(包括佛学院中的优秀学僧)入手才能提高佛教的文化品味。

第三、佛教如何在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中保持均衡发展。

这里有很多操作层面的问题,
3·2佛教在中国已有二千年历史,今后,只要还有人类存在,佛教就将继续存在下去。

佛教在过去就经历了种种波折和苦难,现在和未来也不会一帆风顺。

佛教在未来如何发展,现在无法预料自我看法如下:
3·2·1从修证、见地和行愿三方面努力
修证上,回到释迦牟尼,以四谛、三学、三法印作为根本标准,不能篡改出离解脱这一佛法的根本宗旨。

在见地上,充分肯定中国佛学对印度佛学的创造性发展,中国佛教只有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在行愿上,强化理想主义的色彩,突出菩萨精神。

3·2·2佛教与文化结合
对中国来说,佛教是一种宗教,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早与中国文化合为一体了。

可以在信仰的动力下推动主体的价值转换,展现刚毅的奋斗精神,发挥信仰的进取作用,与文化结合,让更多的人知道佛教。

3·2·3佛教与时俱进
佛教在现代化的历程中是要不断地与时代作对话与交流。

不管时代如何,佛教应该开放进取,体现出佛法实现的最高追求。

与时俱进,和佛教的宣传、传教、发展结合起来,让佛教现代化,适应新的人群潮流。

3·2·4佛教要现代化
从佛法“现代语文化”,走入时代,走入世界每一个角落,使佛法能广泛流传。

从传教“现代科技化”,节省时空、人力,应用方法,达到最高效率与成果,提高民众对佛教的认识。

从修行“现代生活化”,以服务、奉献、精进、耐劳作为修行,以生活作务为修行,以六度作为修行,使生活修行化,修行生活化。

从寺院“现代学校化”,使寺庙发挥多项教育、文化等功能,为大众服务,广植福德来成就菩萨道。

3·2·5发展佛教教育人才
就是说我们佛教人才的培养。

现在信佛的人越来越多,这就需要造就一大批有信仰、有知识、有文化的僧伽青年,以适应佛教与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

佛教人才培养的力度还是不够。

教育是佛教能否立足于未来社会的根本,而僧伽教育的培养,则是未来佛教的动力。

只有重视僧伽教育,才能使佛教的整体素质得到加强,才能使佛教立于未来宗教信仰的不败之林。

4、总结
佛教可以吸收并传承优秀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好。

将来的佛教,可以发展成不仅关注人的人性培养,还可以注重于社会相互结合,注重实践指导,对社会起到净化的作用,让人们心中有一个良好的规范的行为准则,用科学的佛法创造一个和平和谐的世界,推动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不仅在中国传教,还要在世界各个角落弘扬佛法,与其他宗教在本质上能得到共鸣。

未来确实很难说,但心中有佛,心里就有片净土,没有罪恶,心存善念,日行一善,铸就一个大和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