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概念解释
概念
西欧中世纪哲学家关于共相的一 种学说。认为共相是从个别的东 西中抽取出来的一般的东西。这 种东西就是存在于人的理智中的 概念。代表人物有啊伯拉尔等。
共相
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常用术语, 意即一般,共相是否真实存在, 是唯名论和实在论争论的焦点。
纯粹理性
德国哲学家康德用语,“纯粹”的即不依赖于任何 经验内容的认识能力,包括“感性直观”(知觉)、 “知性”和“理性”。康德认为感性直观的具体内 容虽来自经验,但感性直观必然具有空间性和时间 性这两种独立于一切的、先天的形式。知性的作用 在于用“范畴”或知性的先天原则把感性直观组织 起来,使之构成有条理的知识,也构成知识的对象 本身,这也就是“现象”。理性是比知性更高一级 的认识能力,它以超现象的“本体”作为认识的对 象。康德得出结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局限性的 , 要对“本体”有所认识理性必须让位于宗教信仰。
反思
在旧哲学中,反思一词是从唯心主义 的角度来说明人的认识活动。
洛克把对意识的内在活动的观察称为 内省经验,就是一种对反思的理解。
黑格尔专用此词指对思想本身进行反 复的思索,即指思想的自我运动。
符号论
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认为人的感 觉、表象不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或摹写,而是人们随意创造出来的记号、 符号或象形文字。主要代表人物德国的 赫尔姆霍兹。这种理论否认人的感官对 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否认人的意识是 客观世界的反映,直接倒向唯心主义和 不可知论。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 判主义》一书中对它作了彻底的批判。
实践理性
德国哲学家康德用语。指“纯粹的”(不依 赖于任何经验内容的)道德意识。实践理性 和思辩理性是有区别的。后者同知识有关, 前者同意志有关。康德认为“善良的意志” 即不计较实际效果的善良的动机才是道德的 基础,人的行为只有遵守先天的、抽象的、 永恒不变的伦理原则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而要实现这一伦理原则必须在信仰上帝,假 定意志是自由的、灵魂是不朽的、上帝是存 在的。
泛神论
一种把神融化在自然界中的哲学观 点。宣称神即自然界,神存在于自 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什么超 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流行于1618世纪的西欧,代表人物是布鲁诺、 斯宾诺莎。布鲁诺认为“自然界是 万物之神”,斯宾诺莎认为“上帝 就是自然”。
非理性主义
即“反理性主义”,是和蒙昧主义 一脉相通的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 它否定理性思维能力,宣扬意志、 直觉、盲目力量。叔本华、尼采、 伯格森的哲学以及现代的存在主义 等都属于非理性主义。
古希腊的皮浪首先提出了怀疑论的学说,因此又称为 “皮浪主义”。皮浪认为事物是不可认识的,人们不 能说出任何肯定的东西,甚至不能说出事物是否存在, 因此必须放弃认识,放弃判断。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蒙田、培尔等人曾以怀疑论 抨击教会和封建制度。
近代怀疑论的代表人是英国的休谟。他拒绝答复精神 实体和物质实体以及因果关系是否客观存在的问题。
唯名论
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一个派别。同实在论相反,认 为没有离开人的思想意识和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 “共相(一般),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 “共相”不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而仅仅是人用来 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唯名论把客观的个别事 物是真实存在的、第一性的、先于一切的东西具有唯 物主义的倾向。唯名论反映了中世纪基督教会内部非 正统势力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 的愿望。代表人物洛色林、邓斯•司各托袄卡姆等 。
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
“自在之物”又译“物自体”。德 国哲学家康德用语。指离开意识而 独立存在、但是不可认识的本体。 康德用“自在之物”把人的认识和 自然分开。恩格斯指出世界上没有 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随着生 产实践和工业的发展“自在之物” 可转化为“为我之物”即被认识了 的东西。
怀疑论
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表示怀疑 的一种哲学学说。
现象说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指对意识发展过程的研 究,即“精神现象学”。
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学说。创始人是胡塞尔,他认 为现象说是对“纯粹意识”的研究,所谓“纯粹 意识”是指把空间和时间抽去,把经验的成分 “清洗”掉后的“意识”。胡塞尔称这种只能为 直觉把握的“纯粹意识”才是现象学研究的对象。
现象学完全否定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是唯心主 义的学说。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是马尔文•法伯尔。
一元论
认为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哲学学 说。
肯定这种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 义的一元论;肯定这种本原是精 神的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二元论
认为世界有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 本原(即物质和精神)的哲学学说。主 要代表人物法国的笛卡儿。
广义上是指任何将宇宙分为两个独立部 分的宗教教义或哲学学说,如古波斯摩 尼教的二元论(善和恶)、柏拉图(理 念和事物)和康德(本体和现象)的学 说等。
知性和理性
“知性”又译“悟性”,德国古典哲学家的用语, 指认识的两种能力或阶段,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 力有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感性和知性只能 认识事物的“现象”,理性则要求对“本体”有所 认识。黑格尔主张知性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维; 理性是具体的、辨证的思维也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只有理性才能揭示宇宙的真相。恩格斯指出:黑格 尔所规定的这个区别是有一定意思的,因为“依据 这个区别,只有辨证的思维才是合理的”。
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家中也流行怀疑论思潮,他们以 之作为反对科学、反对辨证唯物主义的手段。
生成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逻辑学中的一个范畴, 意即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从纯粹的“有”这一抽 象概念开始,“有”否定是纯粹“无”,而“生成” 就是“无”的否定或“有”的否定的否定。“生成” 是在逻辑发展过程中第一次出现的,把矛盾的双方 统一起来的具体概念。黑格尔猜到普遍发展变化的 原则,指出“生成”是“有”(存在)和“无” (非存在)的统一。“有”可以过渡到“无”, “无”可以过渡到“有”。这是他哲学里合理内核 之一,证法的范畴。
回忆说
古希腊柏拉图的认识论学说,强调感性 认识不可靠,因为感觉的对象是个别事 物,而个别事物只是“理念”(一般的 理念)的“影子”或“摹本”。宣称灵 魂不死,他认为要想得到真正的知识, 只需唤起自己的不朽灵魂对理念世界的 回忆;并把“辩证法”说成是灵魂“回 忆”理念的方法。
唯实论
或称实在论,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一个派别, 同唯名论相反,认为“共相”(一般)先于个别 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 “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个别事物不过是由 “共相”派生出来的个别事物、偶然现象,并不 真实存在。实在论把“共相”看作是独立存在的 精神实体,并把它看作是第一性的东西。显然是 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代表了中世纪基督教 会内部正统势力的要求,是基督教一切正统教条 的理论基础,代表人物安瑟伦、香浦、托马斯. 阿奎那等。
文化
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 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 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 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 展而发展。
生命冲动
旧译“生命之流”,生命哲学的主要代 表人法国柏格森的用语。反对唯物主义 和科学的进化论,认为生物的进化也就 是生命的不断更新和创造。声称:生命 冲动是精神的东西,是一切的源泉;物 质是生命冲动被削弱、被阻塞的结果。 精神是能动的、有活力的东西;生命即 精神,死亡即物质。并认为生命可抗拒 和战胜死亡,因为生命或精神就是上帝。
教育哲学概念解释
张爱华
世界观
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于整 个世界的看法。在阶级社会里具 有阶级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
方法论
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 看法。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一般来 说,对世界的基本观点怎样,观 察、研究、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也就怎样。
经验论
亦称“经验主义”,旧哲学认识论一派,同 “唯理论”相对,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 源泉,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
洛克的经验论是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认为感性 经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类知识的唯一来 源,轻视理性认识。
贝克莱、休谟、马赫等的经验论是唯心主义的 经验论。他们否认外界事物为感性经验的源泉 或拒绝回答外界事物为感性经验的源泉,否定 理性认识发展到极端就是唯我论。